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危害及预防研究
2017-06-02庄齐斌
庄齐斌
摘 要 网络快速发展,网民数量剧增,网络言论无限制,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事件当事人造成极大压力。网络舆论演变成了对人民公权的践踏,网络舆论从网民自主参与演变成被某种组织和个人利用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从而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本文通过网络暴力分类及应对对策分析,促进网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 网络暴力;危害;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46-02
网络暴力是个体或群体基于一定目的、借用互联网在虚拟社会中非理性表达、攻击、谣言、污蔑、骚扰等方式介入现实社会、对虚拟社会以及现实社会中与之对应的个人或集体施加压力、造成影响、形成威胁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 1 ]。
1 网络暴力的分类
网络暴力的分类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从网络暴力形式上进行分类。
1.1 以图画信息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图画信息形式的网络暴力在网上并不少见,在中国发生很多此类网络事件。例如对他人上传的网络照片进行篡改并对其进行辱骂和诽谤等行为。
1.2 以文字语言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一些人在生活中说脏话,爆粗口,生活中的爆粗口或者不文明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环境制约[ 2 ]。网络社会本身具有虚拟性,而且对网络暴力的发起人没有法律约束,因此网络变成了网民表达不满的私人场所。部分网民通过语言文字发生语言暴力。比如百度贴吧、天涯论坛、微博、知乎、新闻评论等。
2 网络暴力的危害
2.1 网络暴力事件有违道德
现实中犯罪往往只是引起讨论,但是不会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因为这些事件本身就有违道德法律的,大多数人都持有认可的观点[ 3 ]。但遇到有争议且持有多种观点时,网民往往会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且部分比较极端,这属于网络暴力的暴发点。特别是违反道德法律的,违背常规的事件更能引发争论,而且容易形成舆论洪流产生网络暴力。如“药家鑫事件”“最毒后妈”“虐猫女事件”等有违道德规范的事件,引起网民的指责和谩骂。有些指责比较极端和偏激,甚至有大多数不了解事件原委的网民盲目参与跟贴讨论成为网络的刽子手还不自知。
2.2 网络暴力是一种社会惩罚
网络暴力主要成因是网络舆论的形式,包含网民的言论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可以将虚拟社会的东西转化到现实社会中。网络虚拟社会比现实社会更具有复杂性,网络暴力诱发犯罪事件通过人肉搜索一个人公布出他个人信息进行隐私权侵犯,有些在网络上公布的信息甚至不真实,但却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名誉和人权的侵害。这些网络暴力问题变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拦路虎。
2.3 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参与网络暴力的网民受到不理性的鼓动对暴力事件受害者进行人肉搜索,不仅打扰了当事人的网络生存权利,甚至网络暴力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会产生人权侵犯和骚扰。人肉搜索曝光受害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和身份证号码使得当事人如同过街的老鼠,个人的合法权益严重受到损害,但是施暴者是谁我们并不知晓,因为施暴者并非个人而是一个群体。部分网络暴力参与者图一时之快完全不顾及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3 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
网络暴力主要成因是网民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言论和不真实信息导致他人名誉受损甚至制造社会恐慌[ 4 ]。为应对网络暴力事件给人们带来伤害及给大众提供文明的互联网环境,本文提出观点如下。
3.1 加强政府监管
创建信息监管平台,设置专业网评队伍。面对网络暴力越演越烈的局面,政府应当处于主导地位,用法律法规去约束和规范网络行为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把握舆论方向。面对网络暴力,政府应设立公关信息平台,时刻关注社会动态及网络舆论并且对可能发生影响社会发展的信息做出预测,对存在争议的大事件进行调查,充分利用专业网评队伍,对相关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将事实公布于众,做好舆论导向作用。
3.2 健全法律法规
公民的行为离不开法律制约,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也同样要受到相应的约束。为预防网络暴力给人们带来恶劣的影响应加强网络行为及言论规范。网民为图一时之快把舆论主角逼向绝境。政法应当加强对网民言论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对当事人造成意外的伤害。同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使网民受到约束。
3.3 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社会矛盾疏导机制
由于工作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部分网民心积怨气无处发泄,选择在网络上尽情释放压力以至于催生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因此,建立社会矛盾疏导机制对于疏导网民的心理有良好的效果,对减少网络暴力事件发生有积极作用。
3.4 各大门户网站加强网站管理
加强网络技术监管策略,推行网络实名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大门户网站完全可以做到实名制上网。同时通过网络技术对出现网络暴力色彩的语言自动屏蔽并删除,甚至可以对进行网络暴力的网民进行封号警告。
3.5 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
网民是网络暴力的主体,所以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和道德底线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知识素养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也难以遵守社会道德操守。因此,如何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我们考虑预防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课题。
网络暴力行为是暴力倾向和語言暴力的累积而引发的一种网络暴力行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能只关注自己内心感受而不去考虑别人的内心感受,我们要做到换位思考。现实社会是依靠道德素养、价值观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从而形成的社会体系。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体系,需要依托政府加强管理,网络运营机构通力合作,同时加强提高网民素质,为民众提供安全文明的言论自由的平台和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士群.网络道德[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4]乔岗.网络化生存[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