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2017-06-02洪治
洪治
70年风雨变迁,70年波澜壮阔,70年春华秋实。告别一穷二白的历史,内蒙古一路走向繁荣富强、和谐美好。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70年增长了642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年增长了近145倍,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实现了新的突破,人均经济总量更是跃居全国前列。
1947年5月1日,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声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庄严宣布成立。
时光飞逝,转眼间内蒙古自治区已成立70周年。70年来,这片辽阔大地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向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冲刺的阶段,又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区,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首要难题就是民族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特别重视民族团结和构建平等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他将此看做是内蒙古长期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
由此,在自治区成立初期,恢复发展畜牧业生产时,有了“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的政策;在西部地区土地改革运动中,基于蒙古族地主较汉族地主多,且蒙古族农民从牧业转向农业时间短、农业技术水平较低等因素,实行了蒙汉族农民统一分配土地,蒙古族农民按平均数多分一份的政策;在半农半牧区出现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不顾交通运输困难和土地肥力不足等因素而出现的大面积开垦草牧场的问题时,实行统一的半农半牧区以牧为主、照顾农业,保护牧场、禁止开荒的政策。
诸如此类的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中不胜枚举,不仅在生产中,在文化教育、人事任免等各方面也均有体现,它们基于蒙汉等不同民族的共同利益,不仅解决了当时生产发展中的问题,更维护了自治区的民族团结。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曾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模范自治区”。
“父亲一生中最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向中央和全国人大建议并亲自领导、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民族工作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从1981年至1984年,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他倾注心血,为这部基本法律的起草和颁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乌兰夫之子、1983年至1993年间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布赫曾回忆道。
这部乌兰夫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酝酿、跨度30余年、25易其稿,最终于1984年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浓缩了乌兰夫多年来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内蒙古自治区无疑是其重要的实践田。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延续了过去在干部培养任用、语言文字、民族文化等方面促进民族团结和构建平等互助关系的做法。在干部培养上注重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在语言文字上除了学习通用的汉语外,還重视学习使用蒙语等少数民族文字,设立了包括蒙古语在内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奖项,如今走在大街上,指路牌、广告等显著位置的标语都有蒙汉双语;在民族文化方面,包括“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民宿等诸多形式都得到了保存。
在制度建设上,近年来,内蒙古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此外,还制定了保护推广蒙医、蒙药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等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法律法规。
和衷共济七十载,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越来越团结,不同民族间通婚现象逐渐增加,民族间文化教育差距也在缩小,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回顾70年的发展历史,在民族关系上,内蒙古自治区始终做得很好,一直是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这是内蒙古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有目共睹的。”内蒙古大学教授、中国蒙古学会副会长刘成说道。
未来,自治区还将继续努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刘成分析认为,干部问题仍然是关键,“经过这么多年,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民族优秀干部,自治区要更多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让他们发挥更多的光和热。”
他还指出,从整个国家的宏观层面来看,还应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构建以宪法为根本,《民族区域自治法》为骨干,国务院颁布的民族工作行政法规、地方省份的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
经济发展,进取不止
一个地区的和谐发展,其基础还是在于经济发展。乌兰夫在内蒙古工作期间,始终将发展和繁荣内蒙古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千条万条,要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通过改善卫生医疗条件等措施,使得人口负增长的内蒙古自治区重新繁荣起来。同时,还结合自治区的人文、自然条件,稳妥地掌握方针、政策,发展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使得内蒙古的工业、农业、畜牧业和林业得到了恢复和均衡发展。
这种对解放生产力的孜孜以求一直流淌在内蒙古人的血液中。进入新世纪,自治区开启了跨越式发展模式,从2002年至2009年曾经连续8年GDP增速在全国名列各省区市第一。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更是达到1.8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万元,相较于70年前,全区生产总值增长了642倍。
内蒙古自治区是如何做到的呢?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在今年4月份视察呼和浩特地铁线路建设时曾强调,推进基础设施“七网”同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业”同兴,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内蒙古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所谓“七网”,指的是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市政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通信网;“七业”则指的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2016年通过控制新增产能、减量化生产等措施退出330万吨煤炭、291万吨钢铁产能。此外,还下降了商品房可售面积13.9%,政府债务、企业生产成本也均有所降低。
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七网”建设稳步推进,包括多条高铁、多座机场、呼和浩特地铁等重大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或建成,此外,还通过创新投融资方式,设立了9只总规模超过200亿元的投资资金,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66个,吸引社会投资802亿元。
除了战略布局,内蒙古自治区还以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2016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领域出台84项改革方案,开展了66项改革试点。围绕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自治区考察时嘱托自治区先行先试的三项改革,有81%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与俄蒙通关便利化等合作机制不断加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取得了成效。
正是有着这样的创新、改革精神,让内蒙古自治区在面临困难时能迎难而上,积极进取。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对全国的贡献越来越大,2016年有机食品产量占全国1/3以上,全区乳制品、羊肉、羊绒等农畜产品产量已稳居全国首位。自治区的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产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
不过,正如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未来仍面临稳增长压力较大、产业转型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外交流合作水平有待提高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和挑战。
绿色发展,持续工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实际上,在内蒙古自治区还没建立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就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1946年7月,乌兰夫在《关于蒙地工作的几个问题》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就應当注意保护并培植树木,特别是各旗的苗圃应当很好地爱护和经营。蒙地有了树木和森林,就可以改变蒙地的自然环境。”在其主政期间,开展了包括沙漠治理、植被保护、荒地开垦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工作。
不过,在改革开放后,由于粗放式的工业发展,严重破坏了这片原本生态就脆弱的土地。曾经绿草青青的大青山前坡因采石场变成了一片荒漠;包头市的蓝天因钢铁厂变成了灰色;过度放牧导致自治区内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种种现象,令人痛惜。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践行绿色发展力度越来越大,这些生态破坏正逐渐得到修复。大青山前坡综合治理投资了100亿元,经过近5年的修复,如今基本重现了当年万亩草原的风景;包头市建立了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中心和环境监管调度指挥中心,将污染控制在源头预警,有效减少了排放;针对沙漠化问题,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制定了相应的禁牧和草畜平衡补贴标准……通过一系列措施,内蒙古自治区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
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韩国栋看来,生态保护是一个长期工程。“生态保护要想可持续,一定要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他说道,“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三个部分。经济发展了,才有经费进行生态保护,而生态又是人们生产生活最基本的东西,只有保护好了,才有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它们是相互协调的。”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十分重要,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这种草原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尤为如此。在大青山前坡草原修复和沙漠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中,可以经常看到“蒙草”和“蒙树”的商标,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保领域两家龙头企业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和盛生态育林有限公司的杰作。它们分别都建有自己的研究院,并构建了相应的大数据库,依托自身的科研实力,结合需要修复地区的实际情况,调配适合当地环境的植被以及改善原有土质,通过物种的自然生长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草原、沙漠等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涉及林产品、草产品、畜牧业、沙产业等不同行业,里面有很多技术难题,是一系列的一整套措施。因此,科研攻关是生态修复和保护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韩国栋分析道。
“内蒙古的水资源很匮乏,因此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资源非常重要,而且这是一个长期工程,短期内可能成效不大,但一定要有耐心。”韩国栋相信,做足功课,设计好方案,踏踏实实地向前走,未来一定是绿意盎然。
城市建设,大刀阔斧
别看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疆,这70年来,其城镇化发展十分迅速,从成立之初的12%已快速增长到超过60%。
在呼和浩特,自治区成立之初仅有一辆公共汽车,主要交通工具还是骆驼和马车,上世纪60年代,最高的一栋楼是内蒙古医院的6层楼,如今满大街望过去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如今,呼和浩特正积极推进“七网同建”,对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云光中表示,“我们是从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角度,谋划和推进七网七业建设的。”
铁路网方面,呼张客专项目中呼市到集宁段、呼准鄂铁路中呼市至准格尔旗段都将在今年试运行通车。
公路网方面,呼和浩特机场高速、呼和浩特至鄂尔多斯高速、呼和浩特新机场至清水河县城关镇高速等9条公路(段)已在4月份开工,2019年底建成通车。
航空网方面,和林格尔国际枢纽机场将于7月份开工,2022年实现首航;清水河县老牛湾通用机场也已同步开工。
市政网方面,地铁1、2号线已经全面开工,2020年建成运营;3、4号线将于10月份开工。市区内5条快速路和30座高架桥5月份同时开工,2018年底建成通车。首府三环路8月份开工,2018年底建成通车。
水利网方面,引黄入呼三期工程将于8月份开工,2018年底建成。大黑河、乌素图沟、南湖湿地等11项生态治理工程今年底完成。
能源网方面,托电五期、和林电厂加快建设,并推进风电供热、光伏发电等工程建设。
信息通信网方面,年内将完成国家互联网骨干节点城市争取工作,进一步打造“智慧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越建越好,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
近年来,有着“草原钢城”之称的包头在城市规划建设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北梁地区的棚改成为了全国样本。
鄂尔多斯这座以煤炭发家致富的城市,曾引起了全世界瞩目——GDP一度赶超香港,房价直逼“北上广”。然而,煤炭产业占经济总量近70%的它,当遇到煤价下跌,曾引以为傲的房地产资金链应声断裂。危机爆发的2011年,这座有着大量成品、半成品高楼住宅的城市受到各方关注。
不过,如今,开车行驶在康巴什区的主干道上,双向八车道的道路中种植了五条绿化带,在春日中绽放着绚丽的颜色,行驶其中十分舒畅。夜幕降临,高楼上的观赏灯将这座城市妆点起来,不少社区居民楼中亮起了准备休息的灯光,经打听,原来随着鄂尔多斯市政府搬迁到康巴什,很多原本住在东胜区的干部员工在康巴什也生了根。
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在向2020年全面小康冲刺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现在有很多牧民进城后不适应城市生活,手里仅有的一点钱很快就被折腾光了,最后怎么办呢?”在刘成看来,如何让进城的牧民能快速转换为城市群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发展不仅在于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也在于人口流动的科学合理,还在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科学合理,这其中涉及多学科、多部门,是一项需要细致处理的复杂工程。
美好生活,人民共享
无论是民族区域自治,还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又或者是城镇化建设,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根本目的在于让老百姓过上幸福日子。
在内蒙古自治区生活工作50多年,刘成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见证了其快速变迁。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最关心的就是学生,上世纪60年代,他刚到内蒙古大学时,学校只有一个小院子,学生总共也就1500人。如今,内蒙古大学已建有两个校区,学生人数达到了几万人。
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大学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内蒙古教育的飞速发展。据统计,如今,内蒙古有初中693所,高中289所,大学53所,蒙古族群众中每1万人就有134人上大学。要知道,在自治区成立之初,蒙古族群众中,每万人中仅有350人上过小学,7人上过中学,文盲比比皆是。
除了教育,自治区人民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头市东河区的北梁棚改区原来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这片晋商乔家发家致富的土地上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建设,常年私搭乱建,导致土房、旧房、危房林立,有路难走进去,有水难引进去,有电难架进去,很多出租车司机听到去北梁,甚至会拒载。
在李克强总理的直接关心下,人民群众日思夜盼的北梁棚改于2013年2月18日正式启动,到2014年10月,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13平方公里、4.7万户、12.4万人、400万平方米房屋的征拆任务。到2015年底,3.3万套安置房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再加上货币化安置的1.4万户,搬迁居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如今,原来北梁棚改区的居民住进了新式公寓,环境好了、交通便利了,业余时间还会聚在社区服务中心或楼底下娱乐一番。
北梁棚改是一个典型样本,如今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城市,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住进了敞亮舒适的公寓楼,小汽车也已基本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生活水平相较过去大大提升了一个档次。
医疗卫生方面也大大改观。有数据显示,如今,内蒙古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卫生技术人员分别是1947年的440多倍和32倍;过去缺医少药、看病没有保障的情况如今得到了极大改观,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覆盖率达到了98%以上,不仅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参保居民,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也大幅提高。在这一系列努力下,内蒙古人均寿命已由70年前的不足35岁提高到了75.8岁,增长了一倍有余。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那些贫困户更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政策兜底等措施,如今,全区贫困人口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600万人锐减到现在的55.6万人。未来,自治区还将继续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增加脱贫攻坚投入和相关政策项目保障,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
正如布小林主席在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只要還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都不能安之若素。”自治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坚守民生底线,增加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向北开放,打好头阵
作为与蒙古、俄罗斯相邻的北疆,内蒙古自治区在对外开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将自身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放带是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2015年,首届中蒙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市举办。该届博览会成果颇丰,在为期5天的会议期间,共签订了166项合作协议,涉及资金1485.9亿元。并且,位于大青山前坡呼和塔拉草原的会址还被永久保留了下来。
除此之外,自治区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制定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蒙俄经济走廊实施方案,满洲里综合保税区已封关运营,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取得突破,鄂尔多斯航空口岸通过国家验收,阿拉善盟乌力吉公路口岸获得批复。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过货量超过8万标箱。2016年,全自治区口岸货运量达到了7800万吨,增长了18%。
下一步,自治区还将全面提高开放水平。进一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同时,还将办好第二届中蒙博览会。落实国家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在境外建设产业园区。
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对内开放。未来,自治区还将提升与京津冀、东三省、沿海发达地区以及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水平,抓好跨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共建。重点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环保等领域的开放交流合作。
70年风雨兼程,内蒙古自治区走出了一条我国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的先行先试之路,不仅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平等互助的民族关系上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还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城市建设、民生福祉、对外开放等方面颇有建树。
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蒙古自治区2500多万人离这个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在这个冲刺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更大的辉煌,无疑将是内蒙古自治区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