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云南太阳能的二次腾飞

2017-06-03宋明集徐晓萍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5期
关键词:太阳能云南发展

宋明集+徐晓萍

(云南省电子工业行业协会 650032)

摘要:云南太阳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现今的发展遇到了诸多的问题,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云南太阳能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云南;太阳能;发展

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形成了绵延数千里的横断山脉,这里3O多座山脉排列形成海拔超过3000m的低纬度山峦屏障,阻挡了随西信风东移的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形成了滇西多雨,滇东南少雨,雨季、干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云南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0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3615~6667 MJ/㎡,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的县高达94个,占全省的74.6%。太阳年辐照度大于5000 MJ/㎡的地域占全省的90%,全年平均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714亿吨标煤。因此云南发展太阳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云南太阳能现状和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云南太阳能光热产业大体上形成的格局是:省内全玻璃真空管生产线集中在云锡同乐、玉溪太标、大理星球、昆明一监等四大厂家,实际年产真空管在1500万支左右。至今仍继续坚持生产平板铜铝复合和铝板芯的有:玉溪佳利、云南铝厂、新迎铝制品厂等少数几家;实际年产各类管板式板芯50~80万㎡左右。7321、恒宇、一通等;以销定产年组装传统金属边框平板集热器大约在20~30万㎡之间。此外,以昆明为主体,全省还拥有非承压水箱(含冷水箱)生产线60余条;其产能足以满足省内太阳能实际配套需要。此外,太标、云锡同乐、一通、中建等骨干厂家,还拥有玻璃真空管家用太阳热水器脚架、配套水箱等零部件冲压、焊接、塗装生产线若干条,产能已远远超出省内同类产品实际配套的需要。对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而言,云南目前尚欠缺有较高质量信誉的太阳能专用白玻璃、管阀配件、控制系统、新型平板非金属边框型材;以及承压水箱、热泵等;太阳能专用配件及原辅材料器件的专业化生产企业。

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云南以昆明为主全省现有中小微型太阳能热利用类企业约130余家;光伏应用类企业约50多家;严格说来,云南省内的太阳能本土企业数量,历来就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这是因为:一、云南全省太阳资源和年可利用的时段分布,较有利于全省范围内太阳能产品的有效应用;二、云南太阳能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起步较早,经过我省太阳能业界持续40多年的开发努力,全省各族人民已经充分认识,并全面接受了太阳能应用的理念;三、由我省专家早在七十年代率先开发出来的“圆卧水箱加集热器”紧凑型家用太阳热水器,尽管受当年历史条件的限制科技含量不高,但通过30多年,数以亿计同类产品的实际使用,证明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生产制造的简易性;从而为此类产品在全国、全省长期大规模生产和推广应用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四、近年来各级政府关注光伏产品应用,投入大笔资金在农村偏远地区实施“光亮工程”;一盏路灯五大部件(光伏电池组件、灯杆、灯具、控制器、蓄电池),全部外购组装也就是几手之劳。一句话在云南从事太阳能产业:有使用条件、有市场商机、产品技术简易可行,门槛不高,市场开放无度;再加上相关零部配件都可以采购到位;所以,只要有个能拿到“合同”和掌握点基本知识要领的领头人,再找上三、五个帮手,以生产“节能减排,环保产品”为名,就可开办一个组装销售太阳热水器或路灯的小作坊。随着云南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生产家用热水器;或承接政府“光亮工程”太阳能路灯为主的太阳能小微企业,象雨后春笋搬生生不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有新生就有倒闭,物换星移,谁也不可能准确的随机动态跟踪“统计”出,全省倒底有多少家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太阳能小微企业。

此外,从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也还存在政府市场监管不力,所谓“资格认证”问题较多,行业管理混乱等一系列基础性、结构性的问题。由于企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企业自身分工定位不明晰,产业结构不合理,形不成可凝聚的产业核心,产业集中度偏低;未能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分工协作、抱团发展、联合重组、合作共赢”组合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团;再加上现有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缺乏有创新能力的技术骨干,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偏低,加工精细化程度不高,地方标准体系不健全,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四十年前曾经以太阳能新技术、新产品成果领跑全国的云南太阳能产业,由于坚持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相当一段时期,云南太阳能产业未能继续遵循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道路;不断完善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强化产品市场管理;坚持市场化与政府政策扶持、引导相结合,有计划的培育做强做大云南这一新兴朝阳产业的措施与政策,致使在全国起步很早的整个产业,至今仍呈现在一大群小微企无序竞争的混沌状态。在世界跨入新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宏伟目标的大背景条件下;处于可再生能源核心地位的太阳能产业,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最佳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我们不能再忘自非薄,坐失良机。

二、实现云南太阳能二次腾飞的“云南梦”

太阳能产品在我国(云南)市场上从来没有一个明文规定的准入机制,市场上的产成品长期同质化,技术上拉不开挡次,质量上良莠不齐,魚龍混杂。以热水器为例:云南太阳能从起步至今,系统设计、产品生产、市场开发、现场安装、售后维修服务,五大环节都是由生产企业“一揽包干”。可以说“大而全、小而全”是我国太阳能产业,无论是光伏应用,还是光热应用企业共有的“特征”。太阳能产品销售后,作为必须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工作环境最为恶劣,而正常使用寿命又长达十年以上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在使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我们常说太阳能产品:“三分建,七分管”。一些小微企业实力有限,诚信不足,为了逃避售后服务的长期维护责任,经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一些“大企业”由于点多面广,售后服务任务繁杂,顾此失彼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在现有产业结构条件下,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安装后全不管”。所以造成大量屋顶太阳能长年脱保失修。只要到安装有太阳能的任何一幢民用建筑屋顶上去看一看:跑冒滴漏,锈迹斑斑,玻璃损毁,支架歪斜,管道老化,接头漏水,浮球阀失灵,污垢堆集,水流满地,一片狼迹。就昆明市这样一个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最高的省会级旅游城市而言,外来游客只要登高远望,就可见屋顶太阳能造成的景观污染;难怪前几年,原国家建设部的几位老领导到昆明来视察太阳能应用情况后,感叹道:“太阳能!成也昆明,败也昆明”!光伏应用对我国来说是个新课题,以太阳能路灯为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路灯的铅酸蓄电池,寿命一般就是3~5年;与太阳电池20~30年的使用寿命相比,在每一盏路灯的全寿命使用期中,就必然要发生多次更换蓄电池之类的维修活动。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光伏还是光热企业,现在这种由一家企业全程“一揽包干”的产业格局,是不利于任何一个发展正常的企业,有能力真正能够做大、做强、做精、做细、做出品牌诚信,难以跨越的“瓶颈”。不把“建筑一体化”安装工程专业化和“售后服务”作为现代网络化服务产业的一部分,从太阳能生产企业中剥离出来,作为涵盖售前、售中和售后全方位服务业相对独立的,服务于社会的“长设机构”;不对太阳能产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看来上述弊端难以解决。

要想实现云南太阳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只能在政府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指导和行业组织的直接协调组织下,利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契机,进行以组建“产业集团”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龙头,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提高现代化生产集中度,健全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体系,设立专业化安装工程队伍和服务于社会的售后服务网络体系。坚持市场化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深入结合市场需求,在明确企业专业特长定位的基础上,将其组合为:专业从事研发、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营销、安装和专职售后服务的4~5个部分;通过利益共享的合同约束,用共建“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的方式,核定“联盟”参加单位或个人,在“联盟”中受法律保障的地位和与之相应约束的权利、义务和利益;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分工协作、抱团发展”;通过技术、资本和人才的联合重组,形成利益均沾,合作共赢的“产业集团”实体。才能有效的集中社会上有限的财力、物力、人(才)力,以产权明晰的专利技术;或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为开发目标,在扫除市场无序竞争,剷除商业腐败,净化开发环境,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的前提下,“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全力以赴把蛋糕做大,才能实现云南太阳能产业跨越式发展二次腾飞的“云南梦”。

太阳能产业跨越式发展“云南梦”的最终可评价目标应该是:把全省现有的200多家中小微型太阳能企业,“一个都不能少”的联合重组成总数控制在10家以内,各有产品特色和侧重点的大型太阳能“产业集团”;每个“产业集团”的年产值至少要达到十数亿元以上;产量和从业人員起码要为现有这200余家中小微型企业总合的数倍;创新产品要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云南太阳能通过实现“云南梦”,二次腾飞重新回归到四十年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其产品不仅要走向全国;而且要进入南亚、东南亚、西亚的全球阳光地带。并使云南太阳能产业成长为云南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三、促成云南太阳能二次腾飞的关键举措

提出太阳能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云南梦”,不的哗然取宠,也不是赶时髦。而是云南太阳能产业在21世纪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采取的关键举措。要实现太阳能“云南梦”首先必须根治当前云南太阳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彼此无信任,无共识,无序竞争的“三无”混乱状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采取产业政策引导和扶持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将云南太阳能产业结构调整为:以“建筑一体化”之类,足以影响全国行业发展的新技术为立项研发的目标,作为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的切入点,在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形成以新产品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为核心;全方位的市场营销;高标准的“专业化安装”和完全彻底的社会化“售后服务”为基础;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组合成上下“一条龙”,重点在新技术与市场开发两头的“哑铃状”“产业集团”实体。引导每一个企业在“产业集团”内找到自己最能发挥潜力特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位置,成为“产业集团”独挡一面的生力军。其间,对确有技术开发创新或市场营销能力的参组企业人才,要不拘一格将其吸收到“产业集团”内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或对外营销岗位;提供原企业所不具备的研发,任用条件,为“产业集团”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四、实现太阳能“云南梦”的政策措施建议

经过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云南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拐点”位置,面对当前这种不上不下的产业格局,下一步倒底应该怎样跨越?是每一个太阳能从业人员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总体而言,除了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之外,我们还需要对太阳能行业的现行体制,运行机制及管理方式,进行全面创新,才有可能维持这个产业昂扬向上的产業发展趋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认真地“算好几笔帐”:①做好太阳能售后服务环节新型网络服务产业的“加法”,以弥补大面积太阳能产品售后服务脱节,导致市场后顾之忧和信任危机的漫延,给整个产业信誉造成的损失。②做好太阳能小微企业数量上的“减法”,以解决低水平雷同产品无序滥价竞争,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及伤害。③要做好高质量、新技术产品跨越式创新发展的“乘法”,以提升追赶世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满足全社会对新能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④还要全方位地做好各行各业新能源推广应用比例的“除法”,打破“一桶水、一盏灯”主导全国整个光热、光伏行业生产的困局,以迎接全球新能源应用高潮的早日到来。

(一)、政府能源、科技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引导成立地区性的“太阳能行业协会”;并将其作为政府联系太阳能新技术开发研究、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与工程安装、售后服务外包网络体系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作为太阳能企业家之家,要承担起维护太阳能行业的共同利益,反映太阳能企业的呼声、意见和建议。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在中央政令和党的“十八大”深化体制改革方针的统一指导下,把那些原来由政府负责,但政府又管不了、管不好;纯粹属于新能源行业内部专业性、技术性、事务性和服务性的管理工作,由政府各部门分散的行政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明确授权由“行业协会”一类专业化的行业组织承担起来。促使政府能够精减机构,简政放权,集中精力强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宏观监督管理行政改革目标的实现。同时,将涉及太阳能行业生产管理、信息收集、统计分析、规划制定、人才培训、资质认证、标准设置、质量监控、价格协调、产品鉴定、项目验收、市场整顿;协同创新项目的组织、推荐与审查;等等涉及行业技术创新、生产、营销、企业管理与市场监测;等相关职责,明确转交由“行业协会”来归口汇总管理。本着向社会群团组织购买社会服务的原则,在下达交办委托协调管理或服务的内容、时限和责任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办公经费,支持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的独立运作与健康发展。

(二)“太阳能行业协会”进入工作状态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从强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监控”入手;根据地方太阳资源状况与太阳能应用技术的实际水平,组织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强化地方太阳能技术质量标准建设,以弥补国家在相关“标准”(规范)方面的缺失。设置太阳能产品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以促进太阳能产业的科技进步。

组织开发能够满足与现代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充分结合,并实现外观协调,色调统一的新一代“建筑一体化”平板太阳能“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一举扭转当前真空管“一枝独秀”的被动局面。新技术产品的“技术”“质量”标准,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应将其作为强制性进入地方市场的平板系统“技术准入”门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打破全国家用太阳能真空管同质化“一统天下”的格局;不扎扎实实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推动我国(省)太阳能热利用新技术进入全面创新的新时代;不突破低技术利益链的顽固防线;就难以迎来全行业百花齐放,技术、体制、机制和管理全面创新发展的春天。

(三)、通过“太阳能行业协会”有针对性的进行“抚优扶强”;集中各方力量助推真正具有科技创新产品开发、高质量精细生产制造能力的,成长型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优先推广太阳能高效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力促进太阳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带动全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生产制造能力的升级改造。

(四)、要推进太阳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新能源产业,并形成云南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应强化“软环境”的改善,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应用的“生态环境”条件。并通过各种具有约束力的“硬措施”,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全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宏观目标的早日实现。

如所周知,高新企业必须抓住发展机遇,以最短时间,最快的速度来开发利用,才有可能取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按照云南目前的状况,要想在2020年实现既定的太阳能发展目标,必须盘活现有资源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推行产业梯度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业孵化园区,把其作为扶持太阳能骨干企业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平台,实现产业园区与企业的对接,给予太阳能产业相关的入园优惠政策,促进新能源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的优先进驻和创新技术产品的优先产业化开发生产。

参考文献:

[1]罗霞,涂济民.云南太阳能产业现状和前景探析 《社会主义论坛》 - 2010

[2]孙志国 , 谢建.云南太阳能企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阳光能源》 - 2004

猜你喜欢

太阳能云南发展
应用广泛的太阳能无人机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太阳能可以这样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太阳能虚拟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