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为“非遗”传承人建立视频档案《江城非遗坊》开播 记录非遗瑰宝

2017-06-01刘敏智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4期
关键词:抢救性江城武汉市

刘敏智

武汉为“非遗”传承人建立视频档案《江城非遗坊》开播 记录非遗瑰宝

刘敏智

4月12日上午,全国首档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的电视专题片《江城非遗坊》,在汉阳琴台举办发布会。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武当纯阳拳、新洲皮影戏、老大兴园鮰鱼制作技艺、谈炎记水饺、黄陂三鲜等耳熟能详的非遗技艺通过电视镜头集中展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老师、中华“指啸”第一人魏安民老师亲临现场分享了他们心中的非遗传承。会上,武汉市档案馆、市文化局、市电视台还为刘守华(非遗评委会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民间文学专家)、何祚欢(非遗评委会副主任、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武汉市著名历史文化及民俗学家)、刘茂平(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美学家)、刘文彦(湖北省档案馆信息开发利用处处长、研究馆员)、董玉梅(武汉地方志编审、武汉文史馆馆员、武汉市非遗评审委员会委员)、张笃勤(武汉文史馆馆员、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武汉市老教授协会副会长)、王志武(武汉市群艺馆馆长)、涂腊梅(武汉市群艺馆非遗部主任)等八位专家颁发了策划咨询专家聘书。

从去年12月份开始,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市文化局非遗处,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一起回家》栏目合作,对在汉的70岁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曲艺大师、老字号传承人进行抢救性口述视频建档,以此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老记忆、老手艺,弘扬工匠精神,并在全国率先推出系列电视专题片《江城非遗坊》。截至2016年10月底,我市共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28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62项、市级138项、区级313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0人,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文化部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月底,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235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超过70岁的占到5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国家级、省市非遗传承人70岁以上的比例近70%。通过视频影像等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全面、真实、系统、有价值的抢救性记录,是当下的重要工作。2015年,文化部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武汉启动的本次采集工作,首批共有66项,涉及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覆盖面更为广泛。如汉剧、楚剧、木兰传说、湖北评、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武汉木雕船模、汉绣、高龙、黄鹤楼传、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等,涉及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传统美术、舞蹈、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俗等。目前已完成拍摄30余项,累计高清视频素材200小时。节目安排在每周日晚间黄金时间,武汉一套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播出节目视频每集约10分钟,围绕一个非遗项目、人物、故事展开,集历史感、文化感、现实观照、史料价值、口述历史于一体,对在汉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曲艺大师、老字号传承人进行口述建档,纪录跟拍,专家点评,以此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老记忆、老手艺,弘扬工匠精神。广泛向社会征集影像资料,采用情景再现、动画制作相结合的拍摄手法,精选用影视方式能够良好表达的内容为选题。通过工艺的展示,展现工艺自身的魅力,挖掘背后的工匠精神、思想价值、精神内涵。市档案馆已将《江城非遗坊》“口述建档”列入2017年市级绩效目标考核,节目播出视频和采访素材都将进入市档案馆收藏。为存量节目一次播出,多元传播探索了新的路径。市文化局非遗处,也将节目列入2017年全市“非遗”重点工作,并为节目选题、策划、拍摄提供帮助。通过电视化表达和镜头叙事,增加了非遗内容的可视性和传播力,弥补了一般口述建档的单调和不足。

市档案局副局长徐辉表示,让抢救性记录涵盖每位非遗传承人,第一批抢救性记录名单,选择的都是年龄偏大、体弱多病的传承人。不过,从第二批开始,还将考虑技艺黄金期的问题,表演艺术类的如果即将过黄金期,将优先进行抢救性记录。“十三五”期间,武汉将全面完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如果还没来得及采录,传承人就去世了,就采访传承人的亲属、徒弟或有关专家,把与传承人有关的一切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来。

(作者系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副总制片人)

责任编辑 叶宝妹

猜你喜欢

抢救性江城武汉市
施江城 黔阳古城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太原市阳曲县西殿村龙山时期陶窑遗址抢救性搬迁保护技术研究
江城
大型原创黄梅戏《江城飞絮》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抢救性手术治疗1例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弋阳子弟”踏歌来
——弋阳腔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