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育二孩你准备好了吗

2017-06-05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

职工法律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二孩孕产妇生育

□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樵 夫

本刊特稿

生育二孩你准备好了吗

□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樵 夫

为适应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发生了巨变。2013年开始,实行“单独两孩”政策,到2016年,国家正式取消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两孩时代”的到来似乎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两孩政策也一直被认为是再次点燃巨大人口红利的引信。时至今日,“单独两孩”政策已实施三年多,“全面两孩”政策也已实施一周年了,这些政策反响如何?政策效应是否符合预期?

政策效果显现 尚有一定差距

1月2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妇幼司司长秦耕介绍,根据国家统计局1‰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根据卫生计生统计数据,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846万人。

两孩政策效应初步显现,符合预期。

杨文庄介绍,2016年是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第三年,出生人口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2015年的出生人数1655万,多了131万。

“200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771万人,之后下降到2002年的1647万人。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出生人口始终在1600万上下波动。”杨文庄说,2014年以来,伴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出生人口有了明显增加,尤其是2016年,超过了1786万,是2000年以来最高的出生人口年份。出生人口比“十二五”时期年均增加了140万以上,所以政策实施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杨文庄介绍,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带动了二孩出生明显增加。2013年以前,二孩出生比重在全年出生人口占比始终保持在30%左右。2015年和2016年,二孩及以上占比超过了45%,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

根据之前的测算,“十三五”期间是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特别是全面两孩政策效应集中释放的一个时期,年出生人口在1700—2000万人之间,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波动。“‘十二五’期间育龄妇女每年减少350万人左右,‘十三五’每年减少500万人左右,由于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出生人口仍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说明政策效果显现。”

卫计委宣传司副司长宋树立也指出,近年来,我国符合政策生育率不断提高,“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平稳落地,优生优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并强调“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完全符合预期。

杨文庄进一步指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目前看虽然完全符合预判,但相关配套经济社会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生育行为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完善有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政策的实施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大中城市的父母们并没有一窝蜂的选择生下第二个孩子,而是更多地选择观望与权衡其中的利弊。

据易读财经查阅生育等相关数据得出结论,从2013年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以后,中国符合生育二孩要求的1100万夫妇中,仅有18%申请了二孩生育,民众生育二孩的意愿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烈。

卫计委妇幼司司长秦耕介绍,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达到1846万,较2015年增长了11.5%,二孩比例和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明显增高。2016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9/10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5‰和10.2‰,在2015年基础上稳中有降。符合全面两孩政策人群中,35岁以上占了2/3,属于临床的高龄产妇。秦耕介绍,去年上半年,卫计委印发意见,以高龄产妇为重点,全面加强高龄、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服务和临床救治。主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关口前移,加强生育前的咨询,为这些高龄妇女规范提供科学备孕的指导、妊娠风险的提示等服务。

二是抓住关键,做好孕产妇的系统管理,筛查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对高危孕产妇严格实行专案管理,密切监视治疗妊娠的合并症和并发症。

三是守住底线,强化危急重症的转院和救治,完善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的转诊和救治的网络,保证危重的孕产妇和新生儿能够得到及时转运、救治,确保有效衔接和绿色通道畅通。

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问题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随着大城市人口的聚集,城市生活成本迅速提升,这就抑制了二孩的生育爆发。上海一项关于生育的调查报告显示,仅有12.51%的家庭,妻子的生育意愿高于丈夫。在另一项调查中,高达30%的家庭,夫妻对生育二孩的意愿不一致,仅有25%的夫妻有生育二孩的意愿。生育二孩意味着生活成本大幅提升,很多大城市中的工薪阶层无力负担这一成本,只能无奈选择放弃生育。还有很多家庭出于对孩子意愿的尊重,选择放弃二胎的生育。

卫计委2015年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因为经济负担、太费精力和无人看护而不愿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分别占到74.5%、61.1%、60.5%。照料压力、养育成本、女性职业发展,以及追求生活质量等因素,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约束增强了。

另有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已经占到我国家庭平均收入的近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个负担。托育服务短缺非常严重,0—3岁婴幼儿在我国各类托幼机构入托率仅为4%,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80%的婴幼儿由祖辈参与看护。近年来,大中城市房价攀升,影响一些家庭的生育决策。一些用人单位担心女性生育两孩提高用人成本,一些地方女性产假、哺乳假等权益落实不到位。

母婴设施缺乏,女性在兼顾家庭和事业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顾虑。

俞女士是省城一家媒体的从业人员,她的丈夫是一名交警,夫妻俩平时工作都很忙,他俩的儿子已经4岁多了,本来完全可以考虑生育二孩。然而,他俩一直没有把此事提上议事日程,原因就是担心生育二孩后,经济和精力方面扛不住。俞女士和丈夫都不是南昌本地人,双方父母都在乡下老家,经济条件很一般,目前还在还房贷。如果要生二孩的话,首先在经济方面就有点不堪重负,另外,小孩生下来以后,也没人照料,自己请长假或请保姆带小孩都不现实。

许女士和丈夫王先生都是江西某金融机构的中层管理人员,两人的年薪加一块有好几十万元,就经济实力而言,他俩生育二孩应该没有任何压力。然而,他俩的女儿已经9岁了,却迟迟不见其有生育二孩的任何动静。许女士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由于工作繁忙,而且经常出差,全国各地飞来飞去,所以女儿出生以后,一直由保姆照料,自己跟孩子在一块的时间少得可怜,经常是自己出门上班时女儿还没醒,下班回家后,女儿又睡着了,久而久之,女儿跟自己都有点生疏,倒是跟保姆很亲。许女士觉得自己给女儿的关爱太少了,一直心存愧疚。如果再生二孩的话,还得继续请保姆照料,孩子还是得不到应有的母爱,所以她跟丈夫商量后作出决定,不再生育二孩,尽量多抽点时间去陪陪女儿。

尽管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想法和境遇也不尽相同,但俞女士和许女士的心态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杨文庄说,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家庭发展支持体系,鼓励按政策生育。国务院40多个部门明确分工,推动任务落实。一方面,积极构建配套的政策体系,完善医疗、托育、教育、社保、税收等相关经济政策,加强妇幼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本生育免费服务制度,加强儿童医疗服务供给。积极开展托育服务,大力推进学前和中小学义务教育均等化,开展相关福利制度的政策研究,完善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措施,保障女性就业、休假等合法权益,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各国在鼓励生育上,主要采取经济支持、提供托幼服务,还在女性就业方面提供一些便利和促进政策。但政策实施的效果一般有5到10年的滞后,这也提示我们需要在政策制定落实方面,加紧做、加快做。”杨文庄说,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加强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的建设,倡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重视家庭建设,夫妻共同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不要把责任都推给母亲。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比如加强助产服务、加强妇幼保健能力的建设、加强托育服务,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劳动权益等。

针对一床难求的现象,秦耕认为这不是全国普遍现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在三级医疗机构。“通过调整扩增、分级建档、联合互动等方式,力争在一个区域内每千分娩量达到17张产科床位。”他说,在加强机构建设、补齐硬短板的同时,应加强紧缺的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儿科医生、产科医生、助产士等等,希望在“十三五”期间,增加紧缺人员14万人。

国家卫计委妇幼司副司长宋莉表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累积生育需求集中释放,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增高,保障母婴安全面临挑战。

宋莉指出,面对新形势,国家卫计委加强了生育前咨询与服务,设立生育服务咨询室,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服务,规范提供科学备孕指导、妊娠风险提示等服务。同时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尽早筛查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严格实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密切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

要把好事办好还需政策护航

“全面两孩”政策是为了激发人口红利,缓解中国未来老龄化社会的种种问题,但只能缓慢推进。

据法新社报道,“全面两孩”政策将为中国国内不断萎缩的劳动力和加速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带来潜在的改善,但是这一改善需要大约20年以上才会出现显著效果。由于长期实行独生子女制度,中国的人口结构面临严重的挑战。据易读财经查阅数据,中国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约有2.2亿,占据总人口数的16%。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提升,到2050年,中国的劳动力将大幅减少23%左右。

不管“全面两孩”政策未来的推进效果如何,我们都必须面对人口红利消失的严峻事实。而下一波红利的爆发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更何况目前潜在红利的累计状况并不乐观。

中共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这一政策的实施顺应了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专栏作家李正纬撰文指出,在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孩子终日孤独地玩耍;独享双亲溺爱,自私、骄横的性格狂野生长;过度依赖家庭,与社会格格不入,在竞争中处处败北;独“挡”四亲赡养,父母一旦倒下,生活便举步维艰。独生子女制度诱发的种种怪象,令人唏嘘!这时,很多人都希望让孩子们有个伴!

站在国家的高度,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更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对我国人口比重、性别比例、年龄层次的一次“战略部署”。连续二十多年的计划生育,不知不觉地把我国带入了一个“低生育”陷阱,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03、1.03和1.0,甚至比日本、韩国都要低,严重的人口断崖已威胁到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总人口数的10%,老龄化国家实至名归;人口比例的严重不协调,十余年后两千多万精壮的小伙找不到对象的窘境将会真实上演,危机悄然降临,改变已然迫在眉睫!

然而,当下的父母们却很纠结,为什么要生二孩?生了二孩谁来带?二孩的生活、教育如何保障?这三大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很多人。这些具备生育二孩的80后和90后们,已逐渐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而夫妻双方四位老人逐渐老去的重担已然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再加上独生子女生活、教育上的开销让他们难有精力去抚养另一个孩子。在很多中国家庭中,明知只生一个孩子会带来很多弊端,但迫于生活压力,很多人还是放弃生育二孩的打算。

不管怎么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单独两孩”政策放开之前,曾有学者妄下定论,认为中国人口即将面临暴增发展态势。如今看来,二孩申请并未出现担忧中的“井喷式”增长,全面两孩政策也没有令公众欣喜若狂。如今,少生、优生的生育观让年轻的父母们觉得,与其多生还不如精心培养一个孩子,一个优秀的孩子一样可以“防老”。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认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已经一年,变化相当明显。去年“2·22”全国二孩家庭日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二孩家庭最多提及的关键词是“累、烦、忙”,而二孩带来的幸福感被家长们放在较后位置。今年的数据则有明显变化,认为二孩带来幸福的家庭明显增加,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家庭明确表示更加幸福了。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说明人们从在“围城”外徘徊的焦虑,到进入“围城”内有了“痛并快乐着”的真实体验。

不过,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我们也不能回避诸多现实问题。代际之间育儿观念的矛盾冲突更为突出。此外,二孩家庭面临着职场、家庭难以兼顾的实际困难。和父亲相比,二孩母亲在职场发展方面面临更大压力。因此,实施“全面两孩”政策需要更全面系统的社会配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目前已有些设计,但尚未很好到位。

董玉整呼吁,拥抱全面二孩时代,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也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起努力。例如建设更多的母婴室,方便母婴出行。鼓励和规范建设托幼机构,方便父母上班。要进一步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和利益。要善用经济杠杆,例如探索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从按个人征收调整为按家庭征收,对雇用生育期妇女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减税优惠等,有限缓解妇女生育带来的多方压力,包括社会对女性就业的显性和隐形的歧视等。

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曾说,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兴衰成败的大问题。从调整生育数量政策,到调整生育间隔政策,到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再到“全面两孩”政策,前进的步伐没有停滞不前。相信生育政策的动态调整定会让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

猜你喜欢

二孩孕产妇生育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孕产妇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及建议
数字
产后抑郁——生育性别偏好惹的祸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乡镇卫生院孕产妇保健的现状观察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8207例孕产妇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成本高,许多夫妻放弃“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