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乡村俱乐部建造手记
——一个临时乡村建筑的诞生
2017-06-05刘洋,陈志春,李貌
竹林乡村俱乐部建造手记
——一个临时乡村建筑的诞生
项目名称:竹林乡村俱乐部
主持建筑师:刘洋
设计团队:陈志春(建筑师) 李貌(建筑师)
建筑面积:360平米
景观面积:5050平米
竣工时间:2016年7月
施 工 队:农民自建
入口竹林小径
竹林乡村俱乐部设计图
小鱼洞镇大楠村是彭州市广阔乡村中普通的一员―虽近邻龙门山风景区但并未享受明显的旅游福利,而08年地震灾后重建,村庄基本失去了乡土特点,被联排独栋式的典型城市小区布局所取代。
竹林乡村俱乐部作为大楠村社区营造计划的首发点,和分布式村宿计划、交互农场计划和村公共区域提升计划等一同构成社区综合发展的有机体。设计师希望在大的发展框架下,通过生产、消费、居住三位一体的整体打造,寻找具有普遍性的促进乡村复兴、城乡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场地位于一片优美的生产性竹林内部,夹在村庄与湔江河谷之间,是当地具有标识性的农业景观。项目原本计划功能为冷水鱼特色餐饮,后经协商争取,增加了部分具有公共性质的内容:无边泳池、公共卫生间及竹林景观整理。
村合作社提出三个建造要求:一合作社成立不久,在租地造林上已有一大部分投入,成本需严格控制;二是建筑物需轻质、具有类临建特点,在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的情况下取得建造允许;三,与沿线其他餐饮消费点(数量多竞争激烈,马路经济型)相比,应具有差异竞争优势。
如何综合考量这些苛刻的建造条件而又有社会价值延展的可能性,是本次设计整合的核心。
首先,设计师希望最大化呈现场地的自然特点,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而非焦点,让建筑在竹林中分散、消解;在建造方面,尽量使用易得的当地材料,采取产品化模块化的建造方式,降低施工的难度,规避当地施工质量不高的问题。
综合快速、产品化、临时轻质的特点,兼顾话题制造和宣传,在大量的调研后,最终选用了脚手架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这种非常规的体系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对观念和认识的挑战,屋顶和围护分别采用常见的彩钢板和阳光板。该结构和材料的选择除项目本身特殊性的考虑之外,也是针对消费时代背景下,建筑未来发展方向及可能性的探讨和尝试。
设计师希望通过以上应对策略,获得一种在地化的乡土气息和异质工业特点相互映衬的廉价美学体验场景。
乡建具体而复杂,特别是在资金、管理、观念、标准等方面,前期如果没有把分工、责任和流程等内容具体明确,势必造成建造过程的混乱和失控。虽然有所准备,但在概念物化的过程中,也还是产生了一些的难以避免的摩擦。特别是将脚手架体系从辅助施工性质转换为结构主体,村民从开始的困惑、抵触到结构稳定和主体效果初显后的认可,中间来来回回的争论、说服是一笔焦灼的糊涂账。
目前工程进入末期收尾阶段,建筑主体和竹林就像磁铁吸附在一起,磁场脉络清晰而边界暧昧模糊,细节方面略为粗糙但非常坦率,交接明确不隐藏遮饰。库哈斯曾说,No money,No detail.就某些方面而言,建筑必须粗糙而有效率,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又必须有令人无法猜透的细致和神秘。他说的不仅仅指的是建造细节。
碎石铺砌的道路
石笼网墙做围合的公共卫生间
入口小广场
竹林中的餐厅
由彩钢板和脚手架搭建的走廊
旧城新容
责任编辑: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