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7-06-03田开洪
田开洪
(吉首市光明小学 湖南省 吉首市 416000)
身为一名教师,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们课后议论:某节课,感觉枯燥无味,盼望下课早点到来;而某节课,感觉津津有味,不想下课。我们听了,也许会感觉有点不舒服,有些感叹。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肯定也有同感,有些老师上课学生很喜欢,而有些老师上课学生很厌烦。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形象和魅力,二是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前者为客观原因,后者是主观原因,主观因素可以靠后天学习得以改进、提高。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改进,掌握有自身特色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或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意向。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动”是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很多老师都会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老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一分钟都难以安静下来。但是老师在抱怨的同时,可成想过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一是因为他们好动,不能集中注意力。而课堂沉闷,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又是另一大主要原因。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支配的。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关注的眼神,热爱学生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师尊敬与热爱的情感,并对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其原因之一,是察觉教师对他流露出轻视或讨厌的情绪。
好奇心与新鲜感,这是儿童的又一心理特点。教学中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课堂教学程式化,不看教材的性质特点,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是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比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中经常采用学具操作、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活动,可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这一切都要从实际效果着眼,始终围绕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的。
兴趣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心理学家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索性反射,思维也应运而生”。可见只有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矛盾,产生疑难的心理状态,才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设置的疑难问题,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应是学生探究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处于“似懂非懂、似会不会”的情景。如果难度高于学生的接受水平,则难于通过自学或讨论释疑解难;若低于学生水平,就谈不上“疑难”。
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掌握学习方法,依靠机械记忆,久而久之将因事倍功半而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教学时应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在做下面这道练习题时:“把的分子增加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增加多少?”学生由于受“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分数大小不变”的影响,脱口说出“分母也要增加10。”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检验分母增加10后,分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所以这种解法错误。这个检验过程,实质上时渗透反证法的教学过程,而反证法在数学研究中师应用很广的。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古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是能够真正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教学变得既轻松又快乐,学生高兴,老师更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