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田策勒达玛沟轮王说法图的保护与修复

2017-06-05万洁关懿

丝绸之路 2017年10期

万洁+关懿

[摘要]古代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是古代西域王国,丝路南道重镇,因为佛教兴盛,因此又被人们称为“佛国于阗”。“达玛沟(Damako)”意为佛法汇聚之地,是和田地区佛教遗迹分布最为广泛。2002年9~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抢救发掘了这处佛教遗址。本文主要对达玛沟出土解裂为三块的轮王说法图壁画修复过程进行论述。

[关键词]达玛沟;轮王说法图;壁画修复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70-03

轮王说法图(图1)出土于托普鲁敦1号佛寺前(北)壁附近西北角,出土编号为06CL2:004,该佛寺遗址出土的壁画,长期处于高湿、可溶盐含量较高的埋藏环境中,出土前在地下呈叠压状态,所以壁画在出土时酥碱严重,由于碎裂,用石膏包围加固为三块,并在提取后放置于策勒文体局库房,保存环境不理想,加剧了壁画病害的发展。

轮王说法图整幅画面线条流畅,衣着华丽,人物形态优美,色泽艳丽,虽损毁严重,但仍向世人展示了于阗画派(8世纪以来流行于于阗的密教壁画)的艺术特色。壁画画面内容为一身披散花纹袈裟的人物,人物有白色头光,身光自内向外依次孔雀绿、褐色和赭色,头梳发髻,束冠、八字胡须、弯眉、鼻梁高挺、有眼袋、黑发披肩,坐于矮台上,右手置左膝之上,左臂屈曲前伸直,似在说法。前面跪着三位身披袈裟、双手合十礼佛的信徒,亦是黑发披肩,三人物为侧面像,画面围绕人物均有褐色勾边、橙色填充的团花。

一、壁画制作材料分析

(一)地仗土层分析

该壁画残块在制作工艺上同我国古代壁画的传统工艺接近,壁画制作的步骤属于在泥地仗上制作白粉层后绘制颜料后完成,为古代壁画中常见的干壁画类型。 壁画地仗为两层,下层粗泥层较厚,中间夹杂大量麦秸,厚度2.5~5.5厘米,制作方式较为粗糙;上层细泥层较薄,厚度不足0.3厘米,交杂有少量麻丝等细小纤维,且沙的含量较粗泥层明显升高;有白粉层,说明壁画在地仗完成后,进行了一系列处理后才进行绘制的,制作方式较为细致,工艺较为考究。经对地仗进行取样分析,根据所取土样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粗泥层和细泥层的组成基本相同,都含有钾长石、钠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石英、绿泥石等。

(二)壁画颜料成分分析

通过使用美国尼通公司生产型号为Xl3t-800的便携式合金分析仪,对颜料层黄色、橙色、红色、白色、绿色等11个检测点进行了分析测试,采用非接触方式直接测定,得出如下结论:在所有11个检测点中,红色颜料检测点5个,主要元素为Hg、Pb、Fe;绿色颜料检测点2个,主要元素为Cu;白色颜料检测点2个;浅黄颜料检测点2个。土色颜料检测点1个。检测后都没有结果,这些颜色的颜料组成元素一般为轻元素,超出了仪器的检测范围。

通过X荧光调查不足以说明颜料来源,因此仍需要通过近红外光谱调查确认颜料来源。本次对11个检测点分析采用美国ASD公司的LabSpec 5000型仪器,控制与分析软件为Indico Pro5.6.3;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该壁画残块大部分使用了矿物质颜料,少部分可能为非矿物质有机染料。壁画采用的红色颜料以铁红为主,辅以铅丹、朱砂,黄色颜料使用了雄黄,绿色基上是矿物质的石绿等,黑色基本是非矿物质的有机染料,白色颜料的中没有检测出铅元素,由此推定白色颜料没有使用铅白的情况,可能为方解石、石膏、滑石、云母等白色颜料。

二、环境分析

策勒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前沿,三面环沙,气温年、日变化大;全年最高温度为33℃ ,极端高温为42℃,为此使用Pro V2系列的带内置式溫度/相对湿度记录器,分别对该壁画出土的佛寺遗址和出土后保存的策勒县达玛沟乡文化站文物库房进行温湿度监控:库房内平均气温为25.9℃,最高气温为27.9℃,最低气温为20.1℃。平均相对湿度为31%,最高相对湿度为45%,最低相对湿度为22%; 遗址内平均气温为23.2℃,最高气温为41.8℃,最低为11.4℃。平均相对湿度为34%,最高相对湿度为59%,最低为11%,温差与湿度差较大。

由于埋藏于地下,该壁画残块出土后本来就比较脆弱,而保存环境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壁画的病害。保存环境的局限性可能导致壁画病害的发生、发展乃至加剧,保存方法不当在不断造成壁画表面损失的同时,也导致壁画病害的产生和发展。

三、现状分析与病害

该壁画残块长期处于高湿、可溶盐含量较高的埋藏环境中,出土前在地下呈叠压的状态,壁画画面错位,高低起伏不平,平置情况下高点与低点最大差为5.5厘米,自左向右断裂分层成梯田状。所以壁画出土时就比较脆弱,加之出土后保存环境较差,壁画地仗疏松、酥碱,力学强度基本丧失,裂隙遍布整个画面,多数为通透性断裂,故在保护修复中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固地仗以提高其力学强度。该壁画残块表面颜料存在多种病害,颜料层中胶结材料老化严重,颜料层之间以及颜料层和地仗层间的结合力强度下降,使该壁画残块颜料层粉化为严重,白色、绿色、橙色颜料层有脱落现象,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应考虑采取有别于相对稳定病害壁画的处理措施。在出土发掘提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护壁画,进行石膏保包围加固,经过历史加固,保存环境的湿度在一定时段非常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壁画残块的稳定性。另外,用沙和不明胶体制成的混合物填补加固地仗缺失部分,使其外观发亮、坚硬。同时,多处划痕,伤及白粉层;不明污染物在壁画颜料层上也多处分布;泥渍污染多处。

四、修复保护过程

(一)壁画除尘

用气锤将尘土由中向外,一个方向吹气。再用软毛刷轻轻地扫除壁画表面的浮土,将浮土扫落至宣纸上。毛刷扫动方向亦由中心向外清扫,保持同一个方向和方式。

(二)壁画去泥渍以及其他污染物

壁画残块可见条状泥渍污染及点状泥渍,有黑、白两种不明污染物共计9处。普通泥渍可先用棉签侵润泥渍,再用削薄的竹刀轻刮或挑去壁画上存在的污泥的痕迹;顽固性污渍,调配5%的六偏磷酸钠,使用注射液滴注浸润污渍,再用棉签轻轻沾走多余液体,待污渍略微潮湿后,用竹刀将污渍小心剔除;对于补溶于水的不明胶体污染物,用丙酮溶液少量滴注,污染物呈胶着形卷曲,用小竹刀可轻轻剔除并且不伤害颜料层。

(三)壁画颜料层清洁

将棉球沾水轻滚颜料层,动作需轻、快、稳,利用湿润棉球的表面张力带走壁画颜料层表面较为顽固的粉尘污染,不可用力过度,否则会伤及颜料层泛起白色粉层。

(四)壁画颜料层以及地仗加固

滴注1.5%丙烯酸混合溶液至壁画表层饱和,放置使干燥至80%,用木质修复刀垫镜头纸按压平整后,再用棉布包轻滚,按压过程应由边缘向内逐步按压。此步骤重复三四次,直到画面无法渗透混合液为止。

对于颜料层中线条部分,用1.5%的混合溶液会产生炫光,因此需要选择低浓度的混合溶液多次渗透加固;壁画残块可见橙色立粉团花,处理时仅需滴混合溶液后轻轻按压或者不压(易碎部分),由边缘逐步向内部按压;经不明胶体历史加固过的地仗对混合液无法吸收,使用用酒精滴注打开壁画毛细组织结构,再用浓度1%丙烯酸混合溶液渗透加固。

残块中红色颜料有胶结导致起甲,用温水将胶结部分充分浸润后,用垫有棉纸的木质修复刀轻轻压平裂口处,使裂缝闭合。颜料层回帖到原地仗位置后,用纺绸布包裹药棉制成的棉球滚压,滚压的方向应从颜料层未裂口处向开裂处轻轻滚压,使起甲的空气排出,使其平整。

(五)壁画碎块编号与封护

壁画残块画面可见无数裂隙纵横交错,减薄地仗将碎裂为若干小块,故首先对裂隙进行加固封护:将棉纸裁剪成宽1厘米的细条,垂直于裂隙进行封护,避免地仗减薄至一定程度后,壁画自行断裂缺失,对每一条裂缝都进行另外加固,杜绝因修复保护而对壁画造成的二次伤害;用棉纸覆盖于壁画表面,并用0.5%羟甲基纤维素混合溶液由中心向四周呈十字形刷开,要求无气泡,无褶皱。完成后,静置待壁画表面棉纸干燥。

(六)壁画翻转减薄与拼对

壁画需要翻转后切除石膏减薄地仗,此过程中需要减少整个壁画残块的震动;使用手锯切除石膏,减薄至地仗时改用小手术刀剃薄至0.8厘米,整個过程原土收集。之后将壁画移至玻璃板上,用小号手术刀片将封护纸根据裂隙割开;壁画接缝处,用小刀削成“V”形,避免在拼接过程中,裂缝的地仗相互影响,使拼接处的裂隙较大。

(七)地仗加固

对收集好的原地仗土进行脱碱脱盐处理,然后和成泥团,加入1.5%混合溶液,将拼对好的壁画裂缝补平;再用1%的混合溶液统一滴胶四遍,待水分干燥至30%后,用平板垫宣纸置重物压平。

(八)粘接支撑体

支撑体采用轻便的蜂窝铝板(底层)+软木(中层)+碳纤维布(表层),在支撑体表层上丙酮调和的B72(可逆材料)用于隔离支撑体与壁画本体,将画面调至视觉最舒适位置,用乳胶粘接至蜂窝铝板支撑体上。

(九)地仗层制作

将收集好的壁画残块原土进行脱盐脱碱处理后,按照此壁画原地仗工艺和夹筋材料(麦秸与麻)制作出粗泥层与细泥层,将支撑体上壁画缺失的部分做出自然剥落的效果。

(十)清除棉纸

用温度30℃的蒸馏水轻刷棉纸表面,揭取棉纸,并用蘸有蒸馏水的棉签清除壁画表面的纤维素。

五、结语

轮王说法图壁画修复效果良好,各项处理方法有着严格的操作规程,尽量使用物理方法,具有可逆性,遵循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要求和原则。

轮王说法图残块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在因制作材料性质发生变化而造成的多种病害,且保存环境的影响下病害呈加剧趋势,壁画保存面临较大威胁。在进行修复前,对其制作工艺需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使用材料进行科技检测分析,目的是了解壁画病害形成的内因;对其环境——埋藏环境以及出土后保存环境的监测分析是研究壁画病害的外因。引起病害的内外因明了后,保护修复便具有了理论依据。

但修复完成并不是说这幅壁画从此就安全了,其保存环境关系到壁画今后是否产生新的病害:光源、温度、湿度直接影响到壁画的稳定性,应改善保存环境和改变保存方法,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以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殷晴.丝路重镇:唐宋之际的于阗坎城——媲摩绿洲演变并六城问题辨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2]巫新华.中国的早期“东亚佛教建筑”——达玛沟佛寺遗址研究与相关历史文化概说[J].科技导报,2012,(31).

[3]陈粟裕.于阗佛教图像的发现与研究[J].美术文献,2014,(1).

[4]樊再轩,薛止昆,唐伟,艾力·阿不都拉,殷煊.新疆和田达玛沟遗址出土壁画修复试验报告[J].敦煌研究,2013,(1).

[5]苏伯民,蒋德强,马想生,樊再轩,赵林毅.布达拉宫等处壁画起甲原因的初步分析和修复材料的筛选[J].敦煌研究,2007,(5).

[6]薛止昆,赵阳,杨志杰.新疆和田策勒县达玛沟出土壁画保护修复研究[J].吐鲁番学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