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两会

2017-06-05

农经 2017年4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普惠产业链

聚焦两会

[√]今年两会上,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一话题,农业三产融合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让资本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我们整理了一些委员观点,从政、学、商的角度为大家解惑。

农业主体融资难,仍然是金融服务方面的一个短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当前我国农业贷款难、融资贵、保险少,这些问题确实存在,这几年虽说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问题因此有所缓解,但是农业,特别是从事种养业新型主体融资难仍然是金融服务方面的一个短板。现在有关金融部门已经把这个事情拿到重要议程上来,农业部和财政部包括和央行、银监会、保监会共同行动,通过一些措施和制度性安排,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建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贷款的担保体系,这个方面农业和财政部每年安排200多亿元,今年是第三年,可以安排到600多亿元资金,建立担保基金,为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提供担保。为此,我们正在建立一个规模经营新主体的直报系统,就是使它透明,有利于尽快得到生产经营的融资支持。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有些品种需求持续增长,自身产量却在下降;有些品种却供过于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玉米等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培育良种、节本降耗、绿色安全为着力点,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三是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逐渐改变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的局面,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扩大服务规模的方式去弥补耕地经营规模的不足。四是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农村各种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开拓农村新的就业空间,让更多农业劳动力就地转向二、三产业,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借助“一带一路”中国农业实现资源对接

政协委员牛盾

中国要和沿线国家联手打造大连通、大市场这样有利有效的环境。

目前看待“一带一路”战略,一定要注意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一定是每个国家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邻国、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资源,完成所有资源的有效配置。

要强大就必须走出去,只有走出去,资源才能实现最有效的配置;只有走出去,才能让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接。

要实现农企的三产融合,必须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温氏股份董事长温鹏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产能还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研发、新技术应用、新设备运用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达到供应充裕是必然的。过去,农业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构主要把心思放在生产端,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则是强调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上下游链条涉及的生产资料、生产、经营等环节串联起来。这需要适度规模,需要足够的投入,更需要庞大的企业平台来组织支撑。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农产品的产与销紧密结合,把农产品生产、流通渠道、消费者需求有效地对接起来,形成高效完整的产业链条,降低经营成本,企业效益才能体现出来。

从历史上看,农业生产是一个单一、孤立的环节,与上下游链条的主体联系不够紧密。在产业链的利益博弈中,农业生产主体容易受到上下游企业的挤压,许多利润被占去,造成利润率偏低。农业生产要得到产业链价值的体现,就必须在产业分工、业务协助上有科学的安排,提高产业协作效率。存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之中的农业主体,面临的不是利益的博弈,而是链条上的分工、协同,实现价值链条的共享。企业要考虑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将产品以消费者喜欢的方式送到他们手中;需要研究的是如何让整个产业协助更高效,整个市场机制更合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高效,只有这样,才能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要充分建立一套三产融合的农业产业化机制,要减轻产业各端博弈带来的效率消耗,必须加强合作,有效打通整个产业链,实现整个产业链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共赢。

促进人才资金“双下乡”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刘大群

把县域经济搞好,是解决大城市病,活跃乡村经济的一条有效路径。任何一个地方要发展,离不开两个要素,一个是人才,一个是资金。如何把人才和资金吸引到离老百姓近的地方?国家在土地、财政等方面进行扶持,着力发展30万—40万人的县城,以一个一个小县城为中心点发展支柱产业,让农民可以就近工作,资金可以从大城市回流到县乡,带活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了,或者叫镇域经济产业发展了,它就能够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转移,这也是城市反哺农村的一种方式。

将保险纳入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焰

推动将保险纳入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加大保险工具运用力度。合理确定贫困地区保费财政补贴标准,降低乃至取消贫困县县级财政承担的政策性农险保费补贴。鼓励政府部门采取委托经办、直接采购等多种方式,借助保险公司的专业能力,为贫困人口提供效率更高、服务更广的托底式医疗保障。探索利用扶贫资金为贫困人口购买保险,努力实现对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风险的全覆盖,放大扶贫资金杠杆使用效果。

推动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传统金融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虽然有帮助,但整体提升有限。难点就在于传统金融现代调研等方面成本太高,涉农企业规模本身都不大,金融服务往往不到位。

当前,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迫切呼唤普惠金融在“三农”领域的践行,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新陈代谢输血供氧。但是,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却远不能适应:一方面,从持牌金融机构看,“三农”客户融资难、融资慢、融资可得性差的问题依然突出;另一方面,从非持牌金融机构看,大批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类金融、泛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鱼龙混杂,隐蔽的农村地下金融市场乱象丛生。

为此,农村互联网金融需要严格机构准入标准,从源头抓起;加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鼓励服务农村实体经济;制定扶持政策,形成正向激励。

建议建立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

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行、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带来的压力,农业普惠金融暴露出机构数量多、客户数量少,单笔额度大、业务规模小,杠杆比例低、融资渠道窄,政策升级滞后于行业发展等问题。为此,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需要联合创新,协力打造出更具特色的农业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一是由国家设立或指定专职机构,对龙头企业实施清单制管理,建立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建议选择产业政策支持、“三农”受惠明显、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农业细分产业,在国家层面设立专职机构,允许该机构不按现有金融监管机制执行,以有存货、动产登记等一定创新内容的法律配套支撑,帮助龙头企业突破地域限制,改变由于现行普惠金融机构相关监管政策中存在“不得跨区域经营”条款,而导致全国性经营、产业链上小微企业遍布全国的龙头企业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局面。建议推出龙头企业准入标准,即具有全国性广泛影响力、行业排名前三、已设立或有意设立普惠金融机构、已具备了一定的风险管控能力四大标准,通过该专职机构对龙头企业实施清单制管理,由符合要求的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政府基金+龙头企业+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

二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设立普惠金融机构,为“三农”打造内生性融资动脉。鼓励龙头企业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或小贷公司等普惠金融机构,基于对上下游企业的实力背景和可能存在的借贷关系的了解,系统化统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和风险控制,专业、定向支持自身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和农户,提高产业链上流转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金融的“一池活水”对农业产业链上的新型经营主体及中小企业的资金滴灌。

三是由国家设立专项基金,缓释产业链普惠金融的风险,提高金融支持的普惠率。建议国家设立专项基金来承担部分信用风险,针对农业产业链普惠金融特点,对符合条件并设立普惠金融机构的龙头企业,按对产业链融资的支持程度在财税上予以适当政策倾斜,或通过专项基金对龙头企业普惠金融进行再担保或按不良率补偿,起到风险缓释作用。建议龙头企业掌握已有的小额信贷信用评级技术、微贷技术、现金流分析技术,并把更加先进的风险防控技术引入农业普惠金融服务当中,通过借鉴交叉验证机制、动产质押融资技术,以及借助互联网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将行业整体风险控制到最低。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普惠产业链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