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散安置条件下军休服务工作的探讨
2017-06-03丁文婕
丁文婕
(山东省乳山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 山东乳山 264500)
摘 要: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阐述了分散安置条件下军休服务工作的突出问题及特点,并提出了分散安置管理条件下军休服务工作优化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安置 军休 服务
军休服务工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1980年,是军队干部退休制度建立过程,主要特点是军队内部安置,对于军休干部的去向设置较少;第二阶段:1980-2004年,是军休干部按批次接收安置过程,主要特点是集中安置,国家对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实行统一建房,成立军休所集中管理;第三个阶段:2005年至今,主要特点是分散安置,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年度接受安置军休干部,结合军队住房改革,军休干部的安置住房均以货币化取代原来集中建房和集中管理的模式,之后军休干部在移交安置后改为分散安置。这是国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做出的政策调整。在分散安置条件下,如何做好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紧迫的课题。
一、分散安置条件下军休服务工作特点
2004年房改实行以后,大部分军休军休干部自理住房,根据自己的心意或者距离子女较近,或者选择自己的家乡,或者选择配套设施完善的小区,还有干脆迁居外地。军休干部的分散居住给他们的看病,日常维修,共同群体的感情交流带来了不便,也成为军休服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其军休服务工作特点:
1. 军休干部人员构成复杂化。离休、退休、伤残、疾病等各种情况的安置使得军休干部年龄差异较大。我所安置的军休干部年龄最大的靠近90岁,最小的20多岁,世界观的形成不同、社会经历不同、离退休前所在的部队及岗位不同,造成军休干部需求千差万别,这对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 军休干部面临老龄化程度高,疾病发病率高的特点。我所军休干部大部分年纪都在65岁以上,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发病率高,甚至有的行动不便,常年卧床不起,有的常年累月住在医院靠药物维持。
3. 90%以上的军休干部属于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孤独感比较强烈,而且很多空巢老人本身年龄很高,年老体弱多病。我所身患癌症、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各种疾病多达20多人。身体上的疾病加上精神上的孤独,使得军休干部的情感需求处于严重缺乏状态,即使一些跟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军休干部,感情交流也比较少。
4. 军休干部对于精神需求要求提高。国家对军休干部的生活、医疗待遇方面的保障,让大部分军休干部处于衣食无忧的状态,这使得军休干部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需求。很多军休干部对于集体活动处于一种渴求状态,身体条件好的军休干部希望更多的集体娱乐、疗养活动,而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的军休干部,则表现为对健康过度关注,很多军休干部在正规医院治疗没有实质好转的情况下,寻求市场上的非正规医疗保健机构寻求治疗方式,很可能会导致金钱和健康双方面的损失。
5. 军休干部家庭照顾面临挑战。特别是对于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我所失能、半失能及精神疾病军休干部10多人,大部分由配偶和子女照顾。但是失能老人的配偶一般年龄也较大,照顾自己也属困难,长时间照料老人压力很大,而子女一般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兼顾,家庭照料面临挑战。
6. 军休干部社交圈有限。分散安置后的军休干部,性格上也会沿袭军人的性格,如自尊心极强,遇事不愿意求人,导致交际圈狭小。
二、分散安置条件下军休服务工作应对措施及建议
1. 进一步加强军休所的自身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形成一支服务过硬的员工队伍。要下功夫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争先创优思想,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形成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提高军休所服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作为服务管理机构,必须在严格贯彻落实现行政策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改革的精神,努力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选准活动载体,真心实意为军休干部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军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强军休所集体活动场所建设,棋牌室、活动室、门球场等基础设施,是老干部活动的载体,为老干部们提供休闲娱乐、科教宣传的载体。
2.不断推进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实现管理服务责任逐步向社会分解的落实。
军休干部融入社区。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成体系、自我封闭、自我管理的做法,坚持军休工作与社区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区建设成果为军休干部提供服务,让军休干部享受老年人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确保军休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军休所职能由保姆式服务管理向组织协调转变的落实。军休工作更加侧重协调相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在公共服务、特定场所、楼堂馆宇方面,争取军休干部在一定领域享受军人同等优先待遇;在医疗方面,与医疗机构联系,在军休干部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定期组织专门门诊日活动;在日常生活方面,与社区联系能否采取半自费形式为军休干部提供家电、管道等日常家用设施的维修工作。形成军休社会化服务网络,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军休所自身的服务不足。
工作方式由传统式服务到信息化服务的落实。建立军休干部基本情况数据库,完善基本档案信息、家庭信息、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特殊需求等信息,为军休干部制定细化到个人的细致性服务。虽然军休干部的总体需求增多,但个体差异较大,有的需要一般服务即可,有的需要更为细致的服务,诸如推拿按摩、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等。因此,需要我们区分对象,因人而异,实行“差异化”服务,提升服务档次,提供亲情服务、人性化服务,尽可能满足每个军休干部的生活需求。
日常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实现军休干部融入社区、参加社区组织生活、民主参与社区决策、变“单位人”为“社会人”。社会化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在军休工作中我们要引进社会服务,创新保障方式,不断建立和完善国家保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让军休干部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建立完善联络员制。针对军休干部分散居住的特点,实行“联络员制度”,即:由每个工作人员分片包干,经常走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联络员制搭建工休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桥梁,掌握休干思想动态、随时了解休干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他们解惑答疑。
接收安置军休干部规模较大的居住点,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一是充分利用原军休所的资源和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及福利功能等联合建立老年“日间照料站”、如老年食堂、社区医疗保健站等,实行军休、社会、社区优势互补,双向互动,解决军休干部日常生活难题。 二是对分散安置的军休干部,协调社区等部门,就近参与本居住地社区活动。分散居住军休干部除参加所里组织的集体活动外,联系其居住的社区,可以拿出一部份资金为社区购买活动设备或作为活动经费。
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军休所直接负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责任共担的军休服务格局上实现新突破是新形势下军休服务的必要之路。军休所着眼长远、整合资源,构建新型管理模式,引入社会服务网络,拓宽服务内容方式,把新形势下军休服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