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影 取 像嘉兴博物馆藏古代人物画探析
2017-06-05陈宽
□ 陈宽
追 影 取 像嘉兴博物馆藏古代人物画探析
□ 陈宽
中国源远流长的绘画历史中,人物画是最早独立成科也是最能直观反映各个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生活习俗、人文思想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绘画门类,在中国画科中颇具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人物画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及人物动作、姿态的渲染之中。具有“写真、传神、写心”的特点。中国人物画在明清两代虽式微但魅力不减,至清代,由于西方传教士的介入,中国一批画家将西方的一些绘画技巧融入到肖像画中,他们的作品“追影取像,妙得精神”,成为人物画创作的一种流行风气。
嘉兴博物馆所藏人物画丰富,种类齐全,时间跨点为明代至民国时期馆藏人物画作品,各有特色,笔者对馆藏人物题材的书画精品进行了初步梳理,把馆藏人物画归类为“取像·传神”、“取像·风骨”、“取像·世象”、“取像·入悟”等四个收藏系列。这些人物画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宗教信仰、道德信念、思想情趣等,在学习观摩古代人物画技法,并在艺术画面中得到愉悦的同时,勾画出人物画艺术形式和各种风格创建、演变、发展的基本脉络,以期能产生文化认知和审美欣赏的双重效能。
一、取像·传神—肖像写真
肖像画,人物画的一种,在中国画史称“写真”、“写照”、“小像”等。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着重刻画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的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其特点是客观性:实有其人;真实性:外形酷似;生动性:神采奕奕;专一性:旨在人像。肖像画中祖宗、帝王和君臣是用来尊崇膜拜或纪念的,必定冠冕堂皇、正襟危坐,而一些风流名士们的写照更多的是情趣的流露,他们或坐或立,或远或近,或三五成群,重点表现了他们的一种生活状态和审美旨趣。
1. 清末 潘振节设色沈曾植立像轴(图1)
此幅绘于1910年,纵80、横30厘米,设色,兼工带写。画面汇聚人、石、松、竹、草等元素,磐石前为两株苍松交织而上,松挺叶翠,竞相风姿,石后翠竹点缀;画面中间一老者头戴黑巾,架圆框老花眼镜,留胡须,右手横胸作兰花指状,左手自然下垂,面色淡定从容,神采奕奕,此乃嘉兴国学大师沈曾植先生。人物脸面刻画细微,略带立体感,衣服褶皱的用笔行云流畅,眼与眼镜的前后透视关系处理微妙,皆运用了早期西洋画的立体透视绘画技艺,绘者功底可见一斑。画左边款署“嘉兴沈文诚公六十岁肖像,翁廉敬题”,钤“翁廉敬印”。作者潘振节(1858~1923年),字叔龢,号颂声,浙江嘉兴人。工书画,尤擅仕女,法费丹旭,善写真。花卉亦写意入神,与其兄潘振镛并称“二杰”。
2. 清 张熊、包栋合作设色张熊55岁小像图轴(图2)
此幅绘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纵136、横57厘米,设色,兼工带写。由张熊先画山水,后由包栋补作人物(张熊),合作完成。飞瀑直下,雾霭蒙蒙,溪水潺潺,近处松树繁茂叠翠,一高士(张熊)端坐石坡,神情怡然,身后书童双手抱古琴,琴裹布套,以大面积松树为背景,则寄托了画者延年益寿之心。整幅虽为两人先后作成,但难觅接笔之处,可谓异曲同工之妙。右上题款“吾乡画家张子祥,同光年间名大扬。鸳湖外史乃自号,时与三任相颉颃。屏山巨嶂一挥就,笔力充沛非寻常。古媚酷似王忘庵,纵逸犹如周服卿。银藤花馆最精准,璧无纤尘窗又明。画罢呼童囊琴行,跌坐石坡寄闲情。只闻苍松谡谡响,又听清泉淙淙声。包子子梁为补图,精神奕奕气亦清。我得此图喜有缘,心香一瓣令人倾。民国三十八年元旦,檇李陶山呵冻漫题。”钤“嘉兴陶昌善印”白文篆体,“陶山六十六后作”朱文篆体,“拾香簃”朱文长篆体,“五柳人家”朱文篆体。左中款署“丁巳年冬十一月,子祥先生方家之属即正,子梁包栋补图。”钤“子梁印”朱文长方篆体,“包栋长寿”朱文篆体,画左下角有“张子祥”朱文压角。
图1 清 沈曾植立像轴
3. 清 丁延墨色朱彝尊肖像图轴(图3)
此幅绘于光绪辛巳年(1881年)五月,纵51、横29厘米,墨色,白描工笔。画面中只呈现一位老翁,头戴斗笠,留有胡须,手持书卷,表情怡然,目光淡定,且身体微侧,步态轻盈,在闲步中诵读,不难看出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士,此位学者就是朱彝尊。绘画技法上用钉头线勾勒出衣物褶皱,线条流畅,虽人物刻画简约,但人物的神情及个性已显露无疑。左上题款“朱竹垞先生小像”,落款“光绪辛巳五月,长卿武元统署款”,右下款“丁延敬摹”,左上钤“小汨”,右下钤“丁延”、“彤阳氏”。作者丁延是清代肖像画家,善写真。
4. 清 郁春木设色钱岱雨像中堂(图4)
此幅绘于1821年,纵159.8、横64.5厘米,略微施色,兼工带写,由郁春木绘人物、钱岱雨补景合作完成。整幅呈现人物、石台、松柏等元素,画面中一位高士立于石台边,右手执笔作提升状,左手扶案,神态自若,凝视前方,且石台上有砚台、毛笔、碟子、笔洗、画作等,看台面似刚作完画,细看画作上画的是竹叶、花草等,看来是在园子里写生;而高士身后几株松柏交织而上,尽显苍姿,墨竹摇曳。整幅画精致、细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右上落款“嘉庆二十五年春三月郁春木写照”,钤“不足以为”白文方印,“清玩”朱文方印。左上落款“钱岱雨四十岁自寿作画图”,署“庚拜张经书时道光甲申夏日”,钤“张经私印”白文方印、“米山”朱文方印。左下落款“道光四年甲申六月岱雨自补图于成都之汉赵常山洗马池畔”,钤“言印”朱文方印、“乐山”白文方印。左下鉴藏印“安乐乡人”朱文方印、“双桂金家”朱文方印,右下“诗画”白文方印。据题跋可知绘画中的人物是钱岱雨,是他40岁宦游成都时的情景再现,钱岱雨即钱昌言(1781~1853年),嘉兴学者、书画家钱载之孙。钱岱雨补景的纤竹于风中摇曳,青草在欢乐歌唱,古树则斑驳沧桑,年轮痕迹清晰可见,画法遒劲精到。
图2 清 张熊55岁小像图轴
二、取像·风骨 — 人物故事
或以历史故事、或以小说为题材的故事画在古代人物画中较为常见,在创作这类题材作品时,为了突出主题故事和精神内涵,作者往往会依据中国画诀所说:“真、假、虚、实、宾、主、聚、散”八字来进行构画表现。所谓“真”,是指所表现的内容在历史或小说中曾经的存在;所谓“假”,是指借景虚构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所谓“虚”是指画面上出现的人物或情景在故事本身中不应有而是艺术家虚构的;所谓“实”是指提炼的意思,突出故事真实的部分;所谓“宾、主、聚、散”是对主次、反正、忠奸、善恶等人物进行具体安排的法则。如此,故事的生活气息和生动热闹的场景完美地烘托了出来。
1. 民国 施桢设色苏武牧羊图中堂(图5)
此幅绘于1945年,纵133.5、横66.3厘米,设色,兼工带写。画面上三只公羊围绕一位体态年迈且胖实的老者,苍白的眉毛与胡须,无奈的双眸,略显疲惫,双手紧握翎毛长杆,似乎在吆喝着自家的羊群,身边的羊则显得格外亲昵这位主人。整幅作品用写意手法绘制羊,用线描勾勒人物衣服褶皱,敷色清雅,浑然一体。右上落款“苏武牧羊”署“乙酉冬日梅里逸史施桢画”。画中老人是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逐去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作者施桢(1875~1946年),字廷辅,号定夫。浙江嘉兴人。工绘人物、仕女兼花卉,中年游日本。初学钱慧安,后弃钱派面貌,自成一派。又善书法,能诗。
图3 清 朱彝尊肖像图轴
图4 清 钱岱雨像中堂图轴
2. 清 潘振镛设色贵妃出浴图轴(图6)
此幅绘于1891年,纵80、横48厘米,设色,工笔。画面上有五位女子,中间为贵妃、两侧为婢女,贵妃刚出浴更衣,左一婢女端着红色粉盒,左二婢女持丝巾扶贵妃,而其手搭肩,右手持红巾羽团扇,右一婢女端着饰品盘,右二婢女持铜镜于贵妃照面。图中五女造型为清代典型画风,鹅蛋形脸,细眉凤眼,樱桃红唇,削肩柳腰,亦是当时文人理想中的美女形象。人物以游丝描绘法,将眉目、发髻及服饰花纹勾勒得十分细腻,丝丝入扣,敷色清雅秀丽,挺劲流畅,柔中寓刚,足见画家的高超艺技非同一般。右上落款“辛卯立秋前三日,摹七芗居士本于清溪客斋雅声”,钤“潘振镛”白文方印、“雅声”朱文方印。作者潘振镛(1852~1921年),字承伯,号雅声、亚笙,晚署讷钝老人、冰壶琴主等,秀水(今嘉兴)人。近代书画家。工书画,仕女法费丹旭,花卉师恽寿平。其人物画与晚清画家沙馥、吴友如并称“三绝”。
3. 清 潘振镛设色巾帼英雄图册(图7)
此图册绘于1912年,是潘振镛晚年作品。十六开,题跋六开,品相完好,装潢雅致。翻开图册,是潘振镛自题的“巾帼英雄图目录”:其一天女送子图;其二麻姑献桃园;其三弄玉吹箫图;其四双成吹笙图;其五虢国早朝图;其六昭君出塞图;其七西施浣纱图;其八貂蝉拜月图;其九二乔观书图;其十孙夫人看剑图;其十一东坡参禅图;其十二明皇七夕图;其十三浔阳琵琶图;其十四息夫人思故图;其十五寿阳公主点额图;其十六谢庭咏絮图。落款“壬子夏日,雅声录于南湖之滨”,钤印“振镛”。高邕册首题识“潘郎妙笔,俭盦主人藏有潘雅声画巾帼英雄图十六页,以此四字属书,壬子,高邕”。钤印“高邕私印”。汪洵册页题识“秀水潘雅声先生画宝,巾帼英雄图一十六页,嘉禾吴俭盦珍藏。壬子春日,阳湖汪洵渊若书端”。钤印“阳湖汪洵”。何维朴册尾题识“壬子春孟,嘉兴俭盦主人澄甫氏吴学仁跋于鸳鸯湖上,诗孙何维朴书”。钤印“维朴之印、诗孙”。16美图,幅幅精湛,笔法细腻,敷色清雅,如第五幅“虢国早朝图”。春光明媚,微风拂柳,桃花灼灼,一位秀丽雅致的女子端坐于马上,她就是虢国夫人,杨贵妃的三姐,马的两侧各有一位婢女,马前还有一位引路的婢女。画的左上角题诗“浅浅春山淡淡妆,翠钿斜贴玉钗傍。平明骑马宫中去,佳丽三千无粉光”。画中人物神态娴静温婉,已经不见唐人的飒爽英姿,反映出从唐至清人们画法及审美观念的变迁。潘振镛作此画时已经60岁,画技更加圆熟。吴学仁认为潘振镛晚年画作更加稀贵,吴学仁评论这16页《设色巾帼英雄图册》:“神仙风度,巾帼容仪,宛然毕露。细研笔意,一洗庸俗纤媚之习,先生于此可谓尽其所长矣。”倪禹功也盛赞:“此册乃雅声先生平生杰作。”
图5 民国 苏武牧羊图中堂
三、取像·世象—世象风情
除真实的人物外,以某类人群如纶巾士人、渔农樵夫、仕女婴童等作为人物主角为创作对象,或是世象风情最丰富的题材来源,并通过作者的总结或归纳,表现于画面之上,传达了画者、欣赏者对某类人群的喜爱甚至倾慕、景仰,或者对某种社会生活、生存状态的关注。以中国画的传统表达方式,又往往赋予诗意,如仕女画,其柔美典雅,必高于现实;文士游赏,则是悠游林下的向往,但人物的刻画是类型化的;民情风俗类的则是盛世繁华的。这些对世象风情的描绘题材来源于现实,但因融入了画者对客观现象的理解和感悟,因此也必超于现实。
图6 清 贵妃出浴图轴
1. 民国 郭兰泽设色孩童放雀图轴(图8)
此画绘于1946年,纵131.5、横32.7厘米,设色,写意。图上一孩子爬上楞严寺后的大树上,踮起脚,一手抱树干,一手托鸟笼,笼门开口,而小鸟已无踪迹。全图色泽素雅,惟孩童着朱红上衣,点睛意味甚浓。整幅画中草木层次分明,用笔轻松,人物灵动,颇有写生的味道。右上款“丙戌冬至前一日赠,楞严讲寺郭兰泽”。根据作画时间并非是和平年代,但画家却有闲心捕捉童趣一景,精心绘制。郭兰泽,字蔗庭,号集庵,晚号涤堂。他的书画与家族中其他画家一样,主要承自家学。据《近三百年嘉兴印画人名录》、《嘉兴市志》记载,郭兰泽擅画花卉、人物,画山水淡雅萧疏。能治印,书法亦佳。但其晚年潦倒不堪。
图7 清 巾帼英雄图册
2. 清咸丰 顾梁设色虹桥画舫图横幅(图9)
此幅绘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纵96、横167.5厘米,纸本设色,横幅,工笔。画上使用高远广镜法构图,以石拱桥与古寺作为人物活动的画面场景。桥上比肩相挤,桥下船只纵横,岸上人山人海。不同职业、不同阶级的人物共有650余人,船只40余条。其中画面中心是一条双层戏台楼船,此外还有6条官船等。画中人物视线均围绕戏船为中心,细致地描绘了清代江南水上戏曲演出的场景。据推测此幅描绘的是嘉兴王江泾镇长虹桥一带举行庙会的景象。作者顾梁,生卒不详。
3. 明 吴焯设色竹园擘阮图轴(图10)
此幅绘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纵62、横26.4厘米,工笔。一老者端坐持乐器擘阮,一戴官帽者端坐聆听,右侧二书童,其一抱琴,其二捧书;背后假山玲珑,修竹挺拔尽翠,其阮声铮铮然,高低回还,如泣如述,从指间潺湲流出。整幅面画简洁古朴,底色旧黄,尽显典雅古风,画面布局独特,右上半留白左下半作画,对半式构图,用笔工整细腻,人物刻画妙肖,且略带有宫廷画遗风。作者吴焯,字启明,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工山水。
4. 民国 鲍月景设色郑家侍婢图轴(图11)
此幅绘于1942年,纵107、横34.4厘米,纸本设色,工笔。一文人雅士依窗读卷,窗外有四名侍女,窗前两位在追逐嬉闹,而墙角处两位似乎在窃窃私语着什么,柳树与桃树交织曲折而上,柳叶密翠,桃蕾待绽,左侧竹篱笆下的翠柏郁郁葱葱,尽显风姿。描绘的是主人的书院一隅。整幅用笔工整细腻,人物刻画精细,表情自然,线条流畅,敷色清雅艳丽,晕染背景衬托出白墙,用笔用色皆有海派潘振镛绘画之遗韵。作者鲍月景(1890~1979年),名莹,号冰壶外史,别署苦竹老人,晚年又号石父,桐乡人。工画善诗,素以工笔侍女著称于世。画宗费晓楼,书法恽南田,却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图9 清咸丰 虹桥画舫图横幅
四、取像·入悟 — 仙佛僧道
从战国至秦汉逐步发展起来的道教与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成为我国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借助于塑造或绘画偶像和经变故事来传经布道。所以,汉魏两晋直至隋唐,大多人物画家都有为寺观壁画作道释人物及经变故事的经历。他们从图解教义到艺术表现以提升感染力,同时,佛、道教义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画艺术的精神内涵。虽同是宗教绘画,佛、道、神仙,各为各的教义服务,体现不同的意境,也各有其风格流变,但同为艺术表现,无论是佛祖、菩萨还是金刚、罗汉等,所寄托的,无非是慈悲和正义,所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
1. 明 宋旭达摩图轴(图12)
宋旭(1525~1606年后),明代画家。字初穤,号石门,嘉兴石门山人(明画录作字初旸,式古堂书画汇考作字初旸,号石门)。后为僧,法名祖玄,又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湖州人,为“苏松画派”的先声,为吴门派支流。博宗内外典,通禅理。善山水,兼长人物。万历间名重海内。师沈周,学有师承,故出笔逈不犹人。其山头树木,苍劲古拙,巨幅大幛,颇有气势。与云间莫廷韩,入芟山社绘白雀寺壁,时称妙绝。赵左、沈士充、宋懋晋等都出于他的门下。
2. 清 沈韶设色钟馗图轴(图13)
此幅纵69.5、横31.5厘米,纸本设色,工笔。画面中的钟馗、小鬼皆侧身状,钟馗双手提起一卷白纸,眼珠凸显,嘴微张,神情愕然,貌似接一只正在下垂的蜘蛛,一旁的赤脚小鬼左手举过额头瞪着眼睛
图8 民国 孩童放雀图轴
图10 明 竹园擘阮图轴
图11 民国 郑家侍婢图轴
图12 明 达摩图轴
作凝视状,一高一矮人物形象搭配,再加一只蜘蛛的点缀,画面生动有趣,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特别是钟馗人物刻画入神,用钉头线勾勒衣物褶皱,行云流畅,暗色敷脸,貌似包公,钟馗虽是传说中人物,在中国却深入人心,看成铁面无私、一身正气、廉洁奉公的形象。作者沈韶(1605~?年),字尔调。浙江嘉兴人,寓金山。工写真、人物,仕女秀媚绝俗。
图13 清 钟馗图轴
图14 清 西池王母像轴
图15 清 寿者仙人图中堂
3. 清 仲升绘设色西池王母像轴(图14)
此幅纵98、横46厘米,纸本设色,工笔。画面中一女子微侧身状,樱桃小嘴,丹凤眼,柳叶眉,头戴花饰,典型的古代仕女形象。画为西池王母简装出游,手持仙桃,腰间垂挂葫芦壶,蓝红丝带灵动飘逸,增添了几丝仙气。整幅用笔工整,线条流畅,敷色清雅明艳,旧黄底色,尽显古风遗韵。作者仲升(清)原名光祖,字肇修,号筠亭,居嘉定(今属上海市)。沉静好洁,有倪瓒风。工写士女,花鸟,传神阿堵,十不失一。间作写意人物等。侨居苏州,偶捏塑小像,毕臻其妙。
4. 清 黄山寿寿者仙人图中堂(图15)
此幅纵130、横66厘米,纸本设色,兼工带写。画面中一位慈眉善目、鹤发童颜的长者,双手捧着两个大寿桃,脸带微笑注视着寿桃,光头大耳,一幅憨态可掬的神情。整幅用笔大胆,衣物用笔有金石味,脸部、手、白须刻画精细到位。作者黄山寿(1855~1919年),字旭初,别字旭道人,晚号旭迟老人,又号丽生。江苏武进人。官直隶同知。书工唐隶北魏及郑燮、恽寿平,得其神韵。画则人物、仕女、青绿山水,双钩花鸟及墨龙、走兽、草虫、墨梅、竹石,无一不能。
以上只是对嘉兴博物馆馆藏人物题材书画精品进行一次初步的梳理,亦可视为嘉兴博物馆馆藏人物画的缩影,呈现了生活百态的风俗、唯美趣味的仕女、戏曲中的人物故事以及神秘的宗教色彩等,各种不同形式与题材的人物画,都有细致的感情描写和唯妙唯肖的形象刻画,这不仅代表着嘉兴博物馆馆藏特色,且能为部分书画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实物见证。
(责任编辑:郭彤)
Zhuiying quxiang
Chen k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