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2017-06-03刘彩艳
刘彩艳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全国上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潮不断涌现,高等院校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纳入学校的常规赛事。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服务者的高校辅导员,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贯彻落实学生的实践教育、就业指导教育非常重要,同样,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中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
高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教学内容,支持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在此过程中做好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真正需求,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经过课程教学和日常实践调研发现,多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足够的兴趣,没有创业的激情和梦想。有的学生虽然对创业感兴趣,但是真正付出行动、开展创业实操活动的很少。
有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创新能力不足,思想比较狭隘,考虑问题不全面,不深刻,方法缺乏新意和突破,总是用之前的套路或参考别人的想法,没有足够的创新点。创业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很多学生凭着自己的一时热情而创业,没有毅力和勇气,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不能坚持到底,有的创业团队出现团队不和谐甚至创业失败的情况。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学生,其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贯彻落实学生的实践教育、就业指导教育非常重要,同样,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中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多,任务重,责任重大,包括: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安全稳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做好贫困生的关心、资助,做好大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等。这样一来,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对辅导员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同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和服务,将清晰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方法教给学生。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在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培训中的学习情况,阐述辅导员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
今年暑期,我和一百多名高校教师一起参加了安徽省双创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学习内容丰富,受益颇多。
一是学员分组有特色,沟通交流有效果。本次培训108名学员共分为10组学习,而且同一院校的人员全部打乱,分在不同的组别,我所在组为第五组共9名教师,全体组员互相帮助,沟通交流效果非常好,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分享,一起努力,建立了組内交流微信群,建立了学生情谊,也方便之后的联系。
二是全体成员共进步,激励比拼争冠军。主办方本次组织的培训非常用心,建立QQ和微信群组,将各项信息全部在群内通知交流分享,并成立了学习班的班委会为学员服务。集中培训时间是有限的,但是交流学习是持久的,创新创业是持久的。在培训过程中,主讲人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员的学习热情,比如,统一学员服装,以加减分的形式开展10组比拼,以各种方式调节气氛等,我所在的第五组以最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冠军。
三是培训内容很丰富,学员学习出成绩。整个授课过程内容精彩纷呈,我学到了以下几点:创业理念——创业,不仅是实现就业,还能实现对人生的追求和自身价值,创新与创业是分不开的,创业要有激情有梦想,应鼓励大学生青年创业;创业知识——要全身投入学习中,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鼓励带动学生学习,学习创业需要的条件,寻找创业规律,进行创业模拟,避免在创业过程中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创业梦想插上有力的翅膀;创业授课及指导学生创业的技巧和本领——在此次课程中,每组选派一名学员进行模拟授课,学以致用,现场教师进行打分并给予点评,帮助大家进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比拼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加强与校内外教师的沟通交流,形成合力,为学校的教育尽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辅导员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方法
睿智创新始于心,激情创业践于行。作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要找准定位,科学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先导,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指导服务和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在工作中做到以下五点。
二、运用角色理论分析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意义
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团体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行为及行为期望。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不仅仅承担着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他们被期待能够将对学生发展各方面的指导融入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希望学生得到深入、有针对性的成长指导。同时,对于辅导员本身而言,他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以完成所承担的教育任务。
三、角色理论下高校辅导员教师角色定位的必然
1.从教师的属性看辅导员教师角色的必然
角色可以被定义为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即表现为社会客观期望和自我主观能力的结合体。分析教师的社会客观期望和自我主观能力,我们可以找到辅导员的教师角色定位的契合点。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才是否可以不要)密切相关,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人、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人,是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纽带。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不断提升思想素质,促使学生精神成长,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健康成长、奋发成才。
辅导即辅助而引导,使之向上,辅导员是影响人一生的职业。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在知识上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道德来弥补,但是如果在道德素质上出了问题便无药可救。因此,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线教师都是育人的职业,需要有机的融合。辅导员试图在学生的学业和道德素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教书和育人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从教师的属性上来看,辅导员应该属于教师。
2.辅导员作为教师角色存在的特殊之处
目前,对辅导员教师身份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导员并没有进行知识的传授,简单地说就是,辅导员没有教学工作;二是辅导员的工作多是学生事务管理,没有必要占用教师编制。由此,我们需要澄清两个问题,即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及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区别。
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专业教师主要承担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主要在第一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解决书本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课堂时间内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内涵。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只凭借第一课堂的讲授并不能使学生全面接受和理解。教学主渠道的深化还需要第二课堂的辅助,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需要把校园和社会连接起来,把课上和课下等同起来,不仅要教会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辅导员凭借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优势,成为第二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各类、各种形式的学习、讨论、实践活动,通过团体辅导或者个别指导,传授社会知识、实践知识等,将第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战场。
四、运用角色理论指导高校辅导员适应教师角色
角色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对个人即角色扮演者来说,角色是连接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纽带,能够说明处于相同地位不同个体的行为的统一性。运用角色理论分析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该从辅导员的外在规定性和主体性两方面,为其尽快融入角色提供一些共性的建议以供学习和借鉴。
1.制订辅导员的角色规范
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是法规、制度、纪律、道德、习俗等各种社会规范的具体内容的有机组合体。除明确法规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一般性规定以外,在完善工作职能、明确工作要求,建立科学的责任规范建设评价机制,制订专门的角色规范,使每一个辅导员能够清楚自己的位置来完成工作任务,承担责任,尽快适应角色。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规范,才能深刻地思考自己的职业角色权利、责任,形成一个清晰、稳定、清晰的职业角色意识。高等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健康成长的氛围和机制,通过严格准入制度,加强职业培训等制度规范。
2.通过角色扮演深化辅导员的角色认同感
在美国大学,每个年级,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都配有一名或数名专职辅导员,英文叫COUNSELOR。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和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除文化课以外的其他问题,如思想、生活、情感等。实践表明,在明确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辅导员通过角色扮演,逐渐领悟社会、高校、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角色期待。而辅导员角色认同的过程,是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的性质、作用、任务和价值,并在情感与态度上接受这一角色的过程。
3.做好角色规划,促进辅导员的角色发展
从职业角色角度看,角色规划是指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是一个质量互变过程。辅导员有了區别于专业课教师的独立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有了特定的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也应该有自己特定的职业角色发展模式。
职业化的辅导员角色发展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有一个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规划。从规划上说,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两个维度,一是纵向的发展空间;二是横向的发展方向。这两个维度的集合方向应该是专家型的辅导员。从规划方面认为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可行的,辅导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建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使个人与组织有效结合,使辅导员和学校双方的需要得到满足,彼此受益。
参考文献:
[1]宋超英,曹孟勤.社会学原理[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84。
[2]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80.
[3]欧成学.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界定[J].教育与职业,2013,4(11):75.
[4]张铤.论美国高校辅导员制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