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总统助选之旅(我的留学故事)

2017-06-05党安琪

环球时报 2017-06-05
关键词:国际事务选民马克

党安琪

上月落幕的法国总统大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我用了一种特殊的视角见证了新总统马克龙的胜出。我是来自巴黎政治学院的一名中国研究生,也是马克龙竞选团队在巴黎15区的成员。我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在巴黎15区挨家挨户地敲门、面对面为民众讲解马克龙的政策主张。这段特别的经历将成为我留学生活的难忘时光。

半天加入,半年宣讲

之所以想参与这场选举,是因为在巴黎政治学院的学习让我意识到,政治这个东西并不遥远,会影响普通人的生活。而且我认为,这场选举非常重要,决定了我们的未来将走向更加自由、开放,还是更加封闭、保守。

我一直认为,将政治主张简单区分为“左”和“右”是很固化的思维模式。但马克龙让我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一点。他从实际出发,深入民间调查,主张在经济事务上偏右而社会分配事务上偏左。这符合我在了解法国国情之后的预期。于是今年1月,我决定加入马克龙的竞选团队。原本我以为会有繁琐的审核程序,尤其是面对我这样一张中国面孔。没想到打开竞选官网,只需要填写基本资料、住址就可以完成注册,随后就收到15区负责人的邮件,这一切仅仅花了不到半天的时间。

在随后近半年的时间里,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和15区的小伙伴们一起挨家挨户地敲门、面对面为当地民众讲解马克龙的政策主张,并在街头分发传单。每次行动组的小伙伴都是随机分配的,他们年龄各异,职业不同。竞选活动的最后一天,15区的全体成员相聚在一家咖啡馆里举杯庆祝。

除了分发宣传材料、拜访选民,我们还举办一些WorkShop(类似工作坊、研习会)的公共讨论,请一些社会名流来探讨一些公共议题。巴黎15区是传统的居民区,居民素质较高,我们拜访时并没有遭遇粗暴对待,一些选民即便不支持马克龙,也不会为难我们,只是有礼貌地拒绝。在这种“doortodoor”的活动中,我觉察到,不少法国人对政治感到失望。不过,还是有一部分民众是可以被说服的。他们在冷静下来之后,认真听了我们对马克龙政策的全面讲解,会慢慢了解到,虽然他们所支持的人无法参加下一轮竞选,然而他们所支持的那些政策主张却能够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得到实现。

对于马克龙,我并没有个人崇拜,在见到他本人时,也异常平静。我真正支持的,是他的那些更符合法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利益的观念。

第一轮投票相当残酷,从11名候选人中选两人。我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观看。公布结果的那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但始终压抑着自己激动的情绪,生怕会刺激到周围的同学,一些人因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落败而痛哭。

与巴政的奇妙缘分

我本科是在北京理工大学读的,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2014年本科毕业,我申请了北理工与法国图卢兹大学合作的一个研究生项目,方向是信息管理。去法国前,我在法国使馆面签时,签证官跟我聊了很多,他说,其实法国还有很多更适合我的学校,他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巴黎政治学院。后来我在图卢兹读第一学期时,有位老师总跟我交流时事话题,她也建议我申请巴政。随着了解的增多,我慢慢发现自己对巴政有种奇妙的归属感,后来我就去申请了巴政。2015年8月,我来到巴政的国际事务学院,攻读国际经济政策专业,辅修国际能源和新兴经济体。

法国顶尖名校有不同类别,一般说到人文社科,最好的就是巴政;自然科学,最好的是巴黎综合理工;纯文科最好的是巴黎高师。巴政最初建校是为了培养政治精英,出过包括马克龙在内的6位法国总统。巴政在法国确实很有声誉,有次我过海关时,法国海关工作人员得知我在巴政读书后,非常吃惊,脸上露出赞叹的表情,还嘱咐我要好好学习。

学校位于圣日耳曼街,这里是巴黎最具知识分子气息的一条街区,离卢浮宫、塞纳河都不远,学校旁边就是“花神咖啡馆”,当年萨特、波伏娃等文化名人都喜欢在那里高谈阔论。

令人脑洞大开的“社会物理学”

巴黎政治学院非常多元化,我所在的国际事务学院有46%的国际学生,分别来自180多个国家,学院设有全英文课程。为了更透彻地理解,我的主要课程选的都是英文课,有时也会去旁听一些法语的大课。

我上过一堂非常有趣的公选课——社会物理学。授课教授是物理学家SergeGalam,他用物理模型、物理学的一些方法来研究选举等社会现象,让我眼界大开。他成功预测过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等。在这次法国选举中,面对马克龙,有些选民支持,有人反对,有人摇摆,教授指出还有第四类选民——反主流选民,社会主流意见是什么,他们就反对什么。教授给第四类选民的情感态度赋予的物理学强度是最高值,经 过计算发现,这些拥有强烈观念的人,跟其他选民交流时会改变对方的看法,经过旷日持久的公共讨论后,这些反主流选民会主导选举结果,让选举走向一个主流不愿看到的局面。教授的结论是,要很好地教育选民。依我的理解,教授也是在质疑民主选举,只是为了民主而民主,但最后达成的结果却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和进步。在这次法国选举中,这位教授的观点被法国媒体多次引用,用以警示人们避免出现勒庞当选的最坏结果。这也是我后来主动参与法国竞选活动的最初原因。国际事务学院很多老师是兼职教授,有的是公司高管,有的是欧盟官员,他们上课方式也更灵活,会在课程结束后邀请全班同学一起喝酒,甚至在课堂上请同学们吃点心、喝红酒。

理想主义·生活美学

巴政培养政治家的主要是公共事务学院,那里法国学生居多,学院里会有六七成的学生进入国家行政学院深造,然后从政。他们在学校时就表现出政治家的做派。我曾遇到过一名公共事务学院的男生,每天上课都是西装革履,搞得我非常紧张,他跟我说,他们学院都是这样,穿得太随意反而是另类。

每个学院的风格不同。我所在的国际事务学院,学生身上有种理想主义的特质。难民危机之后,国际事务学院的学生发起成立了巴政的难民援助组织,向难民募捐衣物等。我有个瑞士朋友每周都会去难民营援助难民。我跟我的欧洲同学讨论时,没有人认为应该拒绝难民,大家都觉得应该毫无疑问地接纳,这是一种人道主义责任。但我感觉这种理想主义有时脱离了现实。有次我跟一个德国同学讨论,他批评默克尔接纳难民的态度不够果断,认为如果不接纳的话,会被后来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就讲,默克尔其实低估了难民潮,没有筛选机制,盲目接纳了那么多难民,给德国造成很多问题。德国同学听了之后说了些模棱两可的话,便不再作声。虽然他们有点理想主义过头,但是跟他们接触后,我真的会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他们眼中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并不在意自己的小悲伤、小确幸。慢慢地,我被他们影响,也投入一些有关气候变化、气候金融等课题的研究。

留学法国,最特别的体验就是被法国的艺术氛围所浸染,很多博物馆、艺术展览对26岁以下的年轻人免费开放。我每周都会去博物馆,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那种氛围。这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生活美学。在林语堂那个时代,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时,会说中国人有雅致的生活情趣。可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生活情趣慢慢遗失了。我在巴黎重新找到这种生活美学,也因此更愿意去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去发现、欣赏我们的民族文化之美。▲

(本文是《环球时报》与灯塔学院合作推出的留学生故事系列之一,由本报记者毕方圆、灯塔学院撰稿人张馨予采访整理)

猜你喜欢

国际事务选民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谈如何看待英语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
论跨文化商务英语在国际谈判学习能力的培养
国际秩序变革与中国的世界角色
庆城县南庄乡扎实开展选民登记工作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看画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