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探究
2017-06-03陈明
摘 要人类迈进21世纪的15年,也是数字科技迅猛发展的15年,这15年中,基于数字化手段衍生的新生事物摩肩接踵的出现,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在新世纪加快了自己前行的脚步,不管是教育模式,还是教育手段,甚至教育主体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职学校的管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结合新形势下的科技发展形势与中职学校的管理特点,探讨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中职学校 管理
1 背景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生事物的字眼,信息化的浪潮正融入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决定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在国家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谓红红火火,很多学校建立了完备的数字化校园体系,这其中不仅包含环境数字化,也包含教学、管理、教研以生活服务的数字化,特别是在高校,数字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而在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与高校不同。
1.1 教育背景
在历经了十几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很多学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建设方案并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加以实践,为新形势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也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聯网。”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国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引。
1.2 信息化背景
当今的科技发展不断颠覆着我们的想象空间,很多新生事物一旦被社会所接受,便会以席卷之势迅猛发展。在科技企业林立的今天,每天都有大量创新性新产品诞生,这些产品一步步改变着我们传统的生活模式,也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想。
1.3 数字化校园的发展现状
以数字化产品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在我国的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从初期的基本环境+门户建设,到后来的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分发系统+配套应用建设,再到多平台整合+云端建设,数字化校园也从一个单一的对外门户演变至如今涵盖学校教学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套完整的体系。
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高校的建设成果,立足自身的教育特点,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下,在近来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结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3.1 是前期积累的环境建设面临升级压力
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计算机、服务器和骨干网都处在早期水平,严重制约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1.3.2 是基础应用平台面临转型压力
如今的数字化校园正朝着多平台的方向发展,而传统的基础应用平台在设计之初很难对此做出规划,一些平台甚至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信息传递困难,基础应用平台重复建设,耗费人力物力。
1.3.3 是自身特点结合不足
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学校间的发展规划差别很大,这就需要每个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需量身定制,而市场上的数字化校园产品同质化严重,对学校的个性化定制不足,致使应用的不能完全落地,影响了广大受众群体的积极性。
2 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
在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建设思路应当有所转变,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升级与建设并重、个性化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前期积累的建设成果,结合当今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将数字化校园向跨平台、多应用、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以数字化校园发展带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提升中职学校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3 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
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我们应该在新的思路下重新设计建设方向,在前期的建设成果带动下,大胆创新,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新平台,对以往的门户和应用平台进行改造以适应新平台的需要,同时,根据中职学校的自身特点,塑造一批新的应用,培养一批新人才,以满足校园教学和生活对数字化校园的要求。
3.1 环境建设与升级
根据自身条件,对现有的计算机、服务器、骨干网和安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符合当前的通用水平,增强基本办公能力。同时,建设一套能够覆盖校园主要职能区域的无线网络,为无线教学和办公提供条件。
根据教学和生活需求,引入新平台,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特色数字化教学设备覆盖到相关受众群体,利用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使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办公实现实时和流动,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
3.2 综合性门户
改变传统门户的定位,在满足对外展示窗口功能的同时,具备统一身份认证和应用整合的功能,使门户不再孤立,和各应用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互动,各应用的重要信息和数据能够通过门户进行分发和展示,用户登陆后也能够根据其角色进行信息和功能的推送。
门户功能定位的这种转变,使门户不再仅仅局限于“门户”二字,而转变成统一的应用整合窗口,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一站式服务。
3.3 掌上校园建设
将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应用进行升级,同时添加新的应用,充分利用多平台和无线网络的优势,将日常应用发展到平板端、手机端,使教学和管理得到时间和空间的延展。
同时,利用微信等公众服务平台,将主要日常应用如校园新闻公告发布、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园办公、实习管理、家校互动、校企互动整合到平台下,扩大受众群体,增强用户黏性。
掌上校园的建设,为校园教学、管理和生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能够从根本改变校园管理中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参与度低的问题。
3.4 跨平台身份认证与数据分发
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拓展到平板、手机和微信等平台,实现多个应用,一个认证平台,用户一套用户名和密钥在多个平台通用。同时,实现多平台数据的互通,在一个平台上产生的数据能够实时传送到另外一个平台上。
3.5 新兴应用
中職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不断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将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付诸于实践,推陈出新。
3.5.1 网络课程平台(微课平台、慕课平台)
网络课程平台是将课程的所有优质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开放的、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在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的同时能够通过平台进行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完成作业和训练的在线提交,学习心得的在线总结等。
网络课程平台的优势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吃透的知识点,通过网络课程这一渠道进行二次学习,也能增加师生间的线上沟通渠道,巩固教学成果。
微课平台和慕课平台是在网络课程平台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和受众等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满足不同教学和学习条件的需求。
3.5.2 在线考试平台
独立的在线考试平台也是近年来产生的新兴应用平台,它能够将试题库的创建和累积,试卷的编排,考务的编排,教师监考,学生阅卷,试卷批阅以及成绩的汇总集中于一个平台下,所有的传统考试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下进行升级。
特别是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很多技能类的考试主要是对操作过程的考核,由于手段的缺乏,对学生的考试过程难于记录,利用手机平台和在线考试系统,就可以对学生的整个考试过程进行记录,并能现场进行评定和成绩的分发。
在线考试平台对传统的考试能够做到完全的改革,使学生的考试不再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提高考试的效率,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消耗。
3.5.3 校园安全平台
校园安全是中职学校的工作的重点,一直是靠人去管理,手段落后,易出问题。借助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安全平台能够实现实时“刷脸”,实现学生、教师的自动进出管控,对人员实时定位,同时解决了学生和教师的签到功能,对外来人员能够自动警报,将信息发送给相应责任人。
校园安全平台是新兴技术下诞生的平台,将以往用于公安、海关等系统的技术搬到了校园,并进行了优化和创新,让校园安全管理的效率大大提升,问题大大减少。
3.5.4 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近年来成为中职学校办学的一个指导方向,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校企互通渠道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也不能充分展示校企合作的成果。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在一个平台下能够让学校和所有的合作企业实现多方互通互动,学校提供平台,让企业展示文化,发布动态,发布用工信息,学生可以借助平台了解企业文化和用工要求,有目的性地提高自身能力。
3.5.5 实习管理平台
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长久以来,实习管理都让从业者感到头疼,由于种种限制导致校企沟通效果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在第一时间解决,顶岗实习平台不仅能在学生发生问题时第一时间通知相关责任人,也能够通过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实习的动态评价,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跟踪指导。
3.6 个性化应用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其他学校,各地的情况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校的办学思路也有区别,有必要根据自身需求不断理清思路,打造新的个性化应用,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职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中职学校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改善了学校的软硬件环境,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保驾护航。
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盲目套用,只有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的方案,并逐步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根据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创新,才能让数字化校园建设真正服务于学校,服务于社会。
作者简介
陈明(1979-),男,辽宁省大连市人。现为大连职工大学后勤与安全处处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
作者单位
大连职工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