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生产视角的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管理研究
2017-06-05米冠旭仝云丽
米冠旭仝云丽
(1. 中航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28;2. 北京龙腾八方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00)
基于知识生产视角的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管理研究
米冠旭1仝云丽2
(1. 中航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28;2. 北京龙腾八方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00)
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是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重要支撑,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生产方式。本文从知识生产的视角,基于对知识生产过程和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基于知识生产过程模式的二段式过程管理模式和基于知识生产特征的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以期能为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的管理提供参考。
国防基础科研;知识生产;项目管理
国防基础科研既包括为解决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中的瓶颈制约问题,提高先进设计、工艺与装备、试验与测试、材料工程化等技术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和支撑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开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还包括为推动国防科技原始创新,增强基础和核心技术储备,开展具有新思想、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方法特色的国防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武器装备研制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机理研究[1]。国防基础研究引导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是国防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为解决武器装备研制中的技术问题提供基本知识[2]。因此,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深入研究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知识生产的概念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提升,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互联网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促进人类知识以更快的方式积累。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指出的那样,人类的心智已经成为了一种直接的生产力,而不仅仅作为社会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知识经济所对应的生产方式就是知识生产。
关于知识生产,国际经合组织于1996年给出的定义为开发、提供新知识,并且在2000年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知识生产是个人、团体和组织成功的生产新知识和实践的境况。我国学者许葳则对知识生产的概念进行了扩展,指出知识生产是知识的原创性生产和复制性生产的总和,从而提出了广义的知识生产概念[3]。傅翠晓等对知识生产的定义进行了总结提炼,认为在人类活动中,各种类型知识的发明、创造、创新和复制过程都是知识生产[4]。以上对知识生产的定义都是从结果的角度进行衡量的,从过程的角度看,知识生产是人类利用现有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大量脑力劳动进行创造和传递知识产品的活动。正是由于知识生产的主要投入是大量脑力劳动,而不是自然资源、机器设备、体力劳务,知识生产是一个不确定性高的艰苦创新过程,其生产过程更加复杂。
2 知识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与一般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知识生产是脑力劳动者利用聪明才智作用于存量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大脑是知识生产的“第一车间”,也是最主要的投入资源。因此,知识生产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活动,高度依赖于自然人个体的知识水平。虽然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同样存在分工和协作,形成团队和组织,但新知识的产出最终是由某个个体完成的。原创性知识生产过程分为隐性知识的创造和隐性知识的脑外物化两个阶段。隐性知识创造就是人类利用大脑通过创造性思维劳动,对客观世界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演绎,产出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通过知识学习、知识思考和知识创新3个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的子过程,最终实现隐性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脑外物化表达阶段是隐性知识产品向物质知识产品转化的阶段,是人类将大脑中已经创造出的隐性知识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报告、方案、论文、软件、艺术品等形式表达成知识产品。但是,脑外物化表达并不是知识生产的必然步骤,有些知识产品可以不必以物质为载体,而是通过人们的举止、经验等进行口口相传。因此,知识生产过程模型见图1。
现代知识生产过程呈现愈来愈复杂的特性,一方面由于现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另一方面现代知识体系呈现出专业领域细化和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知识生产的两个阶段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表现为多次随机变换互动,直至最终创造出知识产品[5]。
正是由于知识生产过程与一般物质产品生产过程存在巨大差异,其本身也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即高创新性、个体依赖性、积累性和公共性。知识生产的高创新性是指知识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创造过程,知识生产的结果必须是一种带有原创性要素的产品,而不能是对已知知识的简单复制。知识生产的高创新性导致其投入产出的高度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1)投入特定的生产要素但产出什么样的知识产品不确定;(2)投入特定的生产要素但能否成功产出预期的知识产品不确定;(3)投入特定的生产要素但多长时间内产出知识产品不确定;(4)特定知识产品生产需要投入多少生产要素, 最终能否取得成果并转化成经济价值不确定[6]。因此,知识生产天然具有极大风险。个体依赖性是指新知识的产出依赖于个人的知识水平、经验和创新能力,而非团队。在知识产品的原创生产阶段,隐性知识生成于人类大脑并以人类大脑为存在载体,人的大脑作为隐性知识的生产“车间”具有无可替代性。所以, 不论当代知识产品的生产组织形式如何不同,但在以个人为最基本主体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积累性是指知识产品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一旦被创造出来,其本身并不会因为使用而产生消耗,而是会以一种形式永远存续下去。另一方面,知识产品作为精神创造的成果,会吸收原有知识,不断积累,并反作用于知识生产者,增长其自身的认知水平,为其以后的创造新知识提供基础。公共性是知识产品的固有特性。知识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组织的使用而消耗掉,也不会影响其他人或组织的使用,因此知识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
3 知识生产视角下的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管理
3.1 基于知识生产过程模式的二段式过程管理模式知识生产过程是两段式生产过程,第一阶段是隐性知识创造过程,第二阶段是隐性知识物化表达过程,因此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的管理也应该遵循这一生产模式,对项目进行二段式过程管理。在隐性知识创造阶段,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识别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系统制造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知识疑惑点,这是国防科技知识创造的第一步,也是人类思考的源点,只有搞清楚要创造的是什么,才能使大脑发挥作用,成为知识生产的第一车间,这就要求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充分挖掘现有基础理论知识,深入国防科技工业第一线,理论联系实践地提出研究方向,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隐性知识创造的关键还在于知识学习、知识思考和知识创造的不断循环往复和迭代,建立这一过程的共享机制,反复进行思想碰撞,有利于知识创造过程的快速循环和迭代,能够促进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又快又好的完成。隐性知识创造出来以后,不会立即展现在人们眼前或被应用,而是以新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因此隐性知识不易被感知,更不可能被其他人所利用。这就需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某种物质的形式表达。国防基础研究在第一阶段的成果往往以科技报告作为其物化表达的方式,因此知识生产者必须具备撰写科技报告的能力,而且拥有足够的表达技巧来展示创造结果。在知识生产的第二阶段,应重视培养科技报告撰写人的表达能力,规范科技报告撰写过程,严格审查科技报告撰写质量,以促使科技报告能够准确表达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项目研究成果更容易使人理解和掌握,最终能够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武器装备制造提供基础理论和价值。
3.2 基于知识生产特征的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建设
3.2.1 完善需求牵引的项目管理机制
我国国防基础科研的目的是为解决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武器装备制造中存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问题,因此必须坚持需求牵引的原则,增强国防科技基础研究的针对性。集中有限的资源为解决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武器装备制造中存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问题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知识生产的高创新性、个体依赖性以及投入产出的高不确定性也需要不断完善需求牵引的项目管理机制,根据“需求引导,上下结合”的原则,建立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既要发挥有关承研单位的技术优势,自下而上地提出项目申请,更要主管部门从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层面以发展纲要、项目指南等方式,自上而下地提出亟需研究解决的基础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开展研究论证,将军事需求与技术推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3.2.2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知识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先天具有高风险性,因此风险管理是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的成败和成效。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科研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大力推行技术成熟度、5M1E等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有效管理科研项目风险;另一方面还必须将风险管理与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验收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结合,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的结果作为对科研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并对其进行考核奖惩。此外,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还要求把握好国防基础科研的定位。在总结提炼国防科技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应遵循一般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客观规律,将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摆在突出地位。深刻理解国防基础研究的高创新性、高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正确处理严格管理与风险的关系,既要严格管理,又要对风险具备一定的容忍度,从而营造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的氛围。
3.2.3 建立知识共享管理机制
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知识共享对知识创造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知识生产所具备的积累性、公共性的特征使国防基础科研领域的知识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防基础科研领域的知识共享应在两个方面建立机制,一是显性知识共享,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使显性知识标准化、编码化,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知识共享平台等;二是隐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储存在个人大脑中,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易于传播,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沟通而进行共享,因此,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组是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领域,加强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能够促进知识传播,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建立知识共享机制要重视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的相互转换,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国防基础科研领域新旧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的正外部性得到充分发挥。
4 结语
国防基础科研是大量国防科技工作者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大脑”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它是典型的知识生产过程。因此,必然符合知识生产的一般过程,也应该具备知识生产的一般特征。深刻理解国防基础科研的知识产品属性,遵循知识生产两阶段生产理论的一般规律,针对知识生产的特殊性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障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成果及其应用效果。
[1] 郭桂蓉. 重视国防基础研究,促进武器装备现代化[J]. 中国基础科学,2000(2).
[2] 许崴. 试论知识生产的构成要素与特点[J]. 南方经济,2006(12).
[3] 傅翠晓,钱省三,陈劲杰等. 知识生产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决策,2009(1).
[4] 温芽清. 知识产品生产机制探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3).
[5] 南振兴. 试论知识产品的生产机制[J]. 现代财经,2005(10).
[6] 龚婷. 国防基础研究的管理模式[J]. 国防科技,2013(10).
(编辑:雨晴)
F273.2
C
1003-6660(2017)02-0031-03
10.13237/j.cnki.asq.2017.02.009
[收修订稿日期] 20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