APP下载

讀了這麼多年書你真的會讀書嗎

2017-06-05史瑩

台商 2017年4期
关键词:過程時間東西

史瑩

在這個被互聯網充斥的年代,我們的生活似乎都被微博、微信、網遊等「綁架」了,手機裏的大千世界,讓人應接不暇,哪還有空讀書呢?即使有定力強的強迫下來,讓自己讀書,卻發現讀了很多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問題出在哪裡?是你記憶不好還是不夠用心?這兩者可能都不是,真正的問題在於你還不會讀書。要想真正將書本知識轉化成自己知識,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比不斷地去讀書更加重要。

「讀過就忘」怎麼破

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你記得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隨著時間推移,會更少。大腦的本質跟肌肉是一致的。重復了多次的動作,才會留下記憶。大腦對一個東西調用的次數越多,它就會被大腦放在越淺層的地方(優先順序越高),越容易被大腦調用。所以想將閱讀的內容內化,靠的是重復,而且是消耗認知資源的重復。有選擇性、有目的性地,使大腦更容易調用那些我們需要的內容。

帶著問題閱讀

一般的閱讀,看到就過了,難以形成持續性的思考。而帶著問題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讀到的內容。當帶著問題時,你會更容易注意到跟問題相關的內容。同時,你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它們進行分析、對比和思考,運用它們去解答問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對其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

建立聯繫

把你讀到感興趣的內容,跟你記憶中已有的認知聯繫起來。人的記憶可看作由一個個「節點」組成的網路,每一個節點都延伸出不同的「路徑」與其他節點相連。路徑越多,節點也就越活躍,越容易被大腦提取。所以,建立聯繫的本質,就是擴充節點、增加路徑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作用,是將你通過閱讀學到的東西納入知識體系裏,方便檢索和提取。通過擴充「路徑」,提高其優先順序。

應用

應用有兩種方式:說出來,寫出來。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話把它解釋出來。闡述和寫作,是「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你需要對知識進行更深入的加工。處理新情境、新任務,既是衡量智力的標準,也是促進智力和記憶力的方式。讀到的東西,是在作者的語境、框架之下,而你自己去闡述,就是面對一個新情境。如何將你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新情境之下?如何運用你的知識體系去闡述它們?這個過程需要耗費你更多的認知資源,同時也是迫使你去深入分析、了解和記憶它們的過程。

讀書不要抱著「我要把它讀完」的心態

而是針對自己的問題,有的放矢。你可以挑其中相關的內容讀,一邊讀,一邊做筆記,其他內容略過。這樣分多次讀,一本書就可以比較輕鬆地讀完,並且在反復的閱讀中,也能強化對疏漏內容的回顧和再認。

讀書需要體系化

碎片化的閱讀,沒有任何意義。讀一本書之前,確保你理解作者所使用的絕大多數術語;你知道這個領域最基本的常識和脈絡。如果不符合,先去讀一本打基礎的書,比如各種原理、概論、通論、通識等,它們將是你閱讀的最大助力。

讀書時多做筆記 但不要抄書

筆記的作用是什麼?是強迫我們思考。你做筆記時,需要將其歸納、簡化、畫出脈絡,其實就是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做筆記時,時時注意將它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腦,提高這些內容的活躍程度。比如,你讀一部推理小說,讀完,可以做一個歸納:這部小說用了什麼詭計?屬於什麼類別?相似的小說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高下優劣如何?或者,你的筆記裏,有一頁「推理小說詭計大全」,那就更好了。把它寫進去,簡化、歸納、總結,時時翻看,一目了然。

讀書時在心裏用自己的話把它解釋出來

這是檢驗你是否真的讀懂了的方式。用自己的話去闡述,需要你對其結構和邏輯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把它講清楚。讀書時,每讀完一個感興趣的點,可以停下來,在心裏假裝把它講給別人聽,默念即可,直到明白通達、毫無障礙了,再繼續往下看。

給自己留下整塊時間讀書

讀書要有所得,需要深加工,而深加工需要時間。除非是讀讀小說、看看資訊,否則不建議在地鐵、電梯、等人的時候讀書,因為根本來不及將讀到的內容消化。最好的方式,是留出半小時到一小時不被打擾的時間讀書,然後在十幾分鐘的碎片時間思考,復習讀到的內容。

把學到的內容寫出來跟別人分享

能夠寫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寫作是對學習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顧自己知識體系的最好方法。同時,從分享中得到的樂趣,也比一個人讀書享受到的樂趣多很多。

猜你喜欢

過程時間東西
全城歡樂嘉年華——“2019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买葡萄
不等式求解过程中端点的确定
檢討統一開考成效,合理提升行政效益
多做正分 少做負分 正確投資有章可循
借东西
玩东西
细说“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
注重过程教学 促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