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辨析

2017-06-05贺妍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辨析

贺妍

摘要:对话教育是对话精神和对话理论在教育上的运用和实践,其强调教育双方的交往合作,受教育者对知识的自我体认,以及教育的生活化、实践化特征。作为对话教育的公民教育体现了公民知识建构的内在特征,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体现了交往生活是教育的本原,其呈现出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关键词:对话教育;公民教育;辨析

公民教育是立足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通过向公民传递特定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实现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经济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教育过程。

一、对话教育体现了公民知识建构的内在机制,使公民教育呈现出科学性

众所周知,知识具有建构性的本质,其是人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经验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知识是人自觉建构起来的,人是产生知识的主体;另一方面,知识来自于经验,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一种经验性的判断。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尤其是对公民知识这种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知识,只能由自己来完成,以自己的信念、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公民来说,是建立在对其分析、检验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这必须通过对外部信息的不断交换与经验体会才能达成。而对话则建构了公民知识的内在机制。首先,在与他人的互动沟通与对话交往中,认知主体的自我经验与他人的以往经验进行视界整合,可以实现知识的增长。“当一个沟通的接受者,就会获得扩大和改变的经验。一个人分享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感到的东西,他自己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其次,社会文化因素对知识建构的作用明显,社会共同体中各成员间的对话和交流实现了知识的社会性转换。吉尔根认为,语言是知识积累、传输和表征的形式,各个领域任何问题的表征都需要经过社会性的相互转换(interchange)才能取得合理性;知识是对话的某些片断,即“知识丰富的谈论”(Knowledgeable telling)在对话空间某一时刻的暂时定位,“在对话发生时知识在不断地产生着”。由此可见,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各种对话关系与情境中去自主建构知识,而不是单靠灌输与移植的方式去传授知识。要使知识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这样才是真正适合公民教育的方式。

二、对话教育体现了公民教育中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有利于释放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公民教育呈现出合理性

教学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建立在交往基础之上的知识交换、信息重组与能力建构的过程。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交往关系,是两者均为主体的平等对话关系。对话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视野的整合”。这一理解包含了布伯和哈贝马斯创建新型人际关系的理想,在教育中体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合作,以及教与学的共享。对话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民主、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其不仅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更有利于释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主体性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主体性教育只有真正落实和贯彻到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自我觉醒、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才有意义和效果,才能真正内化和建立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从深层的意义上讲,它挑战了我们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在对话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互为主体的特殊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建构者与阐释者。

三、对话教育体现了公民教育的路径要求,交往生活成为教育的本原,推動了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

我们知道,波普尔将人类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从知识建构的特征来看,公民教育要实现的是人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合理运用。而知识建构所需要的经验来源和知识运用的实践场域毫无疑问应归之于人们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表明,生活世界是人通过自己特殊的生命活动创造出的天地,即通过自己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现实能力等,所建造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人与世界之间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使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实现了自身的生成和发展。可以看出,生活世界是人的自我主体意识确立、个体经验获取、知识建构与发展、价值观形成与能力生成的重要来源,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教育都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中行进的,都不会超出生活世界的畛域,教育活动和人在教育中的生活都是属于生活世界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根基和教育可以依持的场域,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持社会建构论的维果茨基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在人的外部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然后才转移到人的心理内部。

公民教育既是传授、引导与他律的过程,也是自学、体认和自律的结果,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尤其如此。在交往生活中,学生面临的不只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面临着与其他社会关系缔结者的对话,也面临着与自我的对话。对话交往构成了学生教育生活的基本形态,更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因此,发生在学生所处的各种场所的各种人际交往,无论是课堂上、校内,还是校外,都是学生产生心理认知、情感体验、知识建构、能力运用的重要来源和依托。换句话说,公民教育必须走出课堂和课程教育的狭小圈子,要将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社会活动和生活世界中去,为学生营造和创设更多的对话情境和交往机会,让学生在多重对话、多重交往中去感知生活的本来意义,获取个体经验,在不断的自省和自学中发展公民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只有这样,公民教育才有意义和价值,才能最终体现教育塑造人、发展人、解放人的目的,才能最终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裴新宁.社会建构论及其教育意见[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21-22.

[3]李燕.关于教育交往中对话的几个认识误区[J].教育导刊,2005(3):13-14.

[4]鹿林.论人的生活世界[J].哲学研究,2007(9):20-21.

[5]刘炎欣.教育交往的哲学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辨析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怎样辨析近义词
“美丽”与“漂亮”辨析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