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7-06-01本期特邀组稿人
本期特邀组稿人:龙 瀛 陈 泳
龙 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陈 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卷首语
本期特邀组稿人:龙 瀛 陈 泳
龙 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陈 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街道是城市交通的载体和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邻里单位、城市意象和新城市主义等经典城市理论都对街道作了不同的诠释。2016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第16条“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更是提出对街道和街区要特别关注。在国外,近年来在经济转型、精明增长等背景下,全球许多城市的街道得以复兴,街道公共空间的功能被人们认知,全球多个城市也都提出街道设计手册/指南/导则,并开展街道复兴的实践。为此提升街道空间环境品质是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街道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本期主题旨在从“街道可步行性(street walkability)”这一维度对街道空间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步行活动既是交通方式的一种,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其载体——街道的可步行性(亦为街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针对现状的客观审视和面向未来的品质提升具有理论、方法和实践等多个层面的意义,这也与健康城市理念提倡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相契合。2016年,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组织编制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对街道可步行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组织本期主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中国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已经进入了需要重新审视街道可步行性的阶段,这些城市已开展了如步道系统规划、绿道系统建设等实践;二、当下的中国城市街道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商业综合体、电子商务和机动交通等多方面影响,城市街道空间的活力受到多方面因素剥夺,预示着以往针对街道可步行性研究的适用性需要格外重视;三、街道可步行性研究的数据环境和技术手段,因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影响,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研究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升。
本期主题是国内街道可步行性研究一次系统性的探索,从多个维度,如可步行性的国际经验借鉴、客观测度、外在影响和规划设计实践等方面,介绍国内外针对街道可步行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及规划设计机构,研究方法涵盖现场调查、文献调研、空间分析和大数据分析等。希望这些研究能够得到读者共鸣,为读者提供研究素材和启示。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