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你的足迹
——《班禅东行》的创作体会

2017-06-05李寅虎

国画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班禅绘画创作

李寅虎

寻找你的足迹
——《班禅东行》的创作体会

李寅虎

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和历史的痴迷是我一直以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也是长期以来进行绘画创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创作题材、形式上不断思考,如何创造出既继承传统又多元化,与时代相协的绘画作品,是我一直都在追寻研究的方向。

寻找历史的足迹,下到生活中积累素材是一直以来创作的必要过程,此次《班禅东行》的创作也是源于一次外出写生,采风时听闻了一段让我感慨万分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六世班禅东行”的故事。17世纪,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首先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将殖民主义的魔爪伸向世界各地,极力对外扩张。在这样的国际社会变革大背景下,处于官家、贵族、上层僧侣统治的封闭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西藏成为殖民扩张对象。1774年,英国东印公司与不丹发生战争,不丹国王请六世班禅写信调解。英国驻印总督遂利用这一机会,派遣东印公司职员英国人波格尔擅自闯到扎什伦布寺见六世班禅,提出英国与西藏建立联系、英方与西藏自由通商等要求。六世班禅与他交谈,强调西藏属于中国领土,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对波格尔提出的要求,一律加以拒绝,使波格尔的计划未能得逞。1778年,面对虎视眈眈的外敌,为了大众的利益,六世班禅应乾隆帝为庆贺自己七十大寿的邀请,在多方准备后率众僧一路艰辛,克服种种困难开始了东行的伟大壮举,于1780年到达承德朝见了乾隆皇帝,同年六世班禅在北京黄寺因病治疗无效而圆寂。根据史实这是一次“一人来朝而万众归心”的重大事件,是“敬一人而千万人悦”的大事。这段历史是一部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光辉灿烂史诗。此次东行途经中国将近一半的国土,历经艰辛,经雪山、过草原,从筹划到到达东行的目的地历时几年,其间满、蒙、藏、汉等众多有识之士通力合作,完成了此次行程并轰动各界,是一次价值非凡的行动,闻后我被这种精神深深的感动,这段历史还没有人通过画面诠释,仿佛肩负了使命一般我久久不能释怀,每当一个人静心思考时,无数画面涌现眼前,续续不断,让我难以平静,思潮翻滚,仿佛进入了另一个触摸不到的空间,几回似梦似幻般班禅大师映在我眼前,创作的欲望与灵感冲击着我,反复地琢磨着我想要抓住那转瞬即逝的光芒。

但是创作的过程比较艰难,历史的记载并不多,仅仅是对“东行”的情感注入是缺乏灵魂的,创作因个人的经历而定,越是接触得多,灵感来源越强,唯有近距离接触那风中飘扬的五色风马旗和安静的藏红色才能使画面有魂魄,我决心亲自走一段班禅东行的路线,亲自体会一下风的洗礼。来到草原,我拜会了依然存在的庙宇,听僧众讲起各种传说,整个人沉浸在对往事的遐想中,蓝色的天际隐藏于云中的光芒,辽阔的绿色如同清净之心,寻找那藏红色的身影,踏上历史留下的足印,遥想当年班禅以何等的勇气走过万水千山,身处广博的草原所见之处都在我脑海里呈现出僧侣的片段,如同身临其境,众僧风中的脸庞,行进中的种种场面,甚至队伍中动物的姿态,都如亲眼所见,使我浮想联翩,法器、海螺声穿透每个善良人的心,佛珠、风中的佛衣,穿起了我的思绪,回到画室,我整理着各种线索

我认为艺术表达并不是一定直接反映现实世界,还原现实场面和形象,更高一个层面是把它们进行创作,从而纳入自己的变化逻辑中。在艺术的世界里,画家的精神世界往往决定了画家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这是一个内观的世界,玄妙不可言说,只有画面可以与观者对话。绘画的特质是画面的交流,视觉的冲击力是震撼人心的必要,除了为形式构建的那个内心世界之外,艺术还属于另一个大的历史场景。创作中精神的表现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此次创作的重心放在精神层面表述,它的意义是向着和平、向着希望、向着统一行进,“行进”有来处也有去处,有开始有结束,历史可以湮没在风沙里,但精神不灭,“行进”是一种力量,我决定把“行进”这个动态作为主画面来表现,从整个事件是民族大融合的角度考虑,在画面构图时加上中国的传统寓意,以“如意”为大形展开。在技法上采取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重彩为主要表现手法,构建班禅行进的宏大场面,其中考虑到他所率领的西藏三大寺堪布及僧职人员和护送的僧俗官员约两千多人、队伍非常庞大的这个角度,我以贯穿似的线条勾连整个画面,使其气韵流畅,动态生动,迎风飘扬的哈达,摇动的经旗,既是风的写实又是奋不顾身驿动的心情的表现。在画面主调上以红色、金色为主要色调,运用金色与红色的对比,烘托了宏大的场面。为使金色达到效果,局部采用了金箔以提亮,作画过程中也借鉴了各种绘画的表现技法,除了传统工笔技法的运用,在动物的形象上加入了适度的变形夸张,使其既是坐骑又如神兽,增加了画面的情趣,大色调的运用之间穿插各种传统绘画的石色,使画面既有沧桑的步履,又不失华丽辉煌。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整个画面蒙上了浓浓的神圣味道,在大的动态的线条中,用西方绘画的观察手法刻画透视关系,每个人物,每个动物,小到一个饰品、骆驼的鬃毛,灵动的眼神,法器的光芒,手中的念珠,各个精雕细琢,在小的地方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寓意的小情趣,虚中有实,虚幻缥缈,似梦似真,他们行走于祥云之上,在巨大的哈达的回旋中,生灵、异兽、珍宝、神驼……聚合成一支所向披靡的队伍,展现了无比强大的威慑力。彰显了向上的理念,在仰视班禅大师的同时,又感悟温暖、亲切。

《班禅东行》大型组画耗时一年半的时间完成,长达七米多的画卷中,班禅率几百随众,巍峨庄严,笙歌飞旌,浩浩荡荡,东行而来。立身在完成的画面前,遥想百年之前的历史风沙中尽显的苍茫古风,艰辛路上行旅漫漫,人与骆驼牦牛马匹日落而息,神秘无限。太多的秘密埋藏在历史深处,不知所踪。无数人类的热情挥洒在夕阳沉落的地方,引发无尽的思古幽情。仿佛经历了一场涅槃,飘忽间有佛号响起,萦绕其间挥之不去。

班禅东行的创作只是前行道路的一个支点,也是我植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开拓创新,为我们的民族凝魂聚气,为我们的时代凝心聚力,勤于创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在这一点上打通了中西以及古今之间的通道。对最多元和最自由的形式变化的把握和遵循新世纪文艺创作的规律,在对民间艺术的吸收和变化之路上,努力构建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连接通道。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已打开了努力的正确方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班禅东行(局部)

班禅东行 绢本 720cm×135cm 2010年

猜你喜欢

班禅绘画创作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我给十世班禅大师当翻译
《六世班禅洛桑班丹益西传》的史料价值
《一墙之隔》创作谈
九世班禅与拉卜楞寺间的史实考究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