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悲歌未完工的苏俄战列巡洋舰(3)
2017-06-02Blitzkrieg
Blitzkrieg
苏联“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
在将近4年惨烈的卫国战争中,强大的苏联陆军和空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千里,最终吞没了纳粹德国的邪恶之师。但是,实力相对羸弱的苏联红海军却只能充当次要的配角。二战结束后,为了捍卫祖国的利益与尊严,同时与北约集团进行争霸全球的军备竞赛,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维·斯大林便开始重视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于是,庞大的造舰计划横空出世了,其中就包括一款震撼人心的大型战列巡洋舰——“斯大林格勒”级(又被称为82号工程)。
但是,深受命运捉弄的是,随着1953年斯大林的溘然长逝,苏维埃新任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导弹制胜论”思想的愚弄下,毅然取消了4艘“斯大林格勒”级战巡的建造,使其胎死腹中。不过,即使本文主角未能真正问世,但它们匠心独运的设计、强大的作战性能,却足以令后人啧啧称赞。下面,就让笔者穿越历史的时空,来详述“斯大林格勒”级的起源、研发、性能、建造和最终命运,以饕读者。
82号工程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对敌人的轻、重型巡洋舰构成绝对优势。图为美国海军大量装备的“巴尔迪摩”级重巡洋舰
苏联海军计划建造的“喀琅施塔德”级战列巡洋舰(又被称为69号工程),但因卫国战争的爆发而未能如愿。“斯大林格勒”级可以看成是前者的后续型号
“斯大林格勒”级最重要的作战要求之一,就是能为红海军的航空母舰保驾护航。图为苏联大型舰载机平台的开山之作——“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
研发背景及起源 82号工程的问世要追溯到1941年5月,当时苏联海军参谋部批准了一款中等尺寸巡洋舰(排水量在“基洛夫”级、“夏伯阳”级两款轻巡洋舰和“喀琅施塔德”级重型巡洋舰之间)的战术性能要求,并可以扮演以下的角色:能有效对付搭载203毫米主炮的敌方巡洋舰;摧毁对方轻巡洋舰;有力支援己方轻巡洋舰;可以布置水雷;能压制敌军中口径岸防炮台,并支援友军的登陆作战行动;有能力切断敌人的海上联络线路。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苏联红海军欲装备一款20000吨或排水量更小的战舰,搭载8门203毫米主炮、12门100毫米副炮和12门37毫米防空炮,以及1具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在防护指标上,该级舰的装甲可以抵御重巡洋舰发射的203毫米炮弹的打击;至于动力性能,则至少可以达到36节的极速,在航速为20节时,其最大续航力高达10000海里。此外,新型巡洋舰还可搭载4架水上飞机,在2具弹射器的帮助下升空。
相关部门递交了三项基本设计方案,但是只有其中一项(标准排水量为25000吨),符合海军提出的所有要求。设计师们建议将主炮口径增至220毫米,增强防空火力,同时削弱装甲防护,降低速度和航程。不过,随着一个月后德军发动侵略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这些计划便都泡汤了。
1943年,苏联海军开始考虑重新启动82号工程,但是附加上了一条新的规定:“新舰有能力保护航空母舰执行作战任务,并和它们一起展开联合行动。”预计的性能参数包括:标准排水量介于20000~22000吨之间,搭载9门210~230毫米主炮,次要武器为12门130毫米高平两用炮以及32门37毫米防空炮,航速不低于36节,最大续航力10000海里。对航速、续航力和载机的要求均与之前的方案保持一致,但鱼雷发射管被悉数删掉了。到1944年5月,有12种基本设计被上交,但不幸的是,没有任何方案获得通过。同年11月,出现了一项新的战术性能要求,即将新舰的排水量增至25000~26000吨,最高速度降低到33节,最大续航力也缩水至8000海里。其武备也修订为搭载9门220毫米主炮、16门130毫米炮、32门45毫米防空炮和20门23毫米高射炮(于1945年改为装备25毫米高炮)。
尼古拉·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相信这些新型巡洋舰能够在恶劣天气中保护计划建造中的苏联航空母舰,以免受美国巡洋舰的攻击。于是,库兹涅佐夫大力推进这些战舰的修建,不过造船部卻犹豫不决。由于战后造船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设计局过于繁重的工作负担,因此造船部拒绝开始实施细节设计工作。迎难而上的是,苏联海军仍然继续大力研究巡洋舰的相关发展技术,并且规划从1946—1955年间的10年造舰项目。而10艘这样的大型巡洋舰,将成为红色帝国庞大造舰计划中的重要部分。
当时,此计划由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于1945年9月29日开会讨论,期间在建造大型巡洋舰的议案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反对迹象。尽管斯大林热衷于将新舰的主炮口径扩大至305毫米,库兹涅佐夫却提出反对意见。
不过,这一计划还是遭到了造船局的抵制,其声称直到大约20世纪50年代,都没有可能为任何新设计的船只铺设龙骨。为了解决这个争端,一个特殊的委员会成立了,领导人为帕夫洛维奇·贝利亚。他几乎站在造船局的一边,声称该项目的大多数舰艇将采用现有设计的改进版本。其中4艘大型巡洋舰开始施工,2艘在北德文斯克的第402号船坞内铺设龙骨,另外2艘于尼古拉耶夫的第444号船坞里动工,其余3艘计划从1953年至1955年之间开工建造。折衷方案于1945年11月27日获得通过,并且详细的设计工作开始于1946年,计划为新舰配备220毫米和305毫米口径主炮。
1947年1月28日,苏联通过一项法令,部长委员会重申了对建造新型巡洋舰的要求。同年8月,海军和造船部门筛选了设计提议,最终只剩下3个方案,其中两个均搭载305毫米主炮,另外一个采用220毫米主炮。装备305毫米火炮的方案要比海军的40000吨设计稍微更加轻型化(排水量降低2000吨),且主装甲带的厚度要薄50毫米,但在其他方面基本相同。220毫米主炮方案的排水量也要降低2000吨,同时副炮的数量也会得到削减,但是航速将增加1.5节。
上述所有的设计提议都规定战舰在18节的航速下,其续航里程为6000海里。直到1948年3月,这些设计才得到重新审核,原因是可能需要对美国“马歇尔计划”做出对等的反应,并且斯大林批准了海军针对该级巡洋舰更加重型化的改进设计。但即使如此,该计划还是遭遇了更多的延迟,直到1948年8月31日,具体的规格参数才获得批准。此外,同年6月爆发的苏南冲突和柏林封锁,也可能给进度造成了额外的延迟。
随着对新舰规格参数的批准,TsKB-17重型船只设计局在具体的技术研发启动之前,便开始了针对设计草图(提交给了部长委员会并获得了通过)的绘制工作。到1949年3月,4个替代方案完成了,它们的主要差异之处在于其搭载的130毫米口径副炮和锅炉采用不同的布局。TsKB-17设计局偏向于其中一种布局,并且获得了海军和造船部门的一致同意。
为了在1950年的第三季度做好准备工作,相关造船厂的船坞计划为前两艘战舰铺设龙骨。然而,当斯大林于1949年9月重新审核了设计草图后,他拒絕了这个方案,并下令采用吨位更小、航速更快(35节)的性能指标。TsKB-17重型船只设计局为了满足斯大林的要求,以令人惊讶的高速度完成了非常复杂的改进设计工作。设计师们尽量多地保留原有的技术特点,并且为了达到斯大林要求的高航速,删减掉了2个后部双联装130毫米炮塔及其弹药库,来给动力更强劲的蒸汽轮机和数量更多的锅炉寻找额外的布置空间。
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的戎装照,他对82号工程的研发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海军并不喜欢斯大林将排水量降为36000吨的折衷方案。当苏联最高领导人询问新舰有什么用途时,海军上将们回答说,它们要与敌人的重巡洋舰交战。而斯大林却反驳,称其作战目的是用来对抗轻巡洋舰:“有必要将航速提高至35节,并在敌军的轻巡洋舰中造成恐慌,以驱逐和摧毁它们。”此外,他还坚信,新型大洋堡垒将在靠近祖国的水域里作战,以保卫苏联的沿海地区。
海军上将们也不同意斯大林做出的决定,即通过削弱副炮塔的火力来容纳下更加庞大的机械装置和附加的锅炉,以此达到他所要求的高航速。但是,斯大林同时提醒设计师们,称战机攻击战列巡洋舰时,其飞行高度通常是低于1500米的,而这远远低于130毫米炮的射程上限。他还命令削减轻型防空炮的数量,因为斯大林相信其他护航舰只会提供对空保护。最终,这项设计在1950年3月25日被部长委员会所批准。
在这种形势下,技术设计工作于1950年12月完成。1951年2月,来自苏联海军和造船部门的重新审核导致设计发生了重大变化——舰艏的原有外形与“夏伯阳”级巡洋舰相类似,但是该级别的首舰于1950年12月—1951年1月进行的海试,证明其舰艏上浪非常严重,从而对其适航性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此一来,“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的舰艏外形便彻底改变为倾斜船艏,锋利和外倾的设计使其长度大幅增加了将近10米。此外,新舰的主装甲带厚度从150毫米增至180毫米。这款最后的设计方案于1951年6月4日提交给了上级部门,不过绘制施工设计图的准备在方案被批准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总体布局 “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的水线全长为260米,舰体全长则为273.6米,全宽达到32米,舰艏最大吃水深9.2米,舰艉为8.8米,其标准排水量高达36500吨,满载排水量则进一步增加至42300吨。该级是苏联建造的第一款平甲板式舰艇,舰体前部具有明显的舷弧和一个外形夸张的飞剪艏。“斯大林格勒”级的船体完全由焊接技术制造,以减轻结构重量,并且完全采用纵向架构设计,纵向架构分布较密,而横向架构分部较疏。横向构架之间的间隔为1.7米,在舰艉部分增大至2.4米。据推测,在设计载荷条件下,新舰的稳心高度预计为2.6米。其船底拥有三重式设计(在装甲堡以下),高2.25米,舰体被精心划分为23个水密隔舱。按设计要求,其中6个相邻的水密隔舱进水,都不会导致军舰沉没。全舰配备1712名舰员,当担任旗舰状态时还能额外搭载30名海军官兵。
在当时的币值下,每艘“斯大林格勒”级战巡的建造价格将高达11.68亿卢布,几乎是同时期“斯维尔德洛夫”级轻巡洋舰的4倍!值得一提的是,该型巨舰在苏联海军舰艇作战序列中的级别相当高。当服役后,“斯大林格勒”级战巡预计由一名海军少将担任最高指挥官,并配备主任参谋、政委,以及火炮和机械部门的指挥官,而这些军官将作为上校服役。通常来说,即使在一艘大型战列舰上,其舰长的军衔也只不过是上校而已。
令人生畏的攻击能力 82号工程不使用沙皇时代的Mk3-12型305毫米巨炮(原计划作为“斯大林格勒”级战巡的主要武器),也不搭载“喀琅施塔德”级的B-50型54倍口径305毫米舰炮,而是于1947年决定采用威力更加强大的新型61倍口径305毫米主炮,并装备在3座新设计的三联装SM-6炮塔里。每门主炮的重量为101.58吨,而单座主炮塔亦重达1370吨。炮膛长18.6米,膛线数达到40。
最终敲定的“斯大林格勒”级战巡设计方案的彩色侧视图
该炮的最大俯角和仰角分别为-4°和50°,其垂直升高或降低的速度为10°/秒,主炮塔水平旋转的速度是4.5°/秒,且由莫尔-82型主要火控指挥仪进行控制。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也能由手动控制。该炮装备穿甲弹、杀伤爆破弹和远程弹三个弹种,发射重量达467.1千克。巨大的炮口初速取决于高膛压、超长且加重的身管,以及更加沉重的炮尾机构。这种初速又带来了射程上的大幅度提升,以充分满足苏军独特的战术需求。如此一来,炮口初速便达到了950米/秒,最远射程则能高达令人瞠目结舌的53070米(使用209千克重的发射火药),早已经超越水天线。而全装药远程弹的射程更是达到了令人震惊的127千米。不过,这一最大射程并没有被测试过,而且在这个距离上的散布必然同样惊人!
就穿透力而言,使用穿甲弹时,对当时较高标号的均质轧制钢装甲板,在18千米距离上的穿透力为432毫米(舷侧装甲)、36毫米(主甲板装甲);在27千米距离上的穿透力则为312毫米(舷侧装甲)、73毫米(主甲板装甲)。至于杀伤爆破弹和远程弹,其最大射程则分别为700米/秒和1300米/秒。此外,与之配套的炮塔上装有自动火控系统(RPC),炮战指挥官因而可以重新控制火炮。其最高射速为3.26发/分,每门主炮备弹80发。在当“斯大林格勒”级的建造于1953年年初取消之后,一根炮管在当年12月制造完毕,以供评估目的使用。
除了主炮,58倍口径130毫米副炮也是一款全新设计的舰炮。它们以双联装的方式安装在6座新式BL-109A型双用途(高平两用)炮架上。其中2座位于前桅楼前方中轴线的基座上,呈背负式布置,其余4座位于舰体中部两舷。在早期方案中,后桅楼后方的中轴线上也有2座130毫米舰炮 ,但为了扩大动力舱而取消了。在130毫米炮塔中除了最前面的那座外,其余的炮塔上都安装有Shtag-B型测距雷达,这些雷达的上面都安装有圆柱形保护罩。
每门火炮重4.88吨,整座炮塔重65.2吨。该款舰炮的最大俯角为-8°,最大仰角则为83°,其炮管的俯仰速度为20°/秒,副炮塔也能以20°/秒的速度进行旋转。在发射重33.4千克的炮弹时,它的炮口初速可以达到950~1000米/秒。在使用12.922千克的发射药包的情况下,副炮的最远射程可以达到惊人的32390米!其最高射速为15发/分,每门火炮备弹200发。
“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搭载24门78倍口径45毫米中型防空炮,它们安装在6座四联装SM-20-ZIF型全封闭式炮架(由电力驱动)上。其中,前部烟囱的两侧各布置有2座炮架,剩下的2座则以背负式的方式座落在后部主炮塔之上。45毫米高炮由Fut-N搜索雷达和Fut-B跟踪雷达指挥。这两种雷达连为一体,安装在前桅的顶端。每门中型防空炮的重量为402.8千克,炮塔的全重为9.75吨。它们的最大俯仰角为-13°~85°,炮管在垂直方向上的俯仰速度是25°/秒,炮塔的水平旋转速度是30°/秒。该款高炮在发射1.41千克重的炮弹时,初速能达到1080米/秒,在水平方向上的最大射程可达12000米。其最高射速为75发/分,单门火炮的载弹量为800发。
40门79倍口径25毫米轻型高炮搭载于10座四联装电力驱动的BL-120型炮架上。它们完全为“斯大林格勒”级战巡而特别设计,其表面上敷设的轻型装甲能够抵御炮弹破片的侵彻。在舰体舯部两侧的平台上有4座,其余6座则位于后烟囱两侧的火炮平台上。每门轻型高炮重101千克,单座炮塔的重量则为4吨。它们的最大俯仰角为-5°~90°,炮管的上下升降速度为25°/秒,炮塔的水平旋转速度则快达70°/秒。在发射0.281千克重的炮弹时,其炮口初速为90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为2400~2800米。这些防空炮的最高射速高达240发/分,每门炮备弹1200发。
严密的防护系统 该级战列巡洋舰的装甲防护布局方案是非常复杂的,因为至少有 25个部位的装甲厚度是不同的。尽管其设计指标仅为抵御巡洋舰级别的火力,不过82号工程还是拥有重达10400吨的装甲,占到总标准排水量的29%。“斯大林格勒”级的装甲堡预计能够在12000~14000米距离上经受住203毫米穿甲弹的打击。至于其余部位的装甲,则可以抗住152毫米高爆弹和500千克炸弹的攻击。
该级舰的主装甲带厚180毫米,并内倾15°,以尽最大可能对俯射和水平火力提供有效的防御。主装甲带在水线以上的高度为5.25米,再向水线以下延伸1.7米,其长度为156米,大约占到战舰全长的60%。在主装甲带以上的舰体敷设有50毫米的轻甲,以抵御炮弹破片的打击。装甲堡的前部末端有140毫米的横向防水隔壁保护,舰艉处的横向防水隔壁装甲厚度则为125毫米。
装甲堡上方的甲板装甲厚度在不同部位而有所变化:上甲板厚50毫米,中甲板则为70毫米,在重要操作舱室的上方增至75毫米,在主炮塔弹药库的顶部,甲板装甲是最厚的,达到130毫米。下层的防破片甲板厚15毫米,向舷外逐渐增厚至20毫米。装甲堡前部的水线,由50毫米厚的防破片装甲带保护,并一直向前延伸到舰艏。水线处的防破片装甲带同样向后延伸到舰艉,以保护关键的操舵室。防破片装甲带以下的中甲板厚度为50毫米。操舵室的侧面钢板厚170毫米,其顶部的甲板为70~100毫米厚,面朝舰艉的装甲化隔舱则厚200毫米。
附加的装甲鋼板被安装到了水下防护系统的第三道舱壁上,以防御击中主装甲带水线以下的炸弹。它们的厚度根据所处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在舰体舯部厚100毫米,在305毫米主炮弹药库以外则减薄至20毫米。主炮塔的正面钢板厚240毫米,侧面为225毫米,顶部钢板的厚度是125毫米,背面则厚达史无前例的400~762毫米!至于炮座,其前部正面的最大厚度为235毫米,后部正面则降至200毫米。在主甲板以下,炮座的装甲则为155~195毫米。然而,130毫米副炮却只覆盖有25毫米的轻甲,以抵御炮弹破片的倾彻。
前部司令塔的正面装甲厚250毫米,在后面部分则减薄为225毫米,顶部装甲为100毫米。它的控制设备和电缆线路由100毫米的管道保护,并且司令塔以下的支撑结构有20毫米的轻甲防护。后部的辅助控制站有50毫米厚的轻型装甲保卫着其侧面部位。在中甲板和下甲板的烟囱升烟道之间设置着100毫米的钢板,而在上甲板和中甲板之间,升烟道处的装甲厚度就只有30毫米了。保护锅炉的格栅装甲,上部厚125毫米,下部增至175毫米,以防止炮弹和破片进入升烟道的开口。
苏联研发人员对于82号工程的水下防护系统的设计,可谓绞尽脑汁。为了确定防护方案,相关部门对1:5的船体模型进行了20次试验,并利用未完工的“喀琅施塔德”级战巡的舰体进行了测试。“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的鱼雷防护系统以模型测试为基础研发而成,其预期防雷能力是能抵御400~500千克TNT的爆炸。它的结构由外侧突出部和内部4道纵向防水舱壁构成。第一道舱壁厚8~15毫米,第二道为8~25毫米,第三道的厚度是50毫米,第四道则为15~30毫米。经推测,船体尾部的防鱼雷系统深度更浅,因为在这里舱壁被挤压在了一起。它的外部空间是空舱,但是两个居中的空间则填充满了燃油,以与中雷后渗透而入的海水相混合。至于最内层的舱室则也是空着的。
当遇到爆炸冲击波后,第一和第二道舱壁能向内凹陷,据称这样就可以提高防护效果。防鱼雷系统的总厚度为4~4.5米。82号工程对舰体底部的防御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其设计方案是在以未完工的“苏联”级战列舰和“喀琅施塔德”号战列巡洋舰的舰体进行的全面实验基础上完成的。它采用了三重船底,由三层船底板构成,最外层底板装甲厚为20毫米,中间底板厚18毫米,而内层底板厚12~18毫米。船底总高度为2.25米 ,可以防御在舰体下方5米处的500千克TNT炸药爆炸释放的巨大威力。
极其强劲的动力性能 高航速是“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性能要求的重中之重。82号工程搭载4台TV-4型齿轮式蒸汽轮机,每台能爆发出高达70000马力(51485千瓦)的额定功率,并驱动1具螺旋桨(总共有4具)。它们由12台燃油水管锅炉驱动,锅炉的工作压力为66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则为460℃。 “斯大林格勒”级能搭载5000吨燃油,在18节的航速下,其最大航程为5000海里,极速则高达35.5节。
该级舰装备8台额定功率为75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能驱动350伏电压、频率50赫兹的电力系统运作。此外,还有搭载有4台10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能在战舰失去动力时防止电力的中断),其位于装甲堡的外侧。一共加起来的话,总输出功率将高达10000千瓦。
尚显原始的电子装置 提供给莫尔-82型指挥仪的目标数据,源自“扎尔普”型火控雷达和“格洛特”型测距雷达(二者安装在第2号和第3号主炮塔上)。莫尔-82目标航迹绘制与速度计算器,据称这套仪器是以苏军的火力火控计算器演变而来,并且采用了全新的运算方法,通过电子显示器显示出目标信息。中心火炮控制站位于前部上层建筑之下的第二甲板。此外,在舰体后部主装甲甲板下的下甲板处还设有—个后中心火炮控制与传令站,目标数据由雷达系统和光学器材共同收集。它们得到一台KDP-8-10型光学指挥仪的支持,该光学指挥仪安装有8米和10米测距仪。
在一些BL-109A型的炮架上安装有测距雷达,可能是“施塔格”型雷达。但它们通常由3部SPN-500型指挥仪控制,每部对应2座BL-109A型炮架。SPN-500型指挥仪搭载有1台4米测距仪和“雅科尔”型火控雷达。该型战舰的对空搜索能力由“福特”-N型雷达提供,防空火力控制则由“福特”-B型雷达提供。
主要对空搜索雷达是“基伍伊斯”-2型,即苏联在战时研制的英国291型雷达。在探测空中目标时,其最大有效工作距离为80千米;在侦测水面舰艇时,则大幅降低为20千米。主要的对海搜索雷达是“里夫”-A型,它在搜寻水面目标时,最远的探测距离达到40千米。
除此之外,“斯大林格勒”级战巡还搭载“海王星”型和“北欧人”型导航雷达。在此阶段,苏联的电子装置仍然是非常原始的。并且对“斯维尔德洛夫”级轻巡洋舰(搭载许多上述的系统)进行的相关测试表明,“里夫”-A型对海搜索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是逊于“雅科尔”型和“扎尔普”型火控雷达的。在从“基伍伊斯”-2型对空搜索雷达向“雅科尔”型与“福特”-B型防空火控雷达传输信息时,也是存在问题的,会导致开火时间产生延误,在应对空中高速目标时,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缺陷。此外,还有明显的电磁兼容问题,即“基伍伊斯”-2型雷达还会遭到超短波无线电接收装置的干扰。
雷达接收和干扰设备位于主桅的两侧,1套“马赤塔”型系统则安装在主桅上。“太阳”-1P型红外探测仪座落在上层建筑的两端。此外,该级战巡还搭载1部“格尔库勒斯”型声呐,以及众多的无线电测向仪。
TsKB-17设计局建议可以研发“斯大林格勒”级的变种型巡洋舰,即能搭载巡航和弹道导弹。弹道导弹将从代替前部主炮塔的垂直发射管内发射,并且在一个版本中,导弹完全成为了其主要武器。上述建议被取消,因为两种型号都需要一个完全稳定的发射平台,来赋予它们击中目标的任何机会。而且使用弹道导弹的话,要3个小时的漫长时间才能做好发射准备。
一拖再拖的建造过程 1951年11月,“斯大林格勒”号的第一個分段以“0”的编号,在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厂的船台上铺设龙骨。但是,船台自身需要改造,并且其下端空间被一艘隶属“斯维尔德洛夫”级轻巡洋舰的“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号(计划于1952年底下水)的船体所占据。“莫斯科”号的龙骨于1952年9月在列宁格勒波罗的海造船厂内铺放。至于未命名的第三艘战巡,则于1952年10月在北德文斯克第402号船坞里开工建造,据推测其很可能会被命名为“塞瓦斯托波尔”号。第四艘该级战巡也订购自第402号船坞,但却从来没有铺设龙骨。
“斯大林格勒”号的前部龙骨于1951年12月31日铺放,苏联政府希望它能在1953年11月6日(即在10月革命胜利36周年的前夜)下水。尽管造船部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钢材、装甲、机械和其他设备的交付则被迫推迟,或无序地到达。如此一来,由于建造的缓慢,因此导致这艘巨舰的施工落后于计划进度6个月之久。而其他襁褓中的同级战舰,也或多或少地遇到了延迟。到1953年1月1日,“斯大林格勒”号预计的完工进度为42.9%,但实际上仅为18.8%。“莫斯科”号的制造计划完成11.5%,不过事实上只有7.5%。至于第三艘,其预期的建造进度为5.2%,而实际上也只有2.5%。
在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撒手人寰后,根据交通和重型机械部门的指示,上述“大洋堡垒”遗憾地于同年4月18日被取消建造——“莫斯科”号和第三艘战巡的舰体于1953年底在船台上被拆解。同年6月,相关部门命令订购“斯大林格勒”号的舰体,当时它已完工70%,并准备下水,用于武器测试。首舰的船体于1954年4月16日下水,而它未完工的船艉则被大卸八块。至于它的舰艏,早在一年前便停止建造了。剩下的船体舯部有150米长,其接受了大规模改装,以开始扮演起新的角色——充当一艘靶船。
“斯大林格勒”号的船体于1955年5月19日从尼古拉耶夫出发,被3艘拖船拖带。但在5月23日,当经过塞瓦斯托波尔湾的南部入口时,由于遭遇强风,导致该舰被刮到了沿岸上。它搁浅在了一片非常多石的海底上,此处水深很浅,且离岸边只有50米远。使战舰重新浮起的常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它非常接近空载,因此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从舰上拆卸下来,而且多石的海底意味着不能将其从底部挖掘出来。最初的尝试是企图用“莫洛托夫”号和“刻赤”号巡洋舰强行将“斯大林格勒”号牵引出来,但是没有成功。之后,海军还使用了数项其他措施,即引爆炸药以制造一片冲击波,令它的舰艉更深地没入水中,同时用拖船牵引,来试图推动其庞大的舰体。不过适得其反的是,爆炸在该舰的侧面形成了几个大洞,使海水大量涌入舰体内部的一些舱室里,结果令其更加稳固地沉在海中。在这个节骨眼上,海军做出了一项更加细致的评估,并且在“斯大林格勒”号的舰体下面发现了259个钢制凸出物,其位于战巡下水支架的外侧,它们的长度介于40~169毫米之间。
1955年10月29日,當“新罗西斯克”号战列舰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内倾覆后,“斯大林格勒”号迟来的打捞工作直到当年底才开始进行。该舰船体上的破洞被修补,内部的海水被抽出来,并且所有的凸出物被移除,还用浮筒稍微提升了战巡的舰艉高度,使浮筒没入更深的水中,然后对船体进行注水配平,将舰艏脱离海底,最终令巨舰脱困。上述准备工作是非常费时的,并且直到1956年年中才可以清理塞瓦斯托波尔港内的海底岩石了。在上述港口里,它得到了更加彻底的检修。之后,“斯大林格勒”号被转移到了叶夫帕托里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之间的地区,其处于海军的火力射程之内,成为了一艘靶舰,作为7枚SS-N-1“刷子”反舰导弹的靶子。
1956年12月,这些导弹由经过改装的“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轻巡(隶属于“斯维尔德洛夫”级)发射。导弹击穿了上甲板和主甲板,还摧毁了上层舰体,但没让目标的吃水发生明显变化。关于其他测试的细节,则不得而知。据报道,它成为了SS-N-2“冥河”反舰导弹和多种反舰弹药(鱼雷、航弹)测试的靶舰。在武器测试中,“斯大林格勒”号展现出了自己超强的防护能力,也证明了苏联早期反舰导弹武器对于将近40000吨的巨舰而言,杀伤力十分有限。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斯大林格勒”号已再无利用价值,于1962年被拆解回炉,从而彻底结束了它的坎坷一生。
不过,82号工程的舰体与舾装的建造经验在后来苏联建造大型舰艇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为“斯大林格勒”级战巡研发的305毫米主炮被用作列车炮,130毫米高平两用炮被用作驱逐舰主炮,45毫米和25毫米炮之后成为多用途防空武器。
被历史所深刻嘲讽的是,斯大林的大洋堡垒之梦再一次无情地破碎了,这确实是红色帝国海军建设史上的千古遗恨。同时,该级巨舰的设计被屡次更改的命运,也反映出了大战前后苏联海军坎坷曲折的发展之路。
(全文完)
(编辑/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