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理论对村级教师的激励作用探析
2017-06-02任浩琼
[摘要]在倡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农村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近年来,农村的教育经费持续增长,国家的助学政策逐步落实,学校的基础设施正渐趋完善,但农村地区的教育仍然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村级教师的优劣是造成农村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是村级学校应考虑的重中之重。当然,这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以吸引且留住村级优秀教师,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村级教师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村级教师;激励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97
1双因素理论的内涵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又叫“双因素激励理论”。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主要受“保健”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保健因素主要与外部因素如公司政策、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相关,它的改善可以使职工消除不满意,但并不能使其满意,更不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激励因素是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它涉及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等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因素,激励因素使用得当,能够使职工产生更好的成绩。
从双因素理论的内涵来看,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外部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外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因此,双因素理论认为,“满足”二字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的最佳诠释。
2双因素理论对村级教师的激励作用
21运用保健因素,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双因素理论充分肯定了保健因素在维持人们积极性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对村级教师的外部激励,如保证他们基本的住房生活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活动等,吸引并留住村级教师,使教师们在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教书育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不断提高村级教育质量。而实际上,很多村级学校尤其是村级小学,在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就不能满足教师们的需要。如有的教师居住地距学校比较远,每天急急忙忙地上班,匆匆忙忙地下班,一方面,教师不能够很好地辅导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心理上会产生对学校在教师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的不满,教师难免会产生流动到更好学校的思想。因此,学校应注重运用保健因素,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争取留住优秀教师,为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前提。
22运用激励因素,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在人们越来越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农村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近年来,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国家助学政策的逐步落实,学校硬件建设的逐步完善,师生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改善,村级教职工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进而需要较高的精神需求,如工作上的成就感,自身素质的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应注重提高教职工工作的满意度、成就感,满足其受到尊重、得到个人发展的需要。例如,一些年轻教师毕业后到农村任教,由于他们在校接受了更多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方式,能够运用更多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学校领导应该充分信任新任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并且能够很好地衔接旧有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信息技术普遍发展的今天,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运用的培训,或者让年轻教师为原有教师进行多媒体知识的普及和培訓,以便教职工在现代化教育中不落后于时代步伐。志愿到农村任教并对教育怀有满腔热情的年轻教师,学校领导应学会运用“激励因素”,留住年轻教师,使他们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在自己选择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为教育事业服务;对于原有教师,学校应该给予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进一步接受现代化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实现自己的价值。总之,学校应该给予教职工充分的空间,不断学习、探究,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地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
23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
在双因素理论的启发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才能使教职工感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价值,并且他们会进一步意识到自己不单是领取报酬的人,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因此,作为学校,为教职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工资是基础,了解教职工个人需求,为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条件是根本,让教职工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发展前途,让更具能力者能够凭借个人的知识和智慧,获得公平的职称评定的机会,以追求和实现新的自我价值,与学校荣辱与共,为村级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双赢。
3村级学校运用双因素激励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31结合我国村级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
双因素理论是在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且它最初的对象是工商企业中的工程师和会计师,其目的是验证“人类在工作中两类性质不同的需要即作为动物的基本需要(物质需要)和作为人类的精神需要”。但我国国情与西方相异,且文章是在借鉴“双因素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在事业单位中对村级教师的激励上,因而,在村级教师的管理实践中,应注意如何对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进行归类。如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中,工资和奖金是促进职工实现切身利益和自我价值的激励因素。因此,学校应建立灵活的工资体系,在工资、奖金分配中既注重公平又体现差别,结合我国村级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吸引优秀教师到校任教,提高村级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从实质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2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
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合理且适当,高低适宜。目标太高会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目标太低则不易激发教职工的潜能。同时,学校要充分了解教职工的自身实际,结合每个教师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绩效条目,激励的重点是根据每个教师日常的工作绩效进行奖金的发放,在一些村级学校,工资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当然,如果员工仅仅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可能诱发某些教师的短期行为而损害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学校在实施激励时,兼顾短期和长期激励,将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33结合学校及教师的实际,更注重实施精神激励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认为,物质激励是基础的外部因素,其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单纯强调物质奖励。而精神激励作为内因,能够在最高层次上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其激励强度和深度大,维持时间较长。因此,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除注意物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学校对教师合理的工作安排,注意给予教师表扬和认可,同时学校领导应适时地与教师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所需,询问他们对学校教育的看法,明白他们自身的教育追求,在此基础上,注意给教师以成长、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因为,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越来越倾向于精神方面的满足,因此,内在的精神激励的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4结论
教职工的激励是一个系统过程,没有任何一种激励措施能够适应所有情况,激励措施必须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本着理论联系实际、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合理区分并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人性化的管理满足教职工们的不同需求,并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从而达到学校与教职工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进而实现教育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吴静,赫晓林农村教师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J].师资建设,2015(1)
[2]孔凡凡双因素理论在教师激励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4(6)
[3]黄英基于双因素理论的绩效工资改革对教师的影响[J].技术与市场,2012(10)
[4]郑迦予浅析企业对员工的精神激励[J].东方企业文化,2013(2)
[作者简介]任浩琼(1991—),女,河南开封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