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与智慧型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2017-06-02郭晓轩南峰金洪雁孙云贵

中国市场 2017年14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智慧型空间结构

郭晓轩+南峰+金洪雁+孙云贵

[摘要]生态城市是信息化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文章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为时代背景,在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中,通过现有城镇空间结构在功能、层次和协调性等方面的不足,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城镇发展和城市运行的巨大影响为契机,指出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生态和智慧型城市成为中国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生态城市;智慧型;城镇化;空间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47

21世纪的主题是生态,人居城市的生态化是信息发展和环境文明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家的转变,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据预测我国在未来十年间将有26亿农民进城居住或完成城市化转化。[1]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失衡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并将生态文明作为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基调。同时,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市运行模式与居民生活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智慧型城市开始成为中国城镇发展的更新理念。

1生态城镇化与智慧型城市的内涵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的快速膨胀和传统乡镇的城市化变革,给居民生活、就业以及相应的产业布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态城镇化,即是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题,统筹思考在城镇发展中建设与人口资源、人文环境、产业经济和社会和谐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民、和谐、宜居和低碳为建设基调,努力打造一种具有持续性发展能力的绿色生态城镇模式。生态规划是生态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将展望未来的生态理念与当前城市的既有规划相“契合”,强调城镇规划的功能性、层次性和协调性,从而实现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生态与文化和谐。

在20世纪90年代,智慧型城市作为一种解决城市人口增长和相关城市化问题的战略手段在发达国家首先被提出。在我国,随着互联信息化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崛起,信息技术作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的基础手段快速发展。目前,关于“智慧型”城市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诸多学者常常将其解读为“数字城市”“知识城市”和“创意城市”。[2]本文认为,“智慧型”城镇是以城市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智能”空间体系。

2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空间结构问题

21城镇化发展速度快,空间结构设计功能性欠缺

城镇界定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依托区域产业资源完成由农业、半农业向工业或服务业的转化,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化提升,称为“资源型”;二是依托临近城市的地缘性优势,通过地产开发和劳务输出打造为城市边缘的扩展地带,称为“依附型”。两种城镇建设的发展基础不同,在空间结构的设计功能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區别。

“资源型”城镇具有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在城镇化建设中根据自身产业能力向独立性的城市化发展,如位于河北省的迁西、迁安两个城市就是依托矿业和钢铁资源完成由县级城镇向城市化的转变。这类“资源型”城镇化在建设的空间结构功能上,容易发生由于自身产业限制而在空间设计上的天然弱势,以及过于依赖产业资源而造成可持续发展空间过小。

“依附型”城镇的建设发展主要取决于依托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的影响,在城镇建设中基本从属于某些大中城市的功能刚需,如承接了北京房地产需求的燕郊和保定、沙城等城镇,以及受到冬奥会影响的张家口崇礼县等。这类“依附型”城镇建设的最大特征是在空间结构功能上的单一性,同时由于其依附的弱势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风险。

22城镇化发展规模大,空间结构规划层次性不明确

我国城镇化建设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发展规模大体现在城镇化总体量和个体规模两个层次。我国行政体制以城市为核心,即绝大部分城乡农村的行政能力属于对应城市的高阶管辖。地方政府为缓解产业和居住压力、以及提升政绩的多重考虑,在国家政策的推行下大力发展下属乡镇的城镇化发展,盲目扩大建设规模,将着眼点关注在经济动力上而忽视了城镇建设在空间结构规划上的层次性。

空间结构层次性是指城镇在规划建设之初应明确自身承担的城市功能、现有基础和发展优势,将城镇发展分类为城、区、镇等不同层次,并为持续发展和功能转型预留可用空间。“城”是指具有良好发展空间和综合功能的区域,可以实现由县镇向城市的转化;“区”是指具有良好发展空间和单一功能的区域,可以形成依附于城市的新型功能城区,如承接北京和唐山工业产业能力的曹妃甸区;而那些不具备产业和功能转型的区域,则应积极寻找发展空间,准确定位发展层次。

23城镇化建设定位高,空间结构模块协调性不完善

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城市化发展意识,在建设规划中大多能够体现空间结构的功能模块性。“资源型”城镇具有独立的建设特点,行政模块、商业模块、生活模块和产业模块建设相对完整;“依附型”城镇模块也较为单一,往往只能形成单一的生活模块或娱乐消费性模块。

承接城市生活功能的模块型城镇具有较大的居住密度和日常性特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承担了部分城市住房的刚需压力,同时形成了农业转化中的城市劳动力输出,会形成较为严重的城乡结合部交通压力和文化差异矛盾,居民生活和城市运行成本提高。承接城市娱乐消费功能的城镇模块具有突出的季节性和局域性特征,即城镇发展在空间结构上出现季节或局域性的不均衡。如何完善多空间模块间的协调性和单一功能模块的均衡性,是城镇化建设在实现发展定位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生态与智慧型城镇化建设的空间结构优化思路3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性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快速发展是城市扩大和传统农业转化的双重要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空间结构的规划如何体现生态性主要从宜居性和文化提升两个层面进行优化。

宜居性是指间空间结构规划理念关注于当前城镇居住的主要问题上,如城镇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破坏、绿化不足、生活配套不完善和交通拥堵等迫切生活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城乡文化差异矛盾是近年来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开始显现的问题,从当下影响看并没有得到政府和居民的普遍重视,由于居住人口的复杂性和文化差异引发的社会问题已不断发生。通过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和高质量中小学配套,是实现城镇发展中文化提升的主要途径。

32通过智慧型管理理念,打造和谐现代生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早已突破了城乡界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加大。巨大的信息流在整个社会实现了无限制的流通,为实现城市和新型城镇的协调性统筹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在城市的扩展中,可以形成以城市为核心、周边城镇为功能模块的协动性管理模式;城镇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把握依托城市发展脉络,从而确定自身的建设目标。信息技术的发展没有区域限制,没有量身定制和经济基础的约束,为新型城镇从生态型建设向智慧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和重要的时期,各种早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厘清现有城镇建设空间结构中的存在问题,对更好地完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将生态和信息化的智慧理念引入到城镇发展中,为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提供了良好的优化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2]Komninos NIntelligent Cities:Innovation,Knowledge Systems and Digital Spaces[M].London:Spon Press,2002:198-199

[基金项目]本文课题来源: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X2016148)。

[作者简介]郭晓轩(1994—),男,河北唐山人,华北理工大学学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管理;通讯作者:南峰(1977—),男,河北张家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智慧型空间结构
智慧型万吨站成样板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高速公路智慧型收费亭浅谈
智慧型高中英语教学探究
杜邦智慧型产品及实用解决方案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