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媒介形态下校媒现状管窥

2017-06-05陈晓芳

科技传播 2017年7期

陈晓芳

摘 要 校报、广播、电视三大传统校媒曾历辉煌,但鼎盛已逝,继而校新闻网、微信公众账号等校园新媒体崛起和盛行。新旧校媒并存,各自为政,又各有专攻。只有新旧校媒实现组织、团队、语境、内容之融合,方是校媒获取发展之路径。

关键词 传统校媒;新校媒;内容之较;融合之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4-0029-02

校園媒体,简言之校媒,本文界定为高等学校宣传部、团委、学工部,或院系主办的面向校内外进行新闻宣传的媒介,系校官方媒介。科技推动变革,与社会媒体一样,校媒也经历着变革。校媒不再局限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闻网、微博、进而微信等新媒体也成为校园媒体的主要力量,新旧媒介形态共同架构起校媒。

1 传统校媒:报刊、广播、电视,三足鼎立时代逝去

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在媒介形态单一的之前,几乎支撑了校媒的全部。

校报,学校党委的机关报,曾历辉煌。相对于广播和电视而言,校报图文并茂、可保存、易携带、能反复阅读;缺点在于出版周期长、缺乏时效性、单向传播、信息容量有限等。

以缺乏时效性而言,校报一般为月、半月、最快也一周为刊期,新闻纸在某种程度上基本成了档案纸。校报发行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向上校报可以通过信箱和送达准确投放到教职工群体,但向下面向学生发行,即使报纸到宿舍,拿到校报的同学也可能随手放置,很难实现传阅,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面非常小。随着新媒体的冲击,高校纸媒在师生中的接触面逐渐变窄,接受程度有限。

校内电视融声画、文字于一体,形象直观、现场感染力强,时效性也较校报会好一些,但电视机在学生宿舍中的配置受限,校内电视在全国高校并不太普及。

校园广播,优势在于简短、快捷,时效性较强,在校园各主干道定时定位播出,具有强制性传播的特点;其劣势在于播出时间短,环境的嘈杂往往影响收听效果,固定的播放设备终端限制了其传播范围的广度,而播出时间的局限性又从另一方面限制了受众收听的自由度。

2 新媒体:新闻网、微信公众号之兴起和盛行

互联网,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突破于传统媒介,互联网具有双向互动传播特性,网民可以上网交流,发表意见,看法,是为一个飞跃。高校普遍建立了官方的新闻网站,新闻网分栏目而设,以消息为主体,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要闻常配以大幅新闻图片,可读性强。基于校园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的官方属性,校园新闻网基本还处于单向传播状态,很少有见互动传播,故校园新闻网,就本质而言,更像是传统新闻媒体的网络化而已,只是在容量、时效、阅读便捷化上有所延伸。

真正实现校媒互动传播和全面普及是微信的崛起。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无疑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品牌的一张名片。微信是以智能手机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移动媒体,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全民尽用。就受众推广而言,微信公众平台覆盖几乎全校园化,全校友化,甚至于全家长化,辐射之广前所未及。很多大学校园已是全WiFi覆盖,受众阅读呈便捷性和碎片化。学生只要拥有移动设备,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教室、食堂、寝室,随时阅读。突破于传统校媒的是,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学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也可以随时点赞、留言,及时获取答疑反馈。

3 内容之较:新旧校媒各据阵地、各有专攻

无论新旧校媒,传播载体各异,形式有别,但内容永远为王。

相较之下,新闻网信息传播内容明侧重学校事务、会议及主要活动的报道,内容过于单一严肃,紧跟“上面”,脱离“下面”,对于校级重大新闻,包括行政工作、科研新绩、学生大型活动报道及时,观之则观校发展全局。而也是基于校级官网的定位,新闻网很少报道到院系的一些工作,往往忽略了一些基层的,很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就内容形式而言,由于大幅新闻彩图的视觉冲击,诸如“风暖柳绿开学季”之类策划性新闻的点缀,内容上兼顾些许活泼。

由于时效性很差,校报在内容上基本上已不算是消息纸,但消息之外还有通讯,校报作通讯,一直为其他校媒所难以企及。通讯,时效稍弱,要求深度。校报对校园教师、学生、机关中优秀群体,予以深入挖掘报道,弘扬主旋律,彰显校园风貌,意义重大。近年,也有大学对校园事件作策划、作深度报道,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和进步。校报占据通讯,一则,校报阅读舒适,可以留存,长篇幅、需要思考的通讯和纸媒天生很搭;二则校报始,通讯始,经验丰富;三则校报记者团队的强大,校报学生记者往往可以代表校媒中最专业、最沉稳、最具深度和高度的采写队伍。

基于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微信公众账号在所有官方校媒中算是最不官方的,相对轻松和活泼。微信公众账号通常有一周新闻要览,推送关于大学校园通知,学校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最新资讯,但资讯居其次,其内容更需要一些策划性,选学生一个感兴趣的点来拓展,征集,比如“开学第一天”“校园赏春攻略”等等,学生视角多一些。选题有互动,留言更显互动,尽管留言已经公众号筛选,但互动终有一见。碎片化阅读带来微信的普及和便捷,但与之相应,内容相对上也呈碎片化。虽然微信公众号也会推一些通讯,但内容上长期追求新、奇、巧的策划性,在通讯挖掘上,微信公众账号往往很难深入,而流于浅层面,加之载体本身的局限性,传播效果并不佳。

4 融合之变:新旧校媒的碰撞与发展

虽然新旧校媒都为校方所办,甚至同属于宣传部门的管理之下,但在具体采写、策划、发布上,很多学校还是各自为政。融合之路,必然是整合资源,而后资源共享。

融合之一,组织机构融合。打破原有校媒各自为政的格局,组建校媒中心。设新闻部、新媒体部、摄影部、视频部和编辑部等平行部门,统筹校园采编活动。

融合之二,记者团队融合。校报记者偏深度,视听校媒记者偏画面,新闻网记者偏时效,新媒体记者偏策划,各校媒记者团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融合避免同质化浪费,形成合力,利于成长。

融合之三,内容生产融合。校媒中心召开全员会议,对于重要的新闻选题策划群策群力,而常规性新闻素材则由摄影部协同新闻部专职采集,而后分至于各部,各部就其发布平台,选择合适的发布方式,实现新闻生产在源头上平台贯通式的、全媒体化的运作。尝试“新闻事件导向型”运作方式,在重要校园新闻事件的信息传播中,以新闻事件为中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校园媒体平台优势,依据各部门校媒在时效性和受众互动方面的不同,以不同的时间和形式发布,对事件进行“深浅合宜”“厚薄不一”的新闻报道,围绕事件进行资源调配、流程再造、形式创新,努力形成“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立体式传播格局,全方面反映新闻事件全貌。

参考文献

[1]周行,吴初平.全媒体时代校媒融合发展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2015,6(19):23-24.

[2]史盼盼.高校校园媒体传播效果优化策略研究——以扬州大学校媒为例[J].今传媒,2012(5):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