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外交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回顾与思考
2017-06-05张耀武
张耀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民间外交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回顾与思考
张耀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的近乎全民呼吁日中复交的热潮中,日本的许多有识之士、民间团体和部分在野党作为中流砥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中友协、日中贸易促进会、工会总评议会、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日中邦交正常化国民协议会等民间团体,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等在野政党和竹内义胜、浅沼稻次郎、铃木一雄、西园寺公一、宇都宫德马等有识之士以及石桥湛山、松村谦三、高碕达之助、藤山爱一郎等政界名流,都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的日本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火爆的日中友好氛围,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不无关系:新中国日益高涨的国际声誉,中美关系改善的“刺激”以及日本国民对佐藤内阁的失望应该是主要原因。
日中邦交;民间团体;有识之士
在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前的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日本国内曾掀起一股“复交热”。它的主角不是政府,也不是执政党,而是民间有识之士、社会团体以及部分在野党。在这种民间“复交热”的推动下,日本政府最终迈出了实现日中邦交的关键一步。可以说,当年那些不遗余力地为实现日中邦交奔走呼吁的有识之士和民间团体是中日关系走向新时代的功臣和中日友好的桥梁。在时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回顾那段历史,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一、民间团体呼吁复交,热情高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岸信介内阁时期,为打开日中关系的紧张局面,增进两国人民的往来,日本各界人士和友好团体便纷纷行动起来,反对岸内阁敌视中国的政策,要求日本政府改变对华政策,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促进日中友好、争取恢复邦交的国民运动。
1958年4月10日,以日中友协为主的37个日本民间团体组成“完全实施第四次民间贸易协定国民运动实行委员会”,要求岸内阁全面实施第四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4月17日,日中友好协会发表声明,号召日本国民行动起来,向岸内阁施加压力,以争取协定的完全实施;4月30日,日中友协召开全国理事紧急会议,发表《告国民书》,谴责岸内阁用“两个中国”政策破坏日中贸易协定;5月13日,内山完造、小畑忠良、铃木一雄和中岛健藏等社会名流联名发表《告国民书》,呼吁恢复日中关系;5月17日,日本18个友好团体联合召开恢复日中关系紧急国民大会;5月20日,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在东京召开消除日中紧张关系国民大会,要求日本政府对中国采取友好态度;6月17日,日本商工会议所召开会议,要求恢复日中贸易;7月1日,浅沼稻次郎等6名国会议员向众议院提出了《关于消除日中两国间紧急状态的决议案》;10月8日,日本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等团体在日比谷露天音乐堂召开“恢复日中关系、禁止核武装国民大会”,有3万多人参加大会。大会提出了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反对岸内阁协助美国在台湾水域的军事行动、废除《日台条约》、恢复日中邦交等口号,会后举行了示威游行。
1959年1月21日,日中友协召开活动家代表及理事联席会议,会上通过宣言,要求全力以赴恢复日中关系;23日,“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召开全国活动者会议,决定开展“恢复日中关系、反对修改《日美安保条约》统一行动月”;27日,日中友协等11个日本团体召开首脑恳谈会,发表共同声明,要求立即恢复日中关系;2月28日,在东京四谷外堀公园内,1万余人集会,由“总评”和“恢复日中邦交国民大会”等团体发起,召开了“打破日美安保体制、恢复日中邦交国民大会”。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等团体致贺电;8月15日,日本61个团体组成“实现恢复日中邦交,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国民运动实行委员会”,决定在10月进行统一行动,以促进恢复日中邦交;8月29日,日中友好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东京共济馆召开,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等团体致电祝贺。大会重申,协会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日中友好;10月1日,日中友协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共同行动月”活动,组成由70多个团体参加的实行委员会。这一年,日中友协放映的中国电影有20万人观看,在全国中小城市举办的“中国文化事业展览会”有100万人参观。协会还以支部为单位举办了各种讲演会和学习会。
进入60年代,这一潮流更加汹涌澎湃,呈不可阻挡之势。它阻止了岸内阁联美反华的企图,为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交给日本各界极大的刺激。2月,南原繁、海野晋吉、大谷莹润、片山哲、中岛健藏、野坂参三、平野义太郎、松本治一郎等日本各界人士25人发表《呼吁书》,号召日本人民立即展开恢复日中邦交运动。这一呼吁使恢复日中邦交运动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3月28日,在支持恢复日中邦交运动大会上,中岛健藏提议开展恢复邦交3000万人签名运动,顿时获得各界人士的赞同,并开始了各界的联合行动。日中友协还提出,为实现当年度扩大会员5万人的目标而奋斗。
1965年1月,自民党内部组织了亚洲、非洲问题研究会。这是自民党内推动日中友好的组织,宇都宫德马、川崎秀二、久野忠治等人都是该研究会的核心人物,松村谦三和藤山爱一郎则担任研究会的顾问。
进入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更加刺激了日本朝野恢复日中邦交的热潮。1971年7月16日,尼克松发表访华公告,这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造成了一次猛烈的冲击。紧接着,日本“促进恢复日中邦交议员联盟”发表关于恢复日中邦交的“提案”和两次“声明”,一再督促日本政府尽快实现邦交正常化。8月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王国权赴东京参加松村谦三葬礼,并出席日中友协(正统)“团结胜利全国大会”,在东京刮起了一场中日复交运动的“旋风”。同年9月4日,日本“呼吁世界和平七人委员会”的川端康成、茅诚司等就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和恢复日中邦交等问题,向佐藤首相递交《呼吁书》,敦促首相下决心同中国复交。两天后,日本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发表《告日本国民书》,强烈呼吁日中复交,坚决要求佐藤政府下台。
同年的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40周年纪念日。为此,日中友协(正统)总部和日本社会党分别发表《“九一八”事变40周年声明》,谴责佐藤政府继续敌视中国的政策,两项声明都表示,要为日中邦交正常化奋斗到底。
正当佐藤政府不顾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反对,在联合国大会上执意追随美国,充当“逆重要事项”、“复合双重代表权制”两提案的联合提案国之际,10月2日,以王国权为团长的中日友协代表团和以藤山爱一郎为团长的“日本促进恢复日中邦交议员联盟”代表团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双方一致确认恢复中日邦交的基本原则是:
1.中国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或类似的荒谬主张。
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烈反对“台湾归属未定”论和美日反动派策划的“台湾独立”的阴谋。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国干涉。
3.所谓《日台条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之后签订的,因而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
4.必须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所有机构、包括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内的一切合法权利,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驱逐出联合国[1]40。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声明,它是包括执政党议员在内的超党派、多数议员承认的对华政策声明,在日本政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国会内部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的“中日复交三原则”①“三政”指“田政”、“军政”、“还谷”。其中,“田政”主要是针对农民耕种的税收政策,“军政”是用“军布”来相抵不去服军役的水手长政策,“还谷”政策是国家对缺粮百姓所实行的“春借秋还”的救济政策。主要是根据上述公明党的“五点声明”和这次的“四项原则”,去掉已经解决了的联合国席位问题后整理而成的。
在中日复交之前,中国政府领导人在会见日本各界人士时已开始强调坚持“复交三原则”。1971年秋,虽然大部分日本在野党议员和自民党的一部分政治家已经接受了这个“三原则”,但是佐藤首相和亲台派议员对“复交三原则”仍持反对态度。于是日中复交问题变成了日本政治舞台上斗争的焦点。
二、有识之士身体力行,相继访华
日本各界要求日中恢复邦交的热潮,震动了日本朝野,执政党内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发展日中关系的重要性和自己身负的重任。石桥湛山、松村谦三和高碕达之助等政治家审时度势,相继访华,迈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日本人民心愿的一步。
石桥湛山是自民党内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曾担任过鸠山内阁的通产大臣。他对中国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1956年12月担任首相后,积极致力于改善日中关系,但不幸的是,1957年2月因病辞去了首相职务。尽管当时在自民党内主张改善日中关系的人士居于劣势,但他不怕党内孤立,不顾右翼势力的攻击,在病后行走不便的情况下,于1959年9月毅然访华,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曾任东久迩内阁厚生大臣兼文部大臣和币原内阁农林大臣的松村谦三,也是一位热衷于日中友好事业的政治家。1959年石桥抱病访华后,松村遂于同年10月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在这次访华期间,周恩来多次谈到我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并与松村探讨如何克服在台湾问题上来自日方的阻挠,以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在会谈中,松村向周恩来推荐了曾在万隆会议上与周恩来有过交往的高碕达之助。他说,自己和高碕一个侧重政治,一个侧重经济,可以共同为推动日中关系前进而尽力。松村的这项建议成为后来著名的“廖高贸易”的发端。
高碕达之助也是一位日中友好的积极推动者。早在1955年4月参加万隆会议期间,作为日本代表团团长的高碕达之助就顶着极大的风险与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举行了战后中日两国官方的首次会谈。1960年10月,高碕达之助以“打开日中贸易”为目的,率领日本实业界人士13人访问中国。来到北京后,高碕在机场发表谈话指出,日中关系最重要的问题是双方要恢复信任,为此要进行推心置腹的会谈,他就是为改善日中关系而来的[2]174。
石桥、松村和高碕三位自民党人士的相继访华,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鼓舞了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的日本各界人士,同时对推行亲美反华政策的岸信介内阁也是一个打击。
进入1971年,日本国民对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使长期以来从事日中友好运动的日本在野党和日中友好社会团体,看到了改善日中关系的美好前景,感受到邦交正常化的时机正在到来。为了加速复交正常化的实现,这些政党和团体比以往更加积极地开展活动。这一时期的活动,不仅是大声疾呼实现日中复交的口号,而且是脚踏实地落实邦交正常化的各项原则,使邦交正常化运动进入了实质性新阶段。
应中日友好协会的邀请,以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为团长的公明党访华代表团于1971年7月2日在北京与以王国权为团长的中日友协代表团发表《联合声明》。公明党代表团在声明中宣布:
1.中国只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坚决反对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阴谋;
2.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坚决反对“台湾归属未定”论;
3.《日台条约》是非法的,必须废除;
4.美国必须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它的一切武装力量;
5.必须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组织和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地位的合法权利,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驱逐出联合国,坚决反对阻挠恢复中国上述合法权利的阴谋[1]21。
公明党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表态,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使日本各界认识到,在解决日中邦交正常化问题时,必须考虑战后日中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国际形势,以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才能使邦交正常化得以实现。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11月15日,以社会党著名政治家飞鸟田一雄为团长的日本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访华代表团应中日友协的邀请来华访问,双方于11月20日发表《联合声明》。飞鸟田代表团这次访华,对进一步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和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尼克松访华前后,大多数日本政治家看到了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是势在必行的总趋势。因此,他们不顾日本佐藤政府的迟疑不决而先走了一步。这一点,在1972年初以来日本各在野党和日中友好社会团体掀起的一股访华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仅在1月间,就有井野正辉、土井多贺子等日本社会党“七十年会”访华团、以大壕有章为首的日本毛泽东思想学院访华团、以“总评”议长市川诚为团长的日本总评、中立劳联访华团、冲绳县第一次友好访华团、部落解放同盟友好访华团、宫城、爱知、三重等县的工会活动家友好访华团等友好团体蜂拥而至,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交流,中日邦交正常化自然是交流的主题。
长期以来,社会党、公明党等在野党和一些民间团体一直反对日美勾结孤立中国,他们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政党的领导人大多是日中友好运动的积极分子。当尼克松对日本搞了“越顶外交”之后,这些政党更加活跃起来,掀起更大规模的日中友好运动。
在这些日中邦交正常化国民运动中,首先扩大对华交流的是社会党、公明党、工会总评议会、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和日中邦交正常化国民协议会等五个政党和团体。1972年3月1日,上述几个主要在野党和政治团体在东京日比谷公会堂联合举行实现恢复日中邦交国民大会,与会者2000余人。大会强烈谴责佐藤政府的反华政策,要求日本政府在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问题上采取积极态度。此后,上述政党都派员访华,扩大与中国政府的交流。3月7日,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举行第19届年会,会上决定为实现恢复日中邦交、进一步开展日中友好活动和发展日中贸易而奋斗。3月11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日本社会党众议院议员冈田春夫到北京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双方就进一步发展社会党与中国的友好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磋商。
在日中复交运动的高潮中,许多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日本各界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对外政策是合情合理的,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种形势也推动日本各界掀起日中友好和复交运动的新浪潮。1972年4月11日,由“日中议联”会长藤山爱一郎,社会党、公明党、民社党等各党委员长和代表以及西园寺公一等各界著名人士发起组成了“促进恢复日中邦交联络会议”。全体与会者在会后发表了《呼吁书》,呼吁日本各界积极努力,促进两国邦交正常化。会后,上述政党均纷纷派团派员访华,在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问题上扩大与中国政府的交流,实际上形成了促进日中复交的国民统一战线,这就给日本政府和“亲台派”造成更大的压力,形成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
4月中旬,以春日一幸为团长的日本民社党代表团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并同周恩来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进行了会谈。双方发表了含有“复交三原则”内容的联合声明,从此以后,中日“复交三原则”就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中国对日外交政策中最根本的原则。中国政府之所以要坚持这三条原则,是由于战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支持台湾,敌视中国,歪曲中日关系,使中日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只有贯彻这三条原则才能理顺中日关系,才能使中日关系走上正常化的道路。
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70年11月至1972年4月(1972年5月以后有关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一般改由中国政府直接交涉),中日友好协会接待的日本访华团体就不下20个,发表的重要联合声明也有6个。这段期间内中日友协与日本各团体发表的联合声明如下表:
发表时间 联合声明名称 中方署名者 日方署名者1971.10.16. 中国中日友好协会代表团与日本日中友好协会(正统)访华代表团联合声明黑田寿男宫崎世民1971.11.20. 中国中日友好协会代表团与日本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访华代表团联合声明 王国权 飞鸟田一雄1972.4.13. 中国中日友好协会代表团与日本民社党访华代表团联合声明王国权张香山王国权、王晓云春日一幸小平忠
三、复交谈判朝野并举,以民促官
其实,中国方面在进行复交谈判时,起初并不是以日本外务省为谈判对象的,而是以公明党为中介,进行复交前的预备性谈判,再由公明党把中方意见传达给日本首相和外相。其中,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作为中日双方的联络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日双方之所以会选择竹入义胜作为联络人是因为,首先,竹入义胜是自民党中最热衷于日中友好的元老松村谦三介绍来的,因此他能获得中国方面的认可;其次,竹入与田中首相也有着良好的个人关系,田中也信任他;第三,作为在野党的公明党与日本社会党有所不同,不属于左派,与自民党内某些派系的关系也不错。因此,选择竹入作为中日复交谈判的“中间人”绝非偶然。
1972年5月,日本公明党副委员长二宫文造率公明党第二次访华团来中国访问,周恩来在会见二宫文造时明确表示:“如果田中担任首相后准备解决中日邦交问题,愿意到中国来谈,我们欢迎,因为这将打破吉田茂、岸信介和佐藤荣作的体系。有这样勇气的人来中国,我们怎能拒绝呢?”[3]10
与在野党和民间人士争先恐后地推动恢复日中邦交的积极姿态相比,执政的自民党明显地落后了一步。执政时间长达7年零8个月的佐藤内阁到1972年出现了末期症状,一方面是同年5月归还冲绳协定正式生效,作为佐藤内阁的一项业绩已大功告成;另一个方面是,由于佐藤内阁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制造“两个中国”,根本就没有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决心和诚意。因而在最紧迫、最重大的外交课题上陷入困境。“尼克松冲击”使日本政府非常被动,改变对华外交政策,尽早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已成为日本政府的当务之急。
其实,早在60 年代初,自民党内就有人热衷于日中友好事业。“LT贸易”的发起人之一松村谦三就是一位。1970年3月,松村谦三以90岁高龄偕同藤山爱一郎访华,同周恩来总理商谈有关“中日备忘录贸易”负责政治方面的接班人问题。他认为藤山是最合适的人选[4]244。这表明自池田内阁以来,自民党内以松村谦三为首的推动日中复交的势力不断成长壮大,且后继有人。
1970年12月9日.日本朝野300多名议员联合起来,成立了以自民党议员藤山爱一郎为会长的“促进恢复日中邦交议员联盟”,标志着政界支持日中复交的人数已占优势,日中邦交正常化趋于成熟。日本朝野许多议员与民众联合起来,对佐藤政府施加压力,力促政府改变对华政策。
佐藤内阁多年以来沿袭吉田内阁、岸内阁的对华外交路线,实行追随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对华政策,不仅在国际上越来越被孤立,在日本国内也非常被动。就在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决议的第二天,“日中议联”发表声明指出:“迄今为止,佐藤内阁无视国际形势的发展,一味拥护国民政府,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终于使日本陷于国际孤立,佐藤内阁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1]51同一天,日本自民党总务会也作出决议:“政府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并为实现邦交正常化采取适当措施。”[1]52这充分表明,执政的自民党也与其他在野党一样,主张采取对华复交政策。
联合国大会1971年10月25日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前后,自民党内围绕对华政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方是以佐藤荣作为首的“亲台派”,另一方是以藤山爱一郎为首的“亲华派”。前者已经估计到联大的表决结果,但仍然坚持伙同美国做“逆重要事项”提案国。这一做法自然遭到在野党和自民党内亲华派的坚决反对。当这一提案遭到否决后,在野党开始追究政府的责任,对福田外相提出了不信任案,藤山等12名自民党成员在表决时采取故意缺席的方式同在野党统一步调,这在当时成为日本的一大新闻[4]253。此后自民党内出现了倒向中国的趋势。在国会关于台湾问题的辩论中,佐藤内阁乱了阵脚。佐藤首相为向中国投放“探测气球”,曾说:“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而福田外相则代表外务省否认佐藤首相的说法[5]80。佐藤和福田的不同见解,引起了国会的骚动。日本政府为了统一说法,不得不于1972年3月6日发表了有关台湾问题的统一见解。其内容如下:
1.我国根据《旧金山和平条约》,放弃对台湾的一切权利、权限,关于台湾的归属无权发言。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根据以往的事实及联合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这一现实。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表示充分理解。
3.政府基于上述认识,积极致力于日中邦交正常化[6]145。
此时,尽管佐藤表示愿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但中国政府却不以佐藤内阁为复交谈判的对手,对佐藤投放的“探测气球”不予理会。这时,自民党内非亲华派议员也加强了对政府的抨击。特别是欲出马竞选总裁的自民党各派首领,都把对中国邦交正常化当作竞选的重磅筹码,并为此进行积极活动。1971年9月,担任自民党宏池会会长的大平正芳表示要把中国当做正统政府开始接触[5]81。1972年4月中旬,自民党主要派系之一的“三木派”首领三木武夫作为自民党的顾问,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就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举行了会谈。4月21日周恩来再次会见三木时,三木表示:如过由他组阁,他将承认中方提出的中日“复交三原则”,宣布结束战争状态,《日台条约》无效,复交后愿缔结永不再战宣言[7]520。三木武夫是首次访华的自民党派系领导人,而且是公开地、积极地呼吁早日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第一位资深政治家。
另一位自民党派系领导人中曾根康弘也主张早日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他还敦促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和平条约。至于作为另一主要派系领导人的田中角荣,则主要采取幕后活动的方式,为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做准备。田中作为佐藤内阁的通产相,加之有“备忘录贸易”的关系,通产省与中国联系较多,从而使田中在对华关系上处于有利地位。总之,在佐藤下台、自民党新总裁选举之际,自民党内各派系首脑均已赞成日中邦交正常化,只是在对中国的“复交三原则”的态度和复交的时机上有急进与缓进之分。可以说,实现日中邦交在自民党内也出现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局面。
1972年7月7日,田中内阁成立。田中角荣在首次内阁会议上表示要努力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就更加鼓舞了在野党和群众团体促进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士气。这一天,“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在东京神田共立讲堂举行“七·七”中央集会,纪念卢沟桥事变35周年,共商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事宜。各界代表700多人参加了集会。在同一天,日本全国42个都道府县同时举行“七·七”纪念集会,从而掀起了恢复日中邦交的新的国民运动。
田中内阁成立一周后的7月14日,日本社会党前委员长佐佐木更三,带着田中首相准备废除《日台条约》的意向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委托佐佐木转告田中首相:欢迎田中首相访华,首相的专机可以直飞北京。至此,中国北京的大门已向日本政府领导人敞开。
7月下旬,公明党派出以党中央执行委员长竹入义胜为团长的公明党访华代表团访华。7月27、28、29日3天,周恩来总理、廖承志会长与竹入义胜等日本朋友连续进行了三次长谈。在最后一次会谈中,周总理把三次长谈的内容归纳为中日复交的“八项内容”,这就是中国方面关于《中日联合声明》的原始方案。竹入记录了这“八项内容”,即后来称之谓“竹入笔记”。也就是说,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是最先得到中方复交最初方案的第一人,竹入义胜也因在中日复交之前的这次访华,登上了中日民间外交的顶峰,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周恩来——竹入会谈”的八条要点如下:
1.《联合声明》公布之日起,中日两国结束战争状态;
2.日本要充分理解中国提出的“恢复中日邦交三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两国建交,互派大使;
3.中日建交,既符合两国人民的长期愿望,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
4.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中日两国之间的争端,通过和平协商加以解决,而不以武力相威胁;
5.不称霸和反对霸权主义;
6.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7.中国政府放弃战争赔偿要求;
8.双方分别签订通商、航海、航空、邮政、渔业等协定[3]11。
以上八条,后来成为中日复交谈判的基本内容,全部被写入《中日联合声明》。在这次会谈中由周恩来提出的三项“默契协定”,在复交谈判时也得到日方的认可,成为解决中日复交谈判中最敏感的台湾问题的关键。
四、结语
如上所述,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日本在野党人士和民间有识之士做了大量的、实实在在的有效工作,特别是日本社会党和公明党领导人,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他们的努力,中日友好的观念不会在日本国内那么深入人心,中日邦交正常化也不会那么水到渠成似的一蹴而就。尽管最终的复交谈判及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是由自民党总裁兼政府总理所为,但是他们在复交之前为中日邦交正常化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回顾半个多世纪之前日本朝野一致向往中日友好的那段历史,面对今天的中日关系现状,不禁使人感慨万千:今天的日本政府,在亲美反华方面酷似当年的佐藤政府,而今天的日本国民已不比当年的日本国民,“日中友好”也早已不是日本社会的主旋律。若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增强信任是关键,赢得民心最重要,这是摆在两国政府及其领导人面前的最主要的课题。
[1]田桓.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香山.中日关系管窥与见证[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
[4]王殊,肖向前,等.不寻常的谈判[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5]緒方貞子.戦後日中・米中関係[M].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2.
[6]日中議員連盟.日中国交関係回復資料集[M]. 東京,197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Reflections on Civil Diplomacy and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 Relations
ZHANG Yao-wu
(College of Japanese Language,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116044, China)
Before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 diplomatic relations, there had been emerging in Japan a national tendency of appealing for friendship and amity with China, and numerous insightful people, civil groups, and the opposition parties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including Japan-China Friendship Society, Japan-China Trade Promotion Association, Trade-Union General Council and Normalization of Japan-China Diplomatic Relations Consultation, the opposition parties including the Socialist Party, Komeito Party, Democratic Socialist Party, and celebrities including TAKEUCHIYOSHIK ATU, ASANUMAINEJIROU,SUZUKIKAZUO, SAIONJIKINKAZU, UTUNOMI YATOKUMA, ISIBASI TANZAN, MATUMURA KENZOU, TAKASAKI TATUNOSUKE, HUJIYAMAAI ICHIROU, etc. The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Japan diplomatic relations. And the upsurge of which was indispensible to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tuation: the increasing ris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 stimulating improvement in China-US relations, and the disillusionment in Japan to the Sato Cabinet at the time.
China-Japan Relations; Civil Society Groups; Social Celebrities
D822.2
A
1008-2395(2017)02-0001-07
2017-02-02
张耀武(1959-),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大连外国语学大学日本语学院教授,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战后中日关系、日本政治外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