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太空合作实现“零”突破

2017-06-05刘扬

环球时报 2017-06-05
关键词:载荷空间站航天

本报记者 刘扬

北京时间4日5时7分,由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研制的科研载荷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由“猎鹰9”号火箭送往国际空间站。预计搭载中方科研载荷的“龙”飞船将在当地时间6月6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搭载项目的顺利实施,是中国空间科学项目首次登陆国际空间站,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取得“零”的突破。

据介绍,本次登入国际空间站的北理工“空间环境致生物微进化规律实验载荷”,是在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和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专项支持下,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团队自主创新研制,它被带入到国际空间站美国实验舱,实验数据将传回给中方研究人员进行后续科学研究。

中方科研载荷能由美方搭载并进入国际空间站实属不易。除了中国高校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认可外,中方团队也对相关法律进行了认真研究,才最终实现中美空间技术合作的突破。2011年,美国国会出台“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与NASA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与中国航天领域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该法案成为阻止中美太空合作的“壁垒”。北理工生命学院邓玉林教授团队大胆尝试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在2015年8月与美国NanoRacks公司签署协议,并通过各项审查,为国际空间站带去首个中国项目。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航天专家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搭载是中美两国几十年来在空间领域的首次合作,虽然不是官方合作,而是有着民间色彩,但依然具有“破冰”的意义。未来中美空间领域的合作不一定要走官方合作模式,可以从高校科研、商业航天等民间领域寻找突破口。

这名专家强调,这次搭载活动不仅有着很强的科技意义,同时还有着更大的政治意义,为中美在航天高技术领域的合作打开了一扇窗,为以后开展国际空间站乃至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未来不仅我们的更多载荷可以进入国际空间站,外方的载荷与航天员也可以进入中国的空间站。

为何中美当前可以实现航天合作的“破冰”?该专家认为,这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大背景有关,这个合作是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就定下来的,特朗普上台后也没有否定这项合作。但对于中美航天领域的合作前景,该专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沃尔夫法案”出台之后,美方不时抛出“中国航天威胁论”,中国火箭如果发射的欧洲卫星中有美国电子元器件都是被禁止的,所以今后两国空间合作的前景还需要继续观察,双方都要拿出更多诚意。尤其在于美方能否拿出诚意,改变那种敌视中国的冷战思维。通过这次合作可以看看中美双方是否可以逐步缓和、逐步了解,最终逐步加深合作。

专家认为,这次突破,一方面和中方团队的科研成果受国际认可有关,另一方面和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迅猛有关,“我们有实力才真正有魅力,这也促使美方愿意与中方进行一些资源共享,比如明年中国的嫦娥任务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的着陆。”▲

猜你喜欢

载荷空间站航天
自制空间站模型
民用飞机机载设备载荷环境
逐梦航天日
平板载荷试验中载荷板尺寸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平板屈曲与平板载荷、约束的关系
2024年将出现首家商业空间站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圆柱壳总体动态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