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职教集团”发展路径探索
2017-06-01杜玉帆
杜玉帆
摘 要 在分析紧密型职教集团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紧密型职教集团的关键环节,即搭建高效决策、强执行力、统筹协调的组织架构,搭建“校政行企”多方联动平台,创新集团合作共赢新体系,建立健全持续高效合作的长效机制。需要创新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重视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突出集团化办学综合服务能力、强化集团化办学保障机制。
关键词 紧密型职教集团;长效机制;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9-0048-05
一、“紧密型职教集团”内涵式发展的提出
近年来,集团化办学在各地得到快速发展。但其发展模式尚处于粗放型的摸索阶段,一些棘手问题亟需从体制机制改革予以突破:一是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集团运作缺乏规范。集团组织机构基本呈现松散型,多以章程为纽带的契約型集团组建模式,内部管理机制仅设理事会、秘书处等常规机构,未能形成规范、明晰的组织体制,管理工作粗放,效率低下。二是互惠多赢的利益协调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集团内部忽视利益相关者各主体诉求,更多强调牵头单位本身,利益协调有失偏颇,利益协调手段单一,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且集团性质模糊,法律身份不明确,内部治理缺乏法律效力,难以作为独立实体对外交流与合作,造成集团运行效率不高。三是忽视集团内涵建设与发展,难以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当前集团发展进入规模越大越好的误区,盲目扩张,以提升集团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忽略集团规模经济界限问题与内涵建设,理事会讨论的问题仅局限于顶岗实习、挂职锻炼、企业培训、毕业生就业乃至企业资助等初级层面,无法涉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混合所有制办学、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育人等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导致校企合作表浅化。四是支持与保障政策不完善,缺乏具体规章制度的引导、激励和约束。国家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缺乏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具体实施条例和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尤其在政策支持、经费资助、宏观协调和监督评价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推动集团化成员合作的力度不够,无法正确评估和评价职教集团的发展水平。
要解决这些瓶颈问题,需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建立紧密型职教集团,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明确提出,“开展多元投入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学分转换的集团内部教学管理模式”。这是职教集团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集团化办学进程中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目前学术界对紧密型职教集团研究甚少,中国知网搜索中仅有5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对何为紧密型职教集团作了初步探讨,主要是参照企业集团对紧密型职教集团进行定义,尤其强调独立的法人资格、产权关系、政府主控和市场机制等方面的特征,对其与一般职教集团的差异多未做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从字面上来讲,“紧密性”应当是紧密型职教集团的本质特征,应重点从“紧密”入手,把握和理解紧密型职教集团。参照《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与普通职教集团办学模式相比,紧密型职教集团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多元主体性。通过“校-政-行-企”多元主体参与,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集团的整体实力。二是治理结构多样化。通过探索企业法人的多种登记形式,形成法人治理、股份制、PPP等多样化治理结构。三是运行机制创新性。以各方“利益链”为纽带,建立职责明确、统筹有力、有机衔接、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四是制度建设长效性。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保障各方权益,深化产教融合。
二、构建“紧密型职教集团”实践探索
(一)搭建高效决策、强执行力、统筹协调的组织架构
任何一个组织系统,要实现组织目标,必须具备相应的组织结构,明确各成员职、责、权。当前职教集团组织结构松散,大部分以章程为纽带设立组织结构,仅设立以牵头单位为首的理事会及秘书处等常规机构,未能形成规范、明晰的组织结构,难以成为“责、权、利”的真正承担实体。紧密型职教集团要破此难题,必须从组织结构入手,构建紧密层和松散层互为补充的内部组织架构,这是实现紧密型职教集团办学模式快速发展新优势的重要路径。集团紧密层主要应包括集团核心成员、与核心成员具有密切项目合作关系或产权融合等产生的实体组织,集团松散层是紧密型职教集团的组成部分和后备力量,通过集团常设机构保持良性互动,弥补紧密层合作的遗漏与不足。集团组织架构是集团运转、机构设置及职能规划等最基本的结构依据,是组织系统内部根据自身需要构建的。紧密型职教集团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协调机构等。
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的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为例。该集团在2012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复成立,现有集团成员单位135个。集团自成立以来,以各方“利益链”为纽带,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合作机制。广东工贸职教集团组织结构由紧密层和松散层组成。集团紧密层为“三院二中心一公司”,即:广东工贸五洲龙新能源汽车学院、广东工贸蓝盾软件学院、广东工贸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广东工贸创新协同育人中心、广东工贸技术服务中心和广东工贸校企合作产业园发展公司6个实体组织。集团松散层由校企合作厂中校企业、对口支援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中职院校、以及与学院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合作的成员单位构成。集团通过秘书处下的4个工作小组与松散层保持良性互动,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见图1。
理事大会是集团最高议事决策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大会的执行机构,秘书处是集团理事大会及其常务理事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具体负责集团的运行、日常工作事务管理以及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秘书处下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建设和实习就业服务4个工作小组,对集团成员单位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建设和实习就业服务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进行沟通协调、细化指导、评价优化,畅通集团成员间校企合作渠道。集团紧密层和松散层根据各自专业职能,分头负责、齐头并进,有效推进职教集团办学理念的落地生根、扎实发展。
(二)搭建“校政行企”多方联动平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都明确提出:“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可见,紧密型职教集团成员构成必将从“校-企”、“校-校”双元走向“校-政-行-企”多元主体参与。因此,构建紧密型职教集团应搭建多方联动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在学生就业、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员工培训和社务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促使教育链对接产业链,深化多元合作、融合共同发展、促进多方共赢。确保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依托联动平台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激发资本、信息、人力、技术等育人要素活力,降低合作成本,多途径开拓校、政、行、企合作渠道,为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建设“两站三基地”,搭建“校政行企”多方联动平台。中山市南头镇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重点工业卫星镇和中国首个镇级家电产业基地优势,集团以南头镇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两站三基地”,开展以地方政府为基础的“校政企”合作新模式。集团与南头镇人民政府签订了校镇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校镇合作联络站”和“校镇合作产学研基地”;与辖区1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教师挂职实践锻炼工作站”“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与技术服务基地”。目前,该平台已实现合作双赢格局。其中,集团与中山市南头镇及其周边企业、行业协(商、学)会等26家企业建立了更为紧密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并在其中的15家企业建立“厂中校”,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学生在“厂中校”真实环境下完成专业岗位技能实习,实现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技师的共同培养。近3年,在紧密合作企业中,集团选派了20名教师挂职锻炼,有313名学生顶岗实习,有81名学生就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0人,培训企业员工306人。81名就业学生中,部分已成为广东(中山)宏基管桩有限公司、苏宁云商有限公司旗下各子公司、广州春源红旗汽车服务销售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业务骨干,校企合作育人质量得到社会肯定。
(三)创新集团合作共赢新体系
当前,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其要求通过结构性调整手段,实现有效供给、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有效配置。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型职教集团应创新集团合作共赢新体系,通过引进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规范集团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健全外部监管制度,提升集团化办学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人力资源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方能进一步实现集团可持续发展,并逐步成长为一流、有竞争力和有活力职教主体。集团工作应借鉴双赢模式,充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达到区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全面形成教育、培训、研发、转化等功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围绕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实践了“校企合作产业园”新模式。集团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利用新校区白云校区资源优势,规划设立了校企合作产业园主园区,占地面积逾100亩,主要利用“校企合作产业园”的土地、教学与实训场所、教育教学资源与入园企业进行合作,见表1。集团在多年校企合作工作基础上,于2014年成立校企合作产业园发展公司,总体负责校企合作产业园发展规划与建设、引企入园与管理等工作。公司遵循“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原则,找准利益共同点、合作切入点。利用“校企合作产业园”的土地、建筑物、冠名权,集团发挥专业技术、品牌等资源和无形资产优势与入园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生产设备、产品、资金、生产线、技术能手、管理方式等用于教学、实训、生产,形成与入园企业互惠互利的动力作用。
集团先后引入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广州市海珠区海幢讯林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广东融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越秀汽车驾驶培训有限公司、广州至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入校共筑平台。集团为入园企业提供建筑面积达15829平方米的合作场所,按“校中厂”模式共建“企业工作室”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共同开展教学、生产、经营、服务、创业、竞赛等活动的方式积极参与集团人才培养工作,校企融合显见成效。
(四)建立健全持续高效合作的长效机制
组织制度是集团发展的规范力量,对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是支配整个集团运行的“游戏规则”和行动框架,是整合各种物质力量和体现集成创新思想的桥梁和中介[1]。当前职教集团更多以集团章程作为“宪法”,但并未形成以集团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可操作性不强。紧密型职教集团管理运行应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保障,形成以集团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持续高效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体系,明确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责、权、利具体内容,提出规范性行为要求,保证参与各方利益共享,增强各方合作动机和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为集团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广东工贸职教集团根据自身校企、校校合作事宜开展的实际情况,细化校企合作工作职责,制定校企合作项目运作管理制度,形成切实可行、保障有力的管理制度体系。集团成立以来,以集团章程为核心,在集团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共制定《职教集团理事会议事规则》《职教集团秘书处工作制度》《校企合作產业园管理办法》《校企合作产业园招商引资指导意见》等管理制度文件27个。从不同角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保证合作各方的利益和目标实现,推动集团成员的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为校企融合产教对接,校企协同人才共育,实现合作双赢共同发展提供保障。
三、“紧密型职教集团”的实现路径
(一)创新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
目前,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职教集团发展的瓶颈。在构建紧密型职教集团的时候,其体制机制决定了集团的核心组织架构,也决定了合作成效。构建紧密型职教集团需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一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通过下放人、财、事权,创新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成立党总支、董事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形成合理高效的治理结构;打破身份限制,依据贡献建立覆盖全员的绩效评价制度,依据绩效考核执行浮动绩效薪酬,创新绩效考核。二是探索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推动集团化办学改革。加强教学的一体化建设,在教学方面初步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培养规格、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使用、统一考核评价标准,有效促进教学资源整合,带动成员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积极推进“校厂一体、产教融合、中高衔接、区域联动”的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掌握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支持和服务,探索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二)重视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
紧密型职教集团的内涵建设应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为重点。一方面,依托职教集团,建设产学研创服务平台和校企共建终身学习平台。通过建设产学研创服务平台,完善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投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广泛组织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协同行业企业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发明创造成果;通过校企共建终身学习平台,提升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探索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体系,促内涵建设上新台阶。集团应积极探索行业、企业、院校等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通过第三方权威认证机构对教学运行、管理过程和质量监控的监督审核,聘请企业和行业人员参与教学评价,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建议和反馈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向社会报告集团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接受社会评价和检测,最终形成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突出集团化办学综合服务能力
职教集团的服务能力反映其对内外的贡献度,也是对集团化办学成效考核的指标之一。在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结合教育的公益性,紧密型职教集团作为多元主体合作体,应突出综合服务能力:一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市场需求统筹成员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培养结构,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二是服务于社会发展。通过整合内外资源,优化配置师资、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资源,借助集团平台,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员工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实习实训等,形成对社会发展的服务。三是服务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通过探索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途径,服务中高本衔接,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通过中高本课程衔接和学分积累與转化制度,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布局、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过程、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紧密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系统化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四是服务于就业创业。一方面,集团通过成立技能鉴定机构、就业指导机构,共享招生和就业信息,通过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另一方面,成立集团二级培训学院等机构,面向集团内部企业单位的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
(四)强化集团化办学保障机制
强化集团化办学保障机制,打造高效服务平台,是实现紧密型职教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法律地位、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做出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操作性的规定,从法律层面明确集团化办学的身份地位,并把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纳入到当地和行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指导、主动参与制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规划,通过委托项目开发和制定土地、融资、财税各项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支持集团化办学,实质性解决集团发展中的各项困难。其次,在政策层面,政府要多渠道加大对集团化办学的投入,通过多种服务方式支持共享型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中心和共享型教学团队,提高集团内涵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当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可设置职教集团专项经费,加大对职教集团在共享型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或通过配套方式,帮助职教集团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同时,对职教集团申报的校企合作项目给予一定的优先权,鼓励和支持职教集团承担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项目。
参 考 文 献
[1]马成荣. 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0):83-86.
[2]刘晓宁,刘晓.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规范、认定与评价[J]. 职教论坛,2016(25):26-31.
[3]欧阳恩剑.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8):12-23.
[4]赵向军,胡进. 紧密型职教集团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50-153.
[5]崔发周. 职教集团的基本功能和内涵发展指标[J]. 职教论坛,2016(25):21-25.
[6]楚斌. 近十年来国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J]. 当代职业教育,2015(12):22-24.
[7]邢广陆. 建立“紧密型职教集团”的路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