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课堂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7-06-01张娣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生物课堂创建生活化

张娣

摘 要:课堂教学要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课堂知识去解决,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生物教师要着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实践行动中感悟,让学习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最终达成全面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生物课堂 生活化 创建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应积极的将社会生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变枯燥为生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做到学科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加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来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呢?[1]

一、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生物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做到教学目标定位明确,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 明确教学目标要涵盖“通过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据此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分析。[2]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一些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并能够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却大不一样。同为吸烟人群,有人易患肺癌,有人则不然。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

二、课堂导入联系实际,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务必要精心设计。将导入环节设计成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必然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

可以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当学习《其他植物激素》时可这样引入:当街上买回来的猕猴桃未熟时,如果我们把猕猴桃随意放着,需要很长时间才会成熟,但如果把猕猴桃和苹果或香蕉放在一起,那么成熟的时间就会大大的缩短,这是什么原因?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从学生知晓的诗词导入。巧借一句俗语,增加几分诙谐,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课堂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蕴涵着生物的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山不容二虎”揭示了生物之间为争夺资源、食物、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明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在导入教学中适时引用诗词和谚语,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运用。

还可以用幽默的经典故事导入。《遗传与进化》这一节,可以引用邓肯与萧伯纳的故事。邓肯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拥有你的大脑和我的美丽,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如果小孩儿生下来,拥有我的容貌和你的大脑,那岂不是糟糕透顶?听完此幽默,学生都笑了。此时引导学生思考:①邓肯与萧伯纳所说的情况有无可能出现?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还可能出现其他的情况吗?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对必修2的学习充满期待,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挖掘生活中常见素材,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基本知识,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自己动手制作生物模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自带别针、泡沫塑料、纸片等材料在课堂上自己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细胞中各结构的形态、分布和功能。学生还可利用铅笔、彩色丝带、毛线等模拟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在轻松的动手活动中,细胞、染色体等抽象的微观结构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教学中,教师布置学生提前准备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和几根大小相同的马铃薯条。再让学生将等份的马铃薯条分别放在准备好的两杯溶液中,观察马铃薯条长度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在清水溶液中马铃薯的长度变长,但是在浓盐水中却是相反的。从而引出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像这样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自己动手,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对观察得到的结论记忆尤其深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师在传授生物知识和训练生物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的融入现实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拉近生物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生物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最终达成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2]《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著

猜你喜欢

生物课堂创建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