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土

2017-06-02王俊远

艺术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陶瓷材料陶瓷材料

丙申腊月的某个夜晚,我独自走在回市区的路上,这条名叫“三宝”的路,曾是昌南繁闹的瓷坊古道,如今瓷谷毗邻的几个村也修了柏油路,刚过戌时,这里便陷入一片沉寂。

山坳间的昌江支流两岸,昔日遍布民窑作坊,南宋青白瓷便出自这里的湖田窑口。从画眉楼到进坑村,河岸边一堆堆匣钵瓦楞,是千年以来废弃的窑址。古代烧窑用木柴,运输主要靠水路,所以依山傍水是地理选址的首要考虑。传统制瓷以匣钵桶为基础,将坯器放置其中,再一层层堆砌于窑室。窑的形制主要有“龙窑”“阶级窑”“馒头窑”三类 ,景德镇窑的形制很独特,如同半个鸭蛋覆盖地面,烧成室前高后低,也称“蛋形窑”,对烧成气氛的控制及燃料的消耗都优于其它窑型,这也成就了景德镇窑口瓷器的高质量。然而烧制过程中稍有不慎,也有坍塌可能,遇到大事故,收拾窑室的周折不如重建便捷,另外窑塌也似乎是某种示兆,谁也不必强求,通常这个窑便要废弃了。

冬日的赣北不像北方冰天雪地般严寒,凄厉的雨水却也湿冷入骨。工厂里的师傅下午五点半准时下班,如往常一样,在一天的劳作后,解下围裙,收拾好工具,陆续消失在郁郁清冷的山路里,像极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明天窑炉点火,必须今天施完釉,所以这是我加班的日子。从早上八点到夜里九点,我几乎未曾离开工作台。上釉是一个细致工作,将釉料浆水施到泥坯上,要格外小心。未烧制的干泥坯,很容易磕碰碎掉,常年经手制瓷的伙计,分寸之间的拿捏也要恰到火候。所以初到瓷区的朋友,总要碎几个泥坯交学费。古法制瓷有七十二工序,流程繁琐细微可见一斑。清代御窑督陶官唐英编纂《陶冶图说》一书,取其重点述二十步法: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钵,圆器修模,圆器拉坯,琢器做坯,采取青料,炼选青料,印坯乳料,圆器青花,制画琢器,蘸釉吹釉,镟坯挖足,成坯入窑,烧坯开窑,圆琢洋采,明炉暗炉,束草装桶,祀神酬愿。这一道道的成瓷工序,着急不得。每有急躁,便会前功尽弃。所以做陶瓷需要慢性子,也像瓷器的烧成,需要逐渐升温慢慢降温。而这也养成了陶瓷的性格,慢中的绝对权威,需得言听计从,否则还是一捧土。自古沿袭的经验技艺,造就了陶瓷的传统。每个时期的创新与创造,风靡过后也成了传统,如涓涓细水终汇聚成河流,这河流就是陶瓷文化的血脉。

我从大学本科开始的陶瓷材料学习与应用,至今已有十余年。陶院的雕塑系是标准的造型专业,在材料上自然选用了陶瓷。当今艺坛,艺术创作的类型有具象写实,也有偏观念的,当然还有材料先行,我算是这一类。待在一个地方久了,难免有厌倦感,却也有了一些默契。像我看待这一堆堆瓷泥,仿佛她正等我开口,攀谈一番。很难想象普通的泥土带给我这么多的体味,陶缸瓷碗,酒杯菜碟,似乎生活里处处陶瓷的身影。当我研究陶瓷材料,慢慢走近陶瓷,才体会到它的博大。由于泥性和技艺掌握的程度不同,我开始阶段的创作往往倾向选用陶土。景德镇的瓷土细腻致密却不易手工成型,温度低的陶土颗粒较粗粘合度高,收缩比率低,塑造时更容易把控,干燥时也不会开裂。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家对陶瓷材料的本体语言有更多的讨论和探索。陶瓷表面肌理和釉色的不同应用,甚至瓷器制作过程出现的瑕疵,也被挖掘并探索出新的艺术形式。无独有偶, 800多年前,始于哥窑的裂纹釉,成为宋朝文人艺术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开片釉本是一种烧制缺陷,由于釉與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在高温烧成后的冷却收缩过程,釉面出现蟹爪、冰裂等纹样的裂片,按照以往的陶瓷制作经验本属于残次品,而复兴文艺、趣味高逸的宋朝人将这一缺陷演绎成独具美感的艺术形式。这些超越时代的艺术灵感和创造,总能回荡在悠远的艺术时空里,每每回眸,尽是惊喜。

我的作品《大同世界》塑造了一个奇幻的蘑菇森林,用陶瓷烧制的五彩世界。很奇妙的是,这件作品的构想源于我的一个梦。

我站在高处

希望找到最美的风景

天空没有方向

闭上眼睛才敢前行

我失去了魔法

不再飞来飞去

这美好的五彩之地

我决定留下来

这段文字是对这个梦的记录,作品断断续续制作了两年。瓷土在 1300度高温下呈现的是一种“熔融”状态,重心受力把握不准,极易出问题。每一次烧制,都是一次天人协作的修行。

《易碎 ·承载》是一件长度近五米的雕塑作品,均为陶瓷材料,是用塑形模具和手工成型结合的造型方式。泥土力性和收缩的局限,难以烧制体量巨大的雕塑,所以可以选择单体组合及场景式。

2015年初冬,我跟随导师参加了全国重点美术学院“唐十八陵雕塑艺术联合考察活动”。基于对 “土”作为创作材料的兴趣,在考察现场采集了唐陵墓地所在区域的土块。回来后尝试重新堆砌,用胶粘合,表面施以真金,将以山为冢的唐陵与巨石堆砌的金字塔,进行了材料与概念的转换。 “土”再次回归朴素,其是否具备一定历史性、特殊价值的材料语言,是我思考的问题。无论方尖碑、金字塔,还是唐陵墓冢,都曾赋予了石块、泥土的特殊意义,使之成为一种图腾材料,这种图腾“象征性”应当算作一定的材料语言。

最近一段时间,我尝试一种新的成型方法。一条直径仅 1公分的柱状泥条整体注浆,开模出坯和上窑烧制都遇到了挑战。为了作品的需要,我在泥浆中加入了高温色剂,这样便烧出来近一米五的红色瓷线。作品名字是《红线》,字面意思显而易见,但“红线”一词又颇多涵义,这歪歪扭扭的脆弱的瓷棍,也算恰如其分的表现了这一概念。这种材料实验将持续在我的创作计划中。

创作,除了是思绪的塑形,还是在找到合理的表述后,与读者的共鸣。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我的作品,或美丽,或丑陋,或深沉,或清新,它出现,存在了,是你我看到的最真实的器物,足矣。

王俊远: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陶瓷材料陶瓷材料
趣图
多孔质陶瓷结构体
可爱的小瓢虫
陶瓷艺术作品
一种碳化硅/碳化硼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
陶瓷材料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探究
陶瓷材料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探究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