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

2017-06-02岳园杰

职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变革信息系统

岳园杰

摘 要:在“互联网+”的热浪中,大数据战略风生水起,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进程中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高技能人才等重要职责。然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存在教育理念保守、评价体系单一、参与主体沟通反馈机制不畅等诸多痼疾,无法适应我国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基于大数据的动态性、前瞻性、共享性等特点,探讨构建适应“互联网+”思维的职业教育组织架构,建立适应大数据特征的多主体多层级的职业教育信息系统,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适时变革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互联网+ 大数据 职业教育 信息系统 变革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主体不仅包含职业院校、学生,还包括政府职能机构、社会企业、家长等。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存在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无法快速适应当今社会变革的发展需要,呈现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与“企业用工荒”的现实矛盾。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模式的缺陷,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提出了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适应“互联网+”思维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应对“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当前职业教育模式缺陷

第一,参与主体不健全,反馈渠道不畅通。一方面,单一的教育体制使得与之息息相关的社会企业及家长无法参与到职业院校的建设中,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教学纲要规划—教学大纲定制—教学执行—学生实习—入职”单一的教育教学模式,缺少有效的反馈,导致职业教育变革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和现代产业升级的需要。

第二,社会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主体地位缺失,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百花齐放”,诸如“订单式培养模式”“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由学校的传统学科教育向校企合作的就业导向能力教育转变。但是,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存在着学生在校期间教学模式化,缺乏社会企业的指导,实践性差;进入企业轮岗实习后,企业为了自己的生产效率参与辅导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毕业生实际能力与培养目标相差千里。

第三,评价体系不健全,教育质量堪忧。现阶段我国各级教育体系均以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依靠政府主导的外部评估,注重条件下指标建设;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成效等缺乏有效的追踪,因此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教学质量等进行科学评价,极大地束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及职业教育大数据分析

1.大数据的特点

所谓大数据,指的是基于互联网及快速运算等现代科技,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分析、梳理,在有效时间内形成有利于决策的参考信息。其本质都是对大数据中“大”的理解和阐述:大数据非对数据量的描述,而是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多样数据中进行快速的信息获取。在当今所面临的大量数据中,只有极小一部分是结构化的有效数据,其余则是伴随着日常生活产生的大量“生活化”的非结构化数据。将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将揭示隐藏在浩瀚数据背后的内在规律。

2.职业教育的大数据特性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借助现代科技,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数据的全体性、混杂性以及相关性做好整理工作,提取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在信息,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领域大数据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学生管理碎片化。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在校活动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要有大量的实习实训等岗位工作内容。学生岗位实习及轮岗实习的流动性,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碎片化,尤其是对其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学习能力的管理和监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恰恰解决了学生学习期间的过程化管理问题: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记录、追踪,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一方面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动态掌握,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校及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社會需求动态性,教学变革前瞻性。产业结构调整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社会的用工需求存在着动态的不确定性,而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稳定,使得职业教育无法紧跟社会变革的需求,培养适合社会用工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动态数据管理,能够从大量非结构化的日常数据中提取出社会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信息,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职业教育的决策者通过对企业用工数据的追踪、分析,可以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变化,及时动态调整学校的教学资源及师生配额,输送社会急需人才。

第三,海量的优秀教学资源管理与共享。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的“示范校”建设、“精品课”建设等数字化校园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内容涉及人文素养、教育教学、实习实训、职业资格标准等。然而,在独立发展的职业教育环境下,各职业院校的优秀资源只能成为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无法实现共享,更无法实现“社会化学习”“自由学习”,造成大量的优秀资源闲置、重复。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各个独立的“信息孤岛”互联,并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汇总、归类,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及时有效地提取需要的资源,极大地减少教育者的重复劳动,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三、建立适应“互联网+”的职业教育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为突破,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中国的制造业要真正振兴,未来对技师、产业工人等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将更加巨大。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革命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就必然要对当下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培养方式等进行变革,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1.转变教育观念,建立适应“互联网+”思维的教育体系

转变教育观念,既是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离不开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应“互联网+”思维的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综合所有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改变传统的“政府一纸命令管全部,学校一份教改管始终,教师一本教案用一生,学生恍恍惚惚过三年,企业事不关己轻敷衍”的“念经式”教学,利用网络的互联特性,以职教集团或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的区域性职教中心方式,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综合信息平台,按照不同的层级(政策/决策层、教育教学层、综合评价层)实施职业教育的动态管理,形成有效的馈送机制和共享机制。一方面,解放教育工作者的双手,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精品课”“示范课”等优秀教学资源的创作以及参与到用工企业去调研或增强社会公共意识上去,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馈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社会企业的用工需求,适时进行教学变革,同时通过社会企业对新入职工人的综合评价,掌控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对学校、学生、社会企业等参与主体的多向动态管理。

2.丰富教学手段,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推动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转变

职业教育的变革,从根本上说是解决教育质量、人文素养等教学成果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问题。我国职教领域目前的培养模式百花齐放,看似科学合理,实际上是由学校主导的单一知识教育,学生为了就业而学习一技之长,忽略综合素养的培养,达不到企业的用工标准。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职业教育者创新教学手段,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挖掘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将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将课堂教学逐步变为“自主学习+导师辅导”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用工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大体系建设中,为职业教育的变革及教学方案的制订提供指导与建议,适时邀请企业技能专家到校进行行业或技能宣讲,提高学生对社会变革及技能需求的认知水平,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动态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配比、师生配比,真正实施“需求导向”的培养模式。

3.建立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粗放型教育向内涵式教育转变

现行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是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以选派专家对学校的走访、对少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听少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查阅文件资料等方式获取学校信息,并依此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使得职业教育的众多相关主体地位缺失,评价片面化,缺乏科学性;且由于职业院校的独立性,各学校对教学质量、学生技能水平的把控莫衷一是,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评价体系,就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引导建立严格的职业技能考核体系,实施区域性的统一化技能考核鉴定制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日常学习、轮岗实习、工作期间的综合素养等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另一方面通过对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日常教学方式、人文培养等教育教学内容的综合评估,对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实时把控,实现粗放型教育评价向内涵式教育评价的转变。

四、“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在职业教育領域的应用展望

从现在主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可以看到O2O、资源、职业体系等几个关键词。职业培训已经是当前互联网及传统企业都离不开的工作内容。要进一步做好职业培训工作,还要求将来的职业教育最基本要做好人才梯度、培训体系、产品理念、线下线上O2O渠道等几方面的建设与研究。这也算是“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乃至教育全行业的一个更高标准的要求。

大数据的应用使职业教育变革成为可能。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通过对社会企业用工需求、职业教育舆情等“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借助一定的数据模型,有效地提取社会产业变革对用工需求变化趋势的信息。职业教育的决策者据此对职业教育的专业配比、教学方案等进行适时的调整,适应社会变革的用工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大数据的互联特性为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了职业院校基础资源建设的成本,节约了资本,有利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共享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水平,对于改善职业教育机构投入差异,打破教学环境壁垒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数据的差异特性为职业教育实现个性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通过大数据平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动态监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教育者借助大数据的微观特点,可以实现对学生个体的精准化监控,及时把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接收能力及认知水平,通过采取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管理、差异化培养。

五、小结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在此背景下,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参与主体必须树立适应“互联网+”思维的职业教育理念,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职业教育综合信息平台,为职业教育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奠定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利黔.大数据时代下贵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创新[J].农技服务,2015(1).

[2]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数据战略[J].职教论坛,2015(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3).

[5]肖文红.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的创新探讨[J].科技教育,2014(29).

[6]李晓龙.大数据时代的职业教育管理变革[J].科技论坛,2015(19). (作者单位: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变革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变革开始了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