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奉天省稻作地域分布述略
2017-06-05刘晓红穆崟臣
刘晓红,穆崟臣
(渤海大学 历史学系,辽宁 锦州 121013)
清末民初奉天省稻作地域分布述略
刘晓红,穆崟臣
(渤海大学 历史学系,辽宁 锦州 121013)
奉天地区的稻作历史已有3000多年,是中国主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其大面积种植提供了基础,清廷和奉系军阀相继出台了支持水稻生产的政策,水稻种植范围逐年递增。朝鲜移民为奉天地区水田稻作农业的主力军,水稻的空间分布也大致与朝鲜移民的迁入路径相吻合,即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拓展。开发水田,进行稻作生产,既提高了低湿地的利用效率,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清末民初;奉天省;水稻;地域分布
一、奉天地区稻作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奉天省“居北京东北一千四百七十余里,省境东及东北皆界吉林,东南界朝鲜,南及西南皆至海。西界直隶及热河”[1]。境域包括半岛及内陆两部分,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间,同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内陆部分向东北平原内部延伸,奉天地区这种既沿海又内陆的地理位置对清代农业生产布局影响很大。境内有大小河流300余条,主要有辽河、浑河、大小凌河、太子河等,丰富的水资源对农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据农产调查家言,辽省河流交错,土地膏腴,堪辟稻田者约占全部十分之三四。[2]
奉天地区稻作历史悠久,青铜器时代的大连湾大嘴子遗址出土了炭化谷物系稻谷籽粒,说明稻作农业应已相当发达。[3]游修龄认为大嘴子遗址的稻作和华北早期移民或早期的高句丽人有关,而与当地土著肃慎—挹娄人关系不大。[4]据最新考古发现,学者们将辽东半岛发现稻的时间已明确由青铜时代晚期提前到新石器时代晚期。[5]如此,辽东半岛植稻历史已有3000多年。《周礼·职方氏》有载:“东北曰幽州,其谷宜三种”,乃指黍、稷、稻。[6]学界关于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兴起的时间尚无定谳,说法大略有三:一是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的80多户农民潜入浑江流域的宽甸县下漏河、太平哨等地,种植水稻。[7]二为1861年安东三道浪头的朝鲜族农民试种水稻成功,开创东北地区试种水稻的历史。[8]三系1875年通化上甸子、下甸子试钟水稻成功。[9]
咸丰初年到宣统末年,内忧外患,财政困难,东北封禁政策不得不改弦更张,转为积极鼓励山东等地的移民进入东北[10],使奉天地区农业经济得以大规模发展,水稻种植亦有拓展。山东地区早在明代以前就有种稻历史,莱州、登州与东昌三府有稻的出产[11]。济南、青州一带又是全国产稻区域之一[12],有种稻经验移民的迁入,大幅加速了该地区稻作开发的步伐。另外,清代中后期由于善于植稻的朝鲜人陆续迁入,奉天地区植稻区范围也不断扩展。“东北素以大豆、高粱、粟、黍、玉蜀黍等为主要农产,对于水稻鲜有种植与提倡者。距今五六十年前,韩人侨居鸭绿江岸等处,始租地种植水稻,成绩甚佳,其后韩人侨居日众,耕地面积日增,我国农民虽亦有仿种者,然大部分皆韩人所耕作。”[13]。可见奉天地区的稻作史与朝鲜族的移居有很大的关联性。
再者,奉系军阀劝奖国人种植水稻,全面推行土地丈放政策。民国四年(1915),奉天省成立了“省官地丈放局”,颁行了《改定丈放王公庄地章程》、《查丈王公庄地章程》、《垦辟蒙荒奖励办法》等政策条例。1915年至1924年,丈放局对奉天境内庄田进行查丈,共丈放内务府庄地67万余亩,陵产地7.9万亩,王公庄田167万亩,总计230余万亩[14]。奉天省政府为农矿厅拟具整顿全省水田计划事中奖励种稻办法,实施每亩准照八成缴纳水利,以一年为限,集资奖劝各局提倡新辟稻田在五百亩以上者记功一次,在一千亩以上者记大功一次,在三千亩以上者提升,在五千亩以上者特别请奖,以示鼓励,但均已本年增加为限。[2]清朝和奉系军阀一系列政策支持,为水稻业的拓植提供了保障。
二、奉天地区水稻的地域分布
奉天省水稻种植虽早于东北其他地区,但就其规模生产而言则起步较晚,然从1875年到民国初年50余年时间内,发展极其迅速,水稻种植面积大范围扩大,其空间分布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表1 1917年、1918年南满部分地区作付面积统计表[15]
表2 奉天部分地区水田亩数统计表[15]351—352
表3 奉天省各县稻田亩数以及灌溉河流分布表(1928年)[1]1232—1233;2408—2410
县名 稻田亩数(亩) 灌溉河流 地形辽阳 786 辽河 西北低平,东南山地丘陵辽中 210 蒲河 平坦本溪 8,101 太子河 山地丘陵海城 2,155.2 辽河、沙河 多平坦,东部山地营口 6,612.8 辽河 平坦抚顺 21,938.9 浑河 多平坦兴京 32,586.4 望旺清河、苏子河 山地开原 20,413 滱河、清河、柴河、辽河 东部山地,西部平坦清原 5,722 清河 山地岫岩 13,619 洋河、哨子河 山地庄河 39,575.9 大庄河、洋河 西部山地丘陵,东部平坦复县 17,033.5 大清河 东部山地,西部平坦盖平 5,463.9 大清河 山地宽甸 13,727.6 靠山河、三岔河 山地丘陵西丰 14,892 扣河、碾盘河 多平坦,东部多山地凤凰城 29,599 老古洞河 山地丘陵铁岭 12,310.2 汎河、柴河 平坦法库 420 辽河 多平坦,南部多山彰武 2,765 辽河 平坦锦县 40 大凌河 平坦绥中 30 凉水河 平坦康平 880 辽河 平坦柳河 39,087 三通河 西部山地,东部平坦安东 45,725.9 鸭、浑两江 平坦桓仁 29,272 浑江、富江 山地丘陵通化 30,156 蝲蛄河 山地丘陵海龙 13,328 杨树河 平坦辉南 3,260 蛤蚂河 周边平坦,中部多山脉东丰 3,763 辽河 平坦临江 272 横道河 山地丘陵怀德 10,969 辽河 山地丘陵
上述统计表清楚显示了盛京地区水稻多分布于新民、沈阳、开原、抚顺、岫岩、凤城、宽甸、兴京、西丰、营口、复县、庄河一带,具有较高的集聚性,大体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辽河、太子河、浑河等流域的水田也广为分布。通过表1、表2可以发现,1917年水稻栽培规模较小,范围不广,但到1918年,除个别地区外,水稻种植已经呈现出翻倍增长的趋势。佐田弘治郎在《满洲水田》一书中以1924年为例, 对奉天省多个地区水田种植面积有具体的介绍:奉天临近地区,沈阳、新民、辽中、本溪一带的水田面积约为9378町;抚顺地方,即抚顺、兴京、通化等地水田面积约为6700町;安东地方,即凤城、安东、宽甸三地,水田面积约为4026町;开原地方,即开原、铁岭、海龙、西丰等地,水田面积达9080町;复县、庄河、岫岩等地,水田面积约为5800町;海城、营口、盖平、盘山等地,水田面积只有1280町[16]。清末民初,水田出现大面积推广,水稻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1924年,安东县全境七十一村二千二百二十八户共种水田三万四千三百三十九亩。[17]1928年,奉天省有水田的39个县中,沈阳、新民、抚顺、兴京、铁岭、开原、安东、岫岩、庄河、复县、宽甸、西丰、凤凰城等县的水田均逾万亩。[1]2531翌年,沈阳县水稻已由上年度的3.6万亩增至3.7万亩,新民县由1.3万亩增至1.5万亩。[18]
三、奉天地区水稻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一)自然环境与稻田分布息息相关。新民、辽中、沈阳、营口等地水稻种植范围较广,受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这些地区多位于辽河平原,地势低平,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内有辽河、太子河、浑河等,长期堆积沙土而形成的广阔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壤。通过表内信息也可看出,水稻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沿辽、浑、蒲河流域的富水区一带种植[18]52。浑、辽、蒲三河其间支干纵横,水量丰沛,乃植种水稻天然之利也[19]。盛京将军赵尔巽奏报中曾提到:“奉省凤凰厅属之北井子、黄土坎,岫岩州属之大孤山、青堆子,安东县属之柳林子、祚木山等处约有苇塘十余万亩,明滩十余万亩。此外该三属及宽甸县沿海沿江一带水退引河淤以及山荒各地。”[20]上述地区,今亦是水稻的重要产地,与其优越的土壤条件有莫大关系。南部沿海地区,多为平原丘陵,地势较低,土壤为黄壤或灰白碱土,且多为适宜水稻种植的低湿地。《奉天通志》载:“南近渤海,土半斥鹵,宜苇稗或引河水种稻。”[1]2528水稻喜湿,河流水系便成为影响其空间的主要因素之一。“抚顺、兴京、通化等县之水田,即当浑河及太子河之本支流域,为东北水田中之最早开辟者。”[13]1350抚顺县“迤东路一区,各地系浑河流域,远者八九里,近至一二里,且有支流迴绕各村,足资灌溉,二区各村东界浑河之支流二三里,三区各村东西二三里亦浑河支流所环绕,东路四区各村均有浑河支流环绕,皆天然之水利也。”[1]2529开原县“城东石灰窖子,新家屯村境,距清河不过数里,沈家堡亦近清河支流,廖家窪、杨家甸、九社屯、八社屯均有滱河贯注,足为天然水利。”[1]2530铁岭县“城西北泉眼沟及其二三十里各村,有辽河支流环绕,颇便溉田,西南部拉搭湖各村距辽河亦甚近,且辽河支流九十沟子懿路河环各村左右,足资灌溉。”[1]2530兴京县“南有苏河两岸之地皆肥沃,以河水溉田,最为便利。”[1]2531新民县“位于辽河与柳河两岸地带,西至绕阳河的沼泽区,东南部是老水田区,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土壤以壤质草甸土,水稻土为主。辽柳河三角地带至绕阳河地区是新开发的井灌水田区,地势低洼,土质构成以河淤土、草旬土、河土为主。土层深厚,保水保肥,适种水稻及经济作物。”[21]新民、抚顺一带其源流之水,系由东陵浑河分河新开河一线蜿蜒向西直下至后民屯与蒲河之水混合,灌注新辽各荒区域流出,沿河线上下一带昔年不堪耕种低洼之地,一经辟种水田,土脉极腴,种稻易丰收。这些地方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天然的水利资源,适合水稻种植。
(二)朝鲜移民与水稻种植紧密相连。奉天地区东部兴京、宽甸、凤城一带位于辽东丘陵区,属山多水少不适宜水稻种植区,但据图表可知,该区域水稻种植面积相对广阔。究其原因,实与朝鲜人北迁有关。清代中后期,冒禁进入中国境内的朝鲜边民大体上是按界河的流向而偷越迁入的,且多在北岸奉天地区垦居。据统计,1881年,通化、桓仁、兴京有朝鲜边民8700余户,37000余人。[22]随着这些善于植稻民族的进入,这些地区开始试种水稻。“东起北陵附近塔湾、丁香屯、陈家荒、大房身、板桥子、吴家荒、沙嶺堡、公太堡、及孙家河套附近等处,多韩侨所耕作。”[13]1349旅奉一带,近年来稻粮丰收,是以韩民多在附近省城西北一带租种村民濒水荒窪田地垦作稻田[23]。《奉天经济二十年志》载:“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金洲人赵恩海在奉天西新民公太堡子招聘5名朝鲜族人,开垦荒地,种植水稻。”[21]175—176民国《岫岩县志》记载:“本属所种者,水粳居多,种自朝鲜来。”[24]据民国《兴京县志》载:“境内山多水寡,三农之中,山农最多……近见韩人引流种稻,获利倍蓗。”[25]在凤城县,“自高丽传水稻之种,始稍稍开池种植,谓水粳子,获利颇巨。”[26]民国《开原县志》有载:“通称水稻,形似粳,种于水田,产量较丰……朝鲜人开其始,土人近亦习熟。”[27]据民国《新民县志》载:“属境水田,仅止蒲河一带,于光绪末年,由土著居民,招有韩人,首先开种,今已辟成一万五千余亩,普通种稻,获利颇厚。”[28]民国《铁岭县志》载:“铁岭向无水田,民国初元始有人就汎柴两河流域辟水田若干,佣韩人耕种之,收获甚丰。”[29]通化地区种植水田,均系招佃韩人,各韩侨安分守本,均有保证,数年以来,该地水田日增,荒甸尽辟,此皆韩人之力。[30]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开原地区水田的90%,兴京地区和沈阳地区水田的85%,抚顺地区水田的80%,丹东地区水田的70%,均是朝鲜族人民开发和耕作的。[31]由此可知,奉天地区水稻种植与朝鲜半岛稻作文化影响有直接关系。
(三)政府政策与稻业发展休戚相关。水稻多分布于辽中、沈阳、新民、铁岭等建设有水利局、稻田公司之处,源于奉系军阀政府诸多兴农举措,如引进并改良稻种、兴修水利设施、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
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和先进的灌溉技术,稻作农业的发展便会举步维艰,地方政府深晓此理。通沟河者,连年使得丰收;其不通沟河者,种水稻实无水可汲。[32]辽宁水利局于宣统三年(1911)成立,“本局在沈阳大北门,又设有沈阳、新民、黑山、抚顺四分局”[13]1354。民国二年(1913),投资修筑新开河灌溉工程,以推进全省的水利开发事业。[33]同年,在王家河套设新辽水利分局,开挖水渠,到1926年,沿岸水田便由9600亩增至2万余亩[21]176。据民国《沈阳县志》载,民国三年,设置了奉天水利局,水利局设于福胜关火神庙胡同,试种稻田。[34]引浑河水入沈阳西北郊区促近了水田事业的迅速发展,水渠两岸大片涝洼地变成水稻良田,使吴家荒、塔湾、下甸子等地水田面积很快达到670公顷。[35]民国五年,开工修建跨沈阳、新民、辽中县5000公顷的水田灌溉设施,在东陵附近的浑河截流以土袋、枕木堆积修筑堤堰。[36]农田水利便成为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稻田丰收,垦种之人踊跃,添设抚顺水利分局,民国七年共灌溉水田三万五千八百十六亩七分,共计产稻约在五万石以上。[23]“沈阳附近之水田,多为水利局之水路,及蒲河沿岸低湿地等,跨沈阳、新民、辽中三县。”[13]1349民国《辽中县志》对“稻”亦有记载:“近来水利大兴,提倡种植,成绩颇佳。”[37]民国《兴京县志》载:“近年水利倡行,试种渐多,倍蓰其利。”[25]338民国《岫岩县志》载:“民国十年,由奉天水利局委员来岫,在中街财神庙西泡子沿胡同租赁民房五间,开始成立局……自开办起至十六年年底,四乡开垦水田逐年递增。”水田亩数总计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三亩。[24]357民国《桓仁县志》载:“民国十一年三月间,奉实业厅令,设立桓仁水利分局……于是年提倡,即开水田五千余亩,至十二年增至两万零二亩,十三年复增至两万一千五百亩。”[38]彰武、康平、法库三县境内有若大稻田区域可以扩种,从而设立了彰武及康法二分局,种植水稻。彰武县知事呈报辖境已垦稻田六千余亩……如再加以修缮,均能使多数稻田可以开垦,藉资灌溉。[39]据康平县知事呈报,辖境马运河流域已种植稻田一千余亩,应辟者八千余亩,如将莲花泡引至浑河,民资灌溉稻田万亩。[40]“自光绪季年,劝业道派员调查地方水利,后委苏咸亨创办水利局,始至省城西北墙湾一带,开渠引浑河水灌田……近来实业厅分设水利局所,理其经界,治其沟渠,收其水利,水田日见增多。”[1]2531钧署训令第三百三十二号内开,查奉省兴办水利以来,各省水田日益垦辟,稻米产额岁有增加。[41]1914年3月3日,公布《奉天水利局办法章程》,以开拓奉天省水田,订立《奉天水利局事务细则》,明确设置、职责范围等。[42]
此外,稻田公司的设立也促进了奉天地区稻田业的发展。1906年设立黑山县官牧场,曾在1912年开垦稻田1100余亩。1912年4月,傅丰农场公司成立,倡办稻田。1913年,李文华、王述略、陈和中在辽中县设立了试办稻田事务所。1918年,奉天省政府制定了《提倡华民耕种水稻方法》,鼓励属县力劝国人兴办稻田公司。[9]481924年,为辽中县兴业稻田公司、铁岭县圃记稻田公司厘定章程,奉天省长公署劝设稻田公司以兴水利,“县境地势低洼,又居六河下游,频遭水患……推选妥人分头筹办……倘有成效,全境皆可渐次仿行,庶水利以兴水患可免矣。”[43]1925年,奉天省长公署为营口县呈报营田有限公司报淤荒开河引水种稻田事,“现在清丈局报领坐落营口县平安河地方海退淤荒一段共计七万亩,此地东距辽河只二里许,拟在相距较近地方开一河道,引通辽河之水,垦种稻田,拟仿照公司办法,由各户合资经营。”[39],1926年,又于铁岭县第七区兴建铁法稻田公司。民国《铁岭县志》载:“稻,宜水田,从先种者甚少……故我人亦引河水,组织稻田公司。”[29]617稻田公司的兴办进一步促进了该时期奉天地区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综括全文,水稻从19世纪开始在奉天地区大面积种植,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密不可分。清末民初,朝鲜移民大量迁入,其迁入的路径与水稻种植的空间分布大致吻合。朝鲜移民所带来的开发水田和种植水稻的技术,又为水稻的扩展提供了可能。水利局和稻田公司的设立,推动了沈阳、新民、辽中等地的水田稻作的生产种植。此外,水稻大多种植于沼泽湿地,之前废弃的低洼湿地复得利用,亦使水稻种植日益拓展。凡此种种,使得清末民初奉天地区的水田稻作得以大范围地推广。
[1]王树楠、吴延燮、金毓黻等.奉天通志[M].沈阳:古旧书店发行.1983:1228.
[2]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东北各官署档[A].档号:JC010-01-004525。
[3]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1987年发掘报告[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0:277.
[4]游修龄.中国稻作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08.
[5]靳桂云.辽东半岛南部农业考古调查报告——植硅体证据.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6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06-316.
[6]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东北水稻栽培[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4:3.
[7]李澍田.中国东北农业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339.
[8]丹东市地方志办公室.丹东市志(第10册)[M].丹东:丹东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1997:30.
[9]金颖.近代东北地区水田农业发展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
[10]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89.
[11]李令福.明清山东农业地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246—247.
[12]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二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92.
[13]东北文化社年鉴编印处.东北年鉴(1931)[M].东北文化社年鉴编印处.1931:1349.
[14]奉天全省官地清丈局兼屯垦局报告书(下卷)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地理志·建置志 [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28.
[15]满蒙文化协会.满蒙全书(第3卷)[M].满洲日日新闻社.1923:349.
[16]佐田弘治郎编辑.满洲水田[M].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26:32-44.
[17]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东北各官署档[A].档号:JC010-01-033421.
[18]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沈阳市志(第8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52.
[19]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奉天公署档[A].档号:JC010-01-004538.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朱批奏折[A].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盛京将军赵尔巽奏.档号:04-01-23-0223-038.
[21]新民县县志编纂办公室编.新民县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164.
[22]杨昭全、车哲九、金春善等.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28.
[23]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奉天公署档[A].档号:JC010-01-04527.
[24]刘景文、高乃济.岫岩县志(卷1)[M].1935:173.
[25]沈国冕.兴京县志(卷1)[M].1925:266.
[26]沈国冕.凤城县志(卷14)[M].1919:149.
[27]李毅.开原县志(卷10)[M].1930:330.
[28]王宝善.新民县志(卷5)[M].1926:338.
[29]张嗣良.铁岭县志(卷8)[M].1931:505.
[30]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东北各官署档[A].档号:JC010-01-033382.
[31]朴今海、郑信哲.略论中国朝鲜族的爱国主义情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4).
[32]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东北各官署档[A].档号:JC010-01-033455.
[33]金颖.民国时期奉天省地方政府农田水利政策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10:(1).
[34]赵恭寅.沈阳县志(卷7)[M].1917:154.
[35]禹钟烈.辽宁朝鲜族史话[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31.
[36]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农业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106.
[37]徐维淮.辽中县志(卷28)[M].1930:644—645.
[38]侯锡爵.桓仁县志(卷10)[M].1930:190.
[39]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奉天公署档[A].档号:JC010-01-004050.
[40]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 奉天公署档[A].档号:JC010-01-004540.
[41]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奉天公署档[A].档号:JC010-01-004537.
[42]尤志芳.辽河志(第4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47.
[43]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奉天公署档[A].档号:JC010-01-004539.
A Brief Account of Ric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n Fengtian Province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LIU Xiao-hong, MU Yin-chen
(College of Histor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 China)
Rice paddy in Fengtian has a history of about 3000 years, and this area is one of the leading high-quality producer that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have borne a large area of paddy rice. Qing government and northeastern warlords introduced policies to encourage paddy rice production year by year. The immigrants from Korea promote planting the paddy rice whose immigrating route coincided with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paddy rice, that is, from the east and south extending to the west and north. Planting the paddy rice not merely takes full advantage of the swampy ground but also increases the government revenu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Fengtian Province; Paddy ric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K3
A
1008-2395(2017)02-0060-07
2017-02-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ZS058);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3BZS007)
刘晓红(1991-),女,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清代农业经济史研究;穆崟臣(1979-),男,渤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