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剧化人:校园戏剧的教育探析

2017-06-03范若琳王伟伟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戏剧校园教育

范若琳+王伟伟

摘要:校园戏剧是以学校教育为依托、以师生为主题的戏剧实践活动。它通过以化身装扮进行自我认知教育,以戏剧欣赏提升审美教育,以戏剧表演干预心理教育三种途径丰富了当代的学校教育,成为一种“立体的实践教育”,拓宽了校园教育的文化视野。

关键词:校园;戏剧;教育

校园戏剧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以师生为主体的戏剧创作和戏剧审美的实践活动,具有“无功利、自娱自乐”的特点。中国话剧就始于青年学生的演剧活动,在戏剧的发展历史中,校园戏剧成了中坚力量,青年学生群体成为中国戏剧产生和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校园戏剧成为了“青年一代关注社会、表达自身思考、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形式”,它始终保持中国戏剧自诞生以来的探索激情,高扬戏剧的艺术精神,成为当代戏剧艺术的引领者、前行者和实验者,更是以积极的姿态实践着教育的意义,成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又一重要阵地。

一、以化身装扮实践自我认知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群体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完整的道德伦理、思想文化体制,在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因对群体价值的过度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个性思想和独立人格。蔡元培对此有过这样的反思:“盖群性与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之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新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矫正群体化的教育观念,尊重人的个体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但时至今日,这种新教育观的实现依然困难重重。

戏剧艺术成为突破这一困难的重要途径。戏剧艺术的核心就是化身表演,无论演员还是观众,如果要进入戏剧情境,必须要通过体验,化身成角色,同角色一起歌哭笑骂。这种体验是个性化的,需要调动演员和观众的自我认知,將自己对生活的经历、感受和理解融入角色中,对角色的欣赏、体验和理解实际上是对自我既有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反观和审视。这种对自我的反观与审视,不是通过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命运的展现打动演员和观众,通过观演中的情感投入,形成现场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一种感染,一种触动,更是一种升华。它引导演员和观众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拥抱广阔的人生,面对复杂的社会,感知人性的锐利。因此,戏剧艺术的观赏和表演既能拓宽自我的认知范围,又能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深度。

当然这种自我认知又处处和群体相连,因为“戏剧的体验虽然是个体性的,而戏剧的呈现却是群体性的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戏剧活动需要集合众人之力,融合多门艺术才能完成。从编剧、导演、演员到舞美、服装、化妆、道具、音效和灯光等,参与者之间都需要彼此密切配合,每一个体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牵制和依赖,这样才能保证戏剧活动的有效运作。就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个体而言,他们需要保持自己的创作个性,但同时他们也要将自己的个性创作与整个系统相匹配,完全没有个性的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不顾整体系统的协调凸显出的个性也是毫无价值的。任何一个个体和部门都是整体系统中的一环,就演员而言,每个演员都是剧情发展中的一个关节点,每位演员都有责任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体验投入角色中,使角色更加丰满立体,但是每个角色与其他角色是环环相扣的,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任何脱离剧情,任意凸显自己的角色只能成为独角戏。 因此参与戏剧活动,可以领悟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生活,促进个体生命潜能自由而充分地表现,实现个体独特意义在社会系统中的确认和显现。

二、以戏剧欣赏提升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就是将生活中美的形式,通过艺术化的手段,给人们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使心灵、思想、情感以及言行举止等各方面得到美化、净化和提高。与单一的艺术形式不同,戏剧艺术通过高度综合不同的艺术形式,虚拟出一个独特的舞台世界,又在虚拟化的舞台设计中,通过当众表演收获了真实强烈的现场感染力。

以中国戏曲为例,从原始歌舞开始,中国戏曲就累积着戏曲美的因素,历经先秦乐舞、汉代百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歌舞戏和优戏、隋唐歌舞小戏和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宋元南戏等几个阶段。直至宋元时期,这些戏剧美的因子才得以最终凝聚成体,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表演体系。戏曲的独特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对“唱、念、做、打”四种表演技法的融合上,“唱”注重音色和唱腔旋律,又讲究字正腔圆,运用声乐技巧,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剧中人的心曲。不同剧种因为唱腔唱法不同,形成了各种意趣不同的演唱风格。“念”与唱互补,同样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具有音乐的节奏感,铿锵悦耳。“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综合性的表演特征将中国传统的各种表演手段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提炼,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戏曲的虚拟性和程式化表演方式更是将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它讲究有规则的自由动作,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虚拟现实环境或对象,灵活处理舞台的时间和空间,曲尽人情、传神入微的引导观众进入浓缩的舞台人生,通过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净化。正如明末戏曲家孟称舜所说:“曲之为妙,极古今好丑、贵贱、离合、死生,因事以造形,随物而赋像,时而庄严,时而谐浑,孤末靓,合傀儡于一场,而征事类于千载。”

因此,我们在剧场欣赏戏曲艺术的时候,不仅是欣赏故事剧情,更重要的是欣赏它精湛的表演艺术,既有多门类的艺术形式,比如曲词、音乐、美术舞蹈等的综合呈现,又有以形写神、追求神似的美的创造。比如昆曲《玉簪记》中的“秋江”这折戏中,讲尼姑陈妙常搭乘一艘民船,追赶爱慕的书生潘必正为他送别,到江边之后,我们在舞台上看不到船只和江水,但两人却用大幅度的扇子、云帚和长水袖的舞蹈表演,带观众走进“风打船头雨欲来,满天雪浪船难开”的生动戏剧情境,表演手段是虚拟化的,但戏剧情境却生动而真实。精湛的表演艺术让现场观众为两人相爱却无法相见唏嘘落泪。

戏曲舞台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的典型艺术手法。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在获得极大提高的同时,也用多形态的美的形式启悟观众进行多渠道的审美感知,既感受到美的艺术形象,又能把握美的理性内容,突破对美的单纯性感知认识,将感受导入理解,获得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在形神统一、情理统一中,丰富内在的情感生活,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理解力,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而这种审美教育在我国学校的传统教育中却始终缺乏,最终导致当前国民审美素养的偏低。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戏剧的创作演出与欣赏成为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用戏剧表演干预心理教育

健康的心理主要是指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识与信念、良好的人际沟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健康的心理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日益凸显,除了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网络环境有关之外,也與学校教育对心理问题教育的匮乏有密切关系。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心理咨询与理论说教,无法真正走进青年学生群体的内心世界,获得他们的认同。

戏剧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依托学校,以戏剧为手段,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戏剧的创作演出活动,实现心理疏导与心理教育的目的。其实,早在戏剧艺术的源头——古代巫覡祭祀仪式中,这种用表演干预心理的活动就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戏剧有“净化”的作用,就是对戏剧艺术心理功能的概括。

首先,戏剧表演能够宣泄情绪,疏导心理。戏剧是最贴近人的艺术,它通过设置假定性的情境,诱导人们走进剧情,通过感觉苏醒打开身体,在重现情境中参与游戏。卸下虚伪的造作和沉重的面具,人们在这里重新感知和体验,日常生活中郁积的消极情绪在这里得以宣泄,情绪障碍得以清除,焦虑得以缓解,重建积极的情绪,改善心理状况。

其次,戏剧表演能够强化角色意识,帮助学生跳出自我中心,善于体察他人。以自我为中心是影响当下青年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戏剧表演中,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扮演,就可以帮助他们体察不同角色的经历处境、性格心理,学会换位思考,体察他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从自我中心的泥淖中挣脱。

再次,戏剧教育有助于沟通人际关系。戏剧活动具有综合性、群体性的特点,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与机器的接触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封闭的心理壁空强化了人的孤独,也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而在戏剧表演中,参与者需要当众表演,通过全神贯注的情境投入,建立对角色表演的信心,放大内心的力量,在对抗众人的目光压力中适应当众孤独,建立自信。并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打开心理壁空,唤醒对人际交流的热情,消除胆怯与羞涩,获得人际交流的正向体验。同时,戏剧活动是最能培养人的团队协作精神的,任何一次成功的演出,都需要不同部门不同人群的共同努力,有助于参与者在这种多元化的互动关系中锻炼自己的处世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给予同样的尊重和客观的认识,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能量。

总之,校园戏剧在进行艺术创作与鉴赏的同时,又突破了单纯的艺术审美范畴。它以学校教育为依托,使戏剧艺术具备了多维的功能和多元的价值,成为一种“立体的实践教育”,拓宽了校园教育的文化视野,成为突破传统教育封闭与偏狭、丰富当代教育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桂迎.校园戏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高字民,王理鹏.创意产业、文化育人、社会服务:校园戏剧当代发展的三重进路[J].当代戏剧,2016(3).

[3]蔡元培.教育之对待的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黄岳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视阈中的校园戏剧[J].美育学刊,2016(3).

猜你喜欢

戏剧校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