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丰汇水芹专业合作社 互促互帮 以产业实现养老
2017-06-05陈云霞
陈云霞
江苏省宜兴丰汇水芹专业合作社 互促互帮 以产业实现养老
陈云霞
农村合作社不仅可以给老人带来一定的福利,还可以让一部分老人直接参与到合作社中,从一种被动的养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养老。这样,既可以给老人带来一定的收入保障,也避免了农村老人的“原子化”和空巢现象。可以说,农村专业合作社助力农村自我养老是对其他养老模式的有力补充。
背景
在农村,一部分老人之所以选择自我养老,或者说自我养老方式的凸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背景:
首先,养老观念转变,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尊老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非流动性的农民生计模式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家庭养老孝道观念一直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养老环境发生了改变。农耕经济效益降低,老人在家中的权威地位动摇,家庭个人中心主义泛滥,孝道文化衰落,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趋向弱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大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地理空间上的分隔让老人想从子女身上获得的养老资源遥不可及。这些都使得农村老人对子女赡养的期望值降低,倾向于在能力范围内自我养老。
其次,制度准备不充分,社会养老服务尚未完善。虽然我国先后建立了新农合、新农保等农村养老制度,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只是停留在物质支持和经济补偿层面,而且经济支持力度较小、保障水平较低,更不用说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了。加之农民参保意识不强,上级对下级支持力度不够,总体上村庄范围内的社会养老服务建设不完善。多数老人仍倾向于依靠农业劳作来积累生活资源,安享晚年。
再次,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产生碰撞,“人的城市化”仍是一块“短板”。农村人进城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逆的潮流,但当前城市化多以经济建设来体现,对于创造帮助农民融入城市的环境和设施尚未做好充足准备,因此很多老人不是不愿意进城,而是无法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宁可独自在农村养老。农村老人进城,意味着要适应新的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精神文化和个人发展,曾经的田间能手在科技化的城市生活中显得略微突兀,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变成了钢筋水泥的陌生社会,子女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这让老人在精神和亲情陪伴上空虚寂寞,还有日益高涨的城市生活成本和差别对待的养老福利,这都成为农村老人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阻碍。
丰汇水芹合作社助力自我养老的经验
一种养老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多种养老支持来源,主要的支持来源就决定这种养老模式的特征,如果主要的支持力来自子女、配偶或其他亲属,则为“家庭养老”;如果主要的支持力来自于自己,则为“自我养老”;如果主要的支持力来自社会,则为“社会养老”,例如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自我养老主要包括“以地养老”和“以农养老”两个方面,都包含通过与农业相关的劳作来积累养老资源的含义。前者更强调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问题,后者强调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职业化身份。
现阶段,自我养老成为一部分老人的养老方式,但这不能说明老人是因为自我养老能力增强才不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而是反映出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体系的不完善。自我养老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自立的能力,自立能力越强,老人才会更倾向于自我养老。
江苏省宜兴市丰汇水芹专业合作社位于宜兴市万石镇后洪村,于2008年登记注册。合作社现有核心成员107人,带动农户500多户。后洪村经济相对薄弱,资源较少、资金短缺,多数青壮年都去大城市打工,村子里贫困留守老人居多。村民们世世代代都以种植水芹为业,但种植面积小且不成规模,抗风险能力低,收益甚微。为了增加老年人在农业生产和土地耕种上的收益,保持经济独立、增进晚年福利、提高自我养老的能力,该村充分利用本地水芹种植的资源优势,创新发展“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把农户集中到水芹合作社来,统一技术标准、管理模式和组织销售,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其间与扬州大学、江南大学合作,通过技术攻关、科研创新,实现了周年生产水芹的技术,申请了自主发明专利。以合作社为基础,建立营销团队,把水芹远销至苏、锡、常、沪、宁、京等地,最终达到全村老人“抱团”抗风险、增收益,自力更生,共创幸福老年生活的目的。
宜兴市后洪村依托丰汇水芹专业合作社,以“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村内老人积累养老资源。它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老人理念到具体实践上给予指导并慢慢推进。
首先,从观念上让村内老人知道合作社在养老中发挥的作用。合作社成立之前,后洪村大部分老年人靠着一亩三分地过着拮据的生活,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受市场和自然情况影响较大,一年下来收益甚微。有些老人即使身体健康,但由于悲观的心态,直接把土地荒废掉,靠着子女微少的补贴生活,把一天三顿饭缩减成两顿甚至一顿,过一天算一天。后洪村科学定位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地位和意义,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宣传鼓励有一定劳动力的老人进入合作社,让老人重新回归到土地上从事他们最擅长的职业,从而实现老有所依。
其次,在实践中给老人精准指导,让老人切实感受到合作社带来的养老福利。老人进入合作社后,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并发放防护设备,老人无需担心水芹产收后的销售问题,合作社会合理定价,帮助其统一销售。也就是说,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通过从事他们最熟悉的职业,为养老提供稳定的经济保障。在此基础上,合作社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了酱渍水芹的自主生产,在不同环节为不同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了就业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后洪村水芹种植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大批外地农民慕名过来承包土地,种植水芹。一方面,失能老人可以通过土地的流转来获得相应的收益,实现“以地养老”;另一方面,部分腿脚不便的半失能老人可以给承包大户打零工。例如,在家里收拣水芹,按时计工资,一天下来也有百元收入,一个月至少也能增收2000元,这对于农村老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同时,合作社还不忘将水芹种植的收益用于农村建设,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涉及到一些村内环卫清扫等工作,以有偿形式鼓励老人积极参与到美好乡村建设中来,老人既为乡村美好环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收入,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好方法。
合作社养老模式架构图
上述的举措,让后洪村的老人充分感受到加入合作社后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无论是完全自理的老人,抑或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都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增加收益,提高自立能力,最终通过经济保障功能来提高对疾病、残疾和子女不孝的抗风险能力。
合作社更是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除了感受到合作社水芹养老模式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外,老人们更看重的是能够通过土地和农业生产维持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确保经济上的独立,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很多留守在家的老人,从前很少跟子女通电话,一个月一两次,每次最多5分钟,主要的精神生活就是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找邻里闲聊。还有老人家里连电视都没有,过的就是“出门一把锁,关门一盏灯”的日子。自从加入了合作社,整个人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大家有问题一起讨论,种植效益好,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日子越过越有意思,不用每月跟子女伸手要钱。除去正常开销,还有结余,顿时觉得有尊严和价值感了。水芹养老模式不仅让老人吃饱穿暖,更通过经济上的独立让他们捍卫自身尊严和权利,体现了老年人养老中精神慰藉、文化传承的功能。
因此,合作社通过水芹养老模式,转变老人养老观念,增强经济保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捍卫尊严和价值感,最终保障其自我养老的能力。
合作社养老的优势及效果
水芹养老具有一定的社会创新性,也带来了积极的养老效果:
一方面,水芹养老经济效益相对可观,老人参与热情高涨。后洪村书记表示,通过水芹的品牌影响,水芹订单蜂拥而来,销售价格也一路提升。通过技术革新种植夏芹一亩地6000斤,50多天一个批次,可以种两个批次,再加上冬芹,效益是非常可观。一个农户中5、6亩地,平均1亩地收益接近2万元。对于直接参与到水芹种植的老人来说,大面积丰收让其取得了可观的收益,他们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所以在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扩大种植面积,为自我养老积累更多的经济资本。目前,拥有正常劳动力的老人平均一年会有5万-6万元的净收入。对于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来说,本来他们只能靠着微薄的存款和子女补贴来过晚年生活,但如今可以从水芹种植产业链的附加价值中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比如收拣水芹、参与酱渍水芹的生产环节,为自己创造收益,改善晚年生活质量。此种情况下,老人愿意用自身劳动力价值去创造经济价值,其参与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另一方面,通过自我保障和集中互助,老人就地养老的愿望得到满足。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城市化”准备不充分,加之农村老人入城意愿较低,后洪村老人更愿意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留在原来的农村环境中。水芹合作社对入社老人进行统一的管理、指导和帮助,在提高其自我保障能力的同时,集中互助,共同抵御风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子女的依赖,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就地养老,安享晚年。同时,合作社通过技术创新,延长水芹种植的产业链,水芹养老的可持续性得到保证。直接的水芹种植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对老年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老年人一旦失去正常的劳动力,原有的养老资源和养老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合作社通过开发水芹新产品,对其进行深加工,延长水芹种植的产业链、增加其附加价值,为老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从而保证水芹养老的可持续性。
融合传统自我养老和现代专业合作社,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家庭分散经营、抗风险能力较差、规模小,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同时,由于农户对土地没有自由处置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从农积极性。水芹合作社的建立巧妙地避开了这些弊端,在农村养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创新的手段,以一种类似于社会企业的经营模式,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把原本封闭的家庭耕作集体化、产业化,融入到市场中去,帮助政府缓解了农村老龄化及农村养老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手段,农村老人其实也是间接地被融入到市场中去,个人自治性和自主性提高,从一种被动的养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养老,不仅在经济收入得到增加、得到一定的收入保障,而且避免了“原子化”和空巢现象,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思考
合作社养老的推广价值
立足于农村发展的合作社助力一部分老人自我养老显示出一定的社会逻辑,除了本文提到的水芹养老合作社,在多地也有类似功能的合作社,例如岳西响肠镇新浒村的山水间合作社、沧州市肃宁县的益源养老合作社等,他们虽然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上略有不同,但都是在农村老人养老政策不健全、保障标准低、保障力度不足的背景下产生的,目的是在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益,在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其获得尊严感和幸福感,增加其老年福祉,其社会逻辑主要体现在一下3个方面:首先,合作社助力农村养老的方式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即在家庭、社会养老保障以及城市化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在各方面都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其次,该种养老方式能够帮助老人积极参与个人老龄化,提高其社会地位。城镇化和工业化削弱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要想在当代社会提高其地位,除了敬老爱老观念的呼吁外,更需要老人提升自我能力,以一种自立自强的姿态参与到老龄化进程中,从而获得自我效能感和尊严感。最后,该方式有助于削减对家庭及社会养老的依赖。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资源不足和城市对农民包容度还不足的现实情况下,亟须该种新的方式来作为有效补充,在减轻子女养老负担的同时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
合作社养老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它独特的优势,在实际运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都具有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第一,实际运行的可行性。入社老人和水芹合作社作为养老需求主体和老年福利供给主体,通过土地和经济效益,能够稳定地连接在一起,顺利运行起来。合作社通过入社老人间接地将其分散的土地整合起来,提供统一的技能培训和田间管理,使本来就稀缺的土地资源生产要素得到科学高效的管理。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产出率的基础上增加老人的经济收益,以合作社为主体获得的收益再重新投入到农村建设和老年设施建设中去,达到了合作共赢,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这是可行性分析和推广价值中关键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老人在未加入水芹合作社之前,以个人为单位来享受经济收入或风险,经济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家庭年均收入不足1万元,收入较少,抗风险能力较低。加入水芹合作社后,老人只需要利用现有的种植技术,保证水芹的正常产出就可以了,后续的管理销售都由合作社统一完成,这就在保证老人可观收益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了自然因素造成的经济风险。同时,合作社也通过技术引进、延长产业链的方式不断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在维持技术培训、老年福利服务、农村改造等各项支出外,能够创造额外的收益,保证其持续稳定的运行。
第三,社会效益的可行性。水芹合作社的养老模式对完善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老年福利,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都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随着传统养老观念转变,农村养老资源紧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难以为继。以水芹养老为代表的合作社养老模式的创新,探索出了强化土地保障功能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对当前的农村养老进行了有益补充,进而减少了农村社会矛盾的发生,促进和谐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水芹合作社的成功实践给农村养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模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合作社作为运行主体,个体责任固然重要,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旧要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宣传作用,积极鼓励各地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相应的养老服务,帮助其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让农村老人能从观念上接受了解这一养老模式的益处,积极参与其中。合作社仍旧要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强化老年福利意识,在不断提高增收创收能力基础上关注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发挥出合作社的互助性,最终形成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社会协同、老人参与的“自助、助人、互助”的农村养老新局面。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