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演进与转型特征

2017-06-05罗景烈

关键词:福州市福州民居

罗景烈

(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民国时期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演进与转型特征

罗景烈

(福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通过对福州地区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的实地勘测和调查分析,从传统民居的演进与转型路径及其演进特征,剖析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民国时期福州新本土民居的特性.研究表明:福州传统民居转型期的演进过程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冲突决定的,整个演进过程是这些冲突的调和和再平衡过程.通过分析转型期传统民居演进的特征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福州民居仍沿袭了传统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局部融合了西方建筑文化特征,而立面与开窗形式及装饰风格等,可以明显看到西学东渐的变异特征.

传统民居; 民国时期; 福州地区; 转型路径; 演进特征

近代中国建筑的转型基本上沿着两个途径发展:一是外来移植,即输入、引进国外同类型建筑;二是本土演进,即在传统旧有类型基础上进行改造与演变[1].福州民居转型(1911-1949年,民国时期)主要是以本土演进的途径进行.对于这种“本土演进”的近代建筑,虽然不是现代转型的主渠道,但建造的数量很大,包含与普通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居住建筑和商业建筑.这些由地方工匠主导的民间建筑同样受到外来的影响,造就了与传统建筑不同的近代建筑演变.正是这种大量的扎根于福州地域实际的本土演进式建筑,构成了福州近代新本土民居.福州传统民居转型期的演进与转型路径实际是福州本土传统建筑文化同西洋建筑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冲突,包括传统保守思想与西洋思想的冲突、本土观念与崇洋思想的冲突、居住习惯与环境制约的冲突、改进需求与技术制约的冲突、中西美学的冲突等.调节各种冲突的过程不断建立新的平衡,形成了福州传统民居演进与转型的路径,并最终表现为演进的特征.现有文献中,主要是从建筑文化与建筑形式等方面结合实际案例对福州近代建筑的演进进行分析.本文从演进与转型的规律——调节冲突,建立新平衡出发,结合在福州地区保护修缮过程中,对民国时期福州传统民居的调研,探索其演进的路径,进而深入剖析其演进的特征.

1 福州传统民居的演进与转型路径

新形式的形成总是以某些旧形式的消亡为代价的,变化了的生活方式要求与其相适应的建筑形式,从而引起建筑形态的演变.

1.1 平屋向楼屋发展

在近代以前,福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一直维持着传统合院式的单层平面空间格局.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开埠之后,对外开放促进商业繁荣、人口急剧膨胀、城镇用地紧凑,民居的空间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各种密度较高,且采用紧凑平面布局的联排式住宅[2-3],木造廊式洋楼等新建筑形式相继出现(图1,2),且越来越多为二层、三层的楼房住宅(图3)和多层商业建筑.

图1 福州市塔巷79~101号立面图Fig.1 Elevation of No.79-101 Ta Lane in Fuzhou

图2 福州市陈绍锵故居立面图 图3 福州市下杭路209号局部空间置换Fig.2 Elevation of CHEN Shaoqiang′s former residence in Fuzhou Fig.3 Part spatial displacement of No.209 Xiahang Road in Fuzhou

1.2 空间轴线与等级伦理制度减弱

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固然有许多精华的东西,但也有许多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问题.传统民居较多地体现封建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封建社会礼制的工具,其森严的等级制度、严格的尊卑秩序和长幼思想,不能满足现代人对自由、平等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另一方面,传统民居大多是大家庭组成,人口数量众多,实行封建家长制,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形式不能适应现代家庭结构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族的家庭结构逐渐地被小家庭所替代,这就使社会需要以3~4口之家为主要结构模式.当人们生活的核心由“家族”变为“家庭”的时候,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等显得更为重要,原有民居空间形态强调轴线的布局方式必然会受到冲击和淡化.

1.3 由通用式走向实用式

福州传统民居虽然是随着宅基地的变化而产生的,但其建筑形态在长时间内都遵守一些共同的构图原则,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物大体呈现出定型的空间结构和相似的空间序列、平面配置、立面形式等[4].而在福州的民国建筑中,对洋风的民居建筑原封不动的克隆式的引进实例极少见,大多在引进过程中揉入了本土精神、本土习惯和本土技术,实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这些仿西洋式的民国建筑,人们并不在乎是否“正统”,所关注的是能否满足使用的要求,是否具有技术保障的可操作性[5-6].从传统民居形态的局部变化中可以看出,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不同阶层的民众以不同的视角对西式建筑进行观察与解读,并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等条件调整自己的建筑,以得到与自身价值取向及审美观念相近的新居所.

2 福州传统民居转型期的演进特征

在福州民国建筑中,很大一部分表现为在门面西洋化[7].与传统单层民居相比,洋楼主要具有外部形式的洋化与空间布局的洋化两个主要特点.

2.1 空间布局形式

民国时期福州民居在空间布局形式的演进主要表现在形制与层数的变化上.

2.1.1 形制的变化 诸多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是穿插在传统民居大厝中的局部建造或改造,将外来建筑融入到固有的空间秩序中,往往在一组院落中拆掉一部分,把原有的传统“置换”成西式洋楼(民国建筑),这种做法受到传统民居形制的严格制约,违反了这一传统空间形制与风水禁忌,会被认为是“破格”即“不合规制”而不能被采用.局部洋楼由于藏于传统民居的合院之中,故西化的象征意义又表现得较为含蓄,从民居平面布局看,一般仍有明显的主从关系,旧厝为主,洋楼为辅(图4).福州三坊七巷和上、下杭的传统民居中,多以局部置换或分家后局部增建洋楼,较少拆旧厝进行全面改建.

图4 福州市城直街33号平面布局现状解析Fig.4 Analysis of prescnt plane layout of No.33 Chengzhi Street in Fuzhou

将外廊休闲生活方式融入到传统居住生活空间中,木造廊式洋楼在空间格局及立面造型上融入福州本土元素,形成了一种带中式木构柱列外廊的廊式建筑.与洋式廊屋不同的是,这类建筑外廊不仅采用木材建造,并且在外廊附加多处福州传统民居小木作装修构件,如水柱、挂落、花板、撑栱等(如陈绍锵故居后楼等),采用组合式的四坡顶屋面,形成福州工匠处理外廊空间时的独特手法和广为流行的福州木构西洋楼[8-9].

2.1.2 层数的变化 传统民居的大木构架由单层改为双层的做法(图5,6),这在福州上、下杭区域尤其普遍.其改造方式多种多样,有接柱加楼层法(图7)、脊檩位移增高法(图8)和楼层悬挑法等.福州民居中,“披榭”一般是指主座前、后天井左右两侧的房屋,有前披榭和后披榭之分.传统民居楼化以后,从原先的单层向多层空间转变,楼梯设置、厅井或楼井空间的平面功能等方面均出现与传统大厝不同的新特点,扩展了民居原有的使用空间,如图5,9,10所示.

图5 福州市利发巷65号厅堂与“披榭”双层空间 图6 福州市下杭路209号“披榭”空间 图7 福州市利发巷65号接柱加楼层Fig.5 Double storey space of hall and Pixie of No.65 Lifa Lane in Fuzhou Fig.6 Pixie space of No.209 Xiahang Road in Fuzhou Fig.7 Additional storey of No.65 Lifa Lane in Fuzhou

图8 福州市中平路186号剖面图Fig.8 Profile of No.186 Zhongping Road in Fuzhou

图9 福州市下杭路209号厅井空间 图10 福州市上杭路165号八角美人靠楼井Fig.9 Space of hall and dooryard of No.209 Xiahang Road in Fuzhou Fig.10 Floor-well of octagonal meiren-chair of No.165 Shanghang Road in Fuzhou

2.2 结构形式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外来材料的增多,传统民居的木构架在传统的穿斗式、抬梁式构造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屋架(人字梁架缝架)的特点,屋架形式由穿斗演进为三角形屋架的过程.

1) 原穿斗式(全部檩木搁在落地柱或短柱上)取消所有瓜柱(矮柱),将叉手斜梁搁在少数的落地柱上,所有檩条都搁在大叉手斜梁上的做法.如陈绍锵故居中落二进屋顶结构形式(图11),即将屋顶的荷载通过檩条传递至叉手斜梁,再由斜梁传给承重柱.这样福州原有的穿斗式建筑落地柱的数量和跨度、步架进深等都和柱头、承檩穿斗结构相似,而瓜柱和穿枋的数量则明显少得多,简化穿斗式构架为斜梁式坡屋屋架.

2) 原斜梁式双坡屋改为两支点式的三角形木屋架,可支在墙上(或木柱上).以上、下弦加斜撑、直撑,施以榫卯并付铁板螺栓以固成一体,两端于柱上或墙墩上,形成一个大空间,中间不设立柱,在开间三角形内设主剪刀撑、水平撑,如福州马尾“圣教医院”三角屋架(图12,13).这样最大跨度的两支点可以达到8 m左右,其使用空间大为开阔,用料也大为节省,还可以拼接成组合的四坡屋顶适应各种形式的平面布局(图14).

图11 福州市陈绍锵故居中落二进剖面图 图12 福州市马尾“圣教医院”剖面图Fig.11 Second advancing profile to middle drop of CHEN Shaoqiang′s former residence in Fuzhou Fig.12 Profile of Christian hospital in Mawei, Fuzhou

图13 福州市马尾“圣教医院”三角屋架 图14 福州市马尾“圣教医院”屋顶组合形式Fig.13 Triangle truss of Christian hospital in Mawei, Fuzhou Fig.14 Roof combination of Christian hospital in Mawei, Fuzhou

同时,青砖材料被普遍推广使用(其中也有部分是红砖)(图15,16),以及三角形木屋架形式设计日趋规范,使砖木混合结构形式成为福州民居转型期建筑结构演进的主流.

图15 福州市下杭路136号立面图 图16 福州市上杭路180号立面图Fig.15 Elevation of No.136 of Xiahang Road in Fuzhou Fig.16 Elevation of No.180 Shanghang Road in Fuzhou

在三角形木屋架及砖木混合结构大量应用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民居的外观,可以说这种民居形式已经脱离福州传统古民居以木结构为主,墙体只是作为围护墙使用和“墙倒屋不倒”的传统建筑遗迹.

2.3 立面与门窗形式

2.3.1 立面形式的演变 近代以前的福州传统民居的外墙以实墙面为主,一般不开窗,建筑采光主要依靠面向院落天井的隔扇门窗.至近代,西式建筑外墙多窗的形式对福州传统民居沿街立面产生较大影响,相当一部分传统民居开始在山墙或街墙面上开西式劵窗(图16)[9-10],以满足通风、采光的功能需求.这种开窗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原有建筑外墙的封闭程度.

2.3.2 开窗形式的演变 在建筑开窗上,洋楼的西式窗户比传统民居窗的洞口面积要大得多,逐渐转变了传统民居室内空间中的“光厅暗房”的生活习惯.洋楼的厅堂大多采用“一门双窗”的布置方式.卧室在满足安全性和私密性的基础上也尽量多开窗,甚至出现一间卧室布置了五六个窗口做法(图10,17).百叶窗的引入使得大面积开窗的情况下,既能遮挡外人的窥视,又能使夏季凉风渗入室内(图18,19).所以,洋楼厅堂、卧室等主要居室的通风采光都较传统民居有明显的改善.

图18 福州市马尾“圣教医院”立面开窗形式 图19 福州市城直街31号立面形式 Fig.18 Elevation of window forms Christian hospital in Mawei, Fuzhou Fig.19 Elevation of No.33 Chengzhi Street in Fuzhou

在门窗装修方面,由于建筑材料的更新和发展,玻璃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并广泛使用,同时逐步淘汰过去的绵纸、绢、纱、油纸等防水防风糊门窗的用材.门窗亦由我国传统的门窗逐步变成中西结合风格形式的门窗(即民国式门窗)(图8,17).

2.4 材料与装饰

2.4.1 新材料的引进 西式建筑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建筑局部的西化,更反映在对新材料的运用上.一般而言,传统民居对新材料的运用仅局限于局部,建筑的主要建材仍以土、木、青砖等本土材料为主.传统民居采用的新材料主要有机制砖、水泥瓦、水泥砖、平板玻璃、铸铁、洋灰等.其中,平板玻璃主要取代油纸用于窗户部位,彩色玻璃用于装饰,铸铁多用于制作铸铁栏杆、铁艺窗栅等,水泥花砖作为铺地,洋灰则作过梁,扶手栏杆等材料.但大多数的传统民居作为建筑体系来说,受外来影响和改变原有成分上并没有那样深刻,绝大多数民居均是为了追求时髦,才对西式建筑元素进行模仿,其传统的建筑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

2.4.2 细部装饰的演进 细部装饰的演进主要表现在装饰形式与样式两个方面.在形式上,传统装饰取向精简化和几何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建筑装饰中传统的砖雕、石雕、木雕日渐减少;二是体现儒家伦理教化的题材较少,植物、吉祥图案及西洋几何纹样增多;三是雕饰图案大幅度简化、几何化,如门楼墀头、隔扇裙板、窗棂、撑栱、雀替等民居主要装饰构件上的图样有简化、几何化,甚至逐步消失的迹象.在样式上,局部引入西洋古典装饰元素.以福州传统民居形态为“体”,吸收若干新元素,“纳新”是主流.如外墙立面采用西式建筑中的线脚、铁艺栏杆等西式古典装饰,以洋灰(水泥)代替门及窗上的过梁;院门开始出现西洋拱劵门式样;山墙端头采用大量巴洛克式观音兜山头等[11].从西洋装饰元素分部的位置(图20,21)可以看出,新元素皆处于最醒目的部位,是宅主为了追求时髦或出于装饰、炫耀的目的而引进的,并没有太多功能上的意义.

图20 福州市上杭路230号立面图 图21 福州市下杭路142号立面图Fig.20 Elevation of No.230 Shanghang Road in Fuzhou Fig.21 Elevation of No.142 Xiahang Road in Fuzhou

3 结论

传统民居作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与商业建筑,延续与演进构成了福州近代建筑的转型主流.文中从福州传统民居的演进与转型规律、路径及特征三个方面,研究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民国时期福州新本土民居的特性.

1) 福州传统民居转型期的演进过程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冲突决定的,整个演进过程是这些冲突的调和和再平衡过程.此规律可用于分析、推断和模拟传统民居的演进过程,并适用于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可在延续传统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需求,建立新的平衡关系.

2) 调节各个方面冲突的过程形成了演进的路径,主要从传统民居空间布局与功能的实用性剖析.文中指出福州传统民居由平屋向楼屋发展的趋势,其传统空间轴线逐步淡化,等级伦理制度逐渐减弱,形成由通用式的空间布局向实用式发展的演进路径.

3) 演进路径的形成过程则通过演进的特征表现.通过分析转型期传统民居演进的特征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福州民居仍沿袭了传统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局部融合了西方建筑文化特征;而立面与开窗形式及装饰风格等,可以明显看到西学东渐的变异特征.

4) 结合民国时期传统民居的演进特征,后期将以其为依据,制作修缮导则,尝试将其运用到保护修缮中,用于指导保护修缮的参考.

[1] 段炼.构筑形态的逻辑性与适应性: 实施传统木构筑之解析与当代思考[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6.

[2] 福州市建筑志编撰委员会.福州市建筑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73.

[3] 俞海洋.中国近代建筑的一面镜子: 福州近代建筑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19-41.

[4] 戴志坚.中国建筑民居丛书: 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78-180.

[5] 闫茂辉.开埠后福州借据地建筑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2:29-31.

[6] 刘刚.对民国建筑之时代精神、营造法式和批判传承的再认识[C]∥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江苏博物馆群体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5.

[7] 黄婧琳,毛健源.福州双杭近代商业街区典型建筑类型及其建筑特色分析[J].华中建筑,2012,30(2):152-155.

[8] 郑君彧,朱永春.福州近代传统建筑形态的变异[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5):628-632.

[9] 郑瑜,朱永春.福州近代居住建筑典型类型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5):721-725.

[10] 朱永春,陈杰.福州近代工业建筑概略[J].建筑学报,2011(增刊1):72-75.

[11] 邱守廉.福州古民居建筑断代分析[J].福建文博,2010(2):19-25.

(责任编辑: 黄仲一 英文审校: 方德平)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Fuzhou Region During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LUO Jinglie

(Fuzhou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uzhou 350108, China)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mixture of china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local dwellings in Fuzhou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evolutionary pa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is determined by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flicts. The whole evolution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reconciliation and rebalance of these conflicts.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it indicates that the Fuzhou houses still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space layout, structure,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but integrates partly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facade and window form, and decorative style,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influence is obvious. Keywords:traditional dwellings;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uzhou Region; transition path;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10.11830/ISSN.1000-5013.201703011

2016-11-18

罗景烈 (1963-),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古建筑与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研究.E-mail:ljl6368@qq.com.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4BAL06B05-1)

TU 098.1

A

1000-5013(2017)03-0343-07

猜你喜欢

福州市福州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