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六个“一” 构思上层楼
2017-06-01曹津源
曹津源
在精准审题、确定立意之后,巧妙构思就成为高考作文夺得高分的关键。笔者从2015年高考优秀作文中总结出六个“一”的秘诀,与大家分享。
一、另立一面
世界万物的呈现方式总是多样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就不应该是单一的。2015年高考广东卷提供了两种认识自然世界的途径,一是传统的亲历感知,二是科技感知,并以“远”与“近”评论各自的长处与短处。较多考生思维单一,有位考生则别具慧眼,从材料中看到了第三面——“远近结合,感受自然”。看多了构思“非此即彼”的文章,发现这么一篇构思投向“第三面”的佳作,阅卷老师定会眼睛一亮。
二、新辟一角
2015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所供材料的关键词是“智慧”。考生引用的“高频”名人是王国维、汪国真、周国平,角度相似,立意雷同。有位考生巧妙构思,“就地取材”,他也写到“汪国真”“周国平”,却是从否定语文老师模式化的“写作智慧”切入的,请欣赏前5段:
这大概是最后一次,在方格纸上写下规定字数的文章。
已经太久了,不曾在横条纹的周记本上,写下两三行的只言片语,或动辄两三页的恣意文字。
还记得考前,语文老师用黑板擦敲打着黑板,不厌其烦地再三强调“作文拿高分的智慧”。无非是开头引用名人名言,观点鲜明,事例翔实,等等。
是的,这样的“智慧”我都懂,能让我拿高分的“智慧作文”也不应排斥。毕竟,经验对于成功也很重要。
然而,我总是不屑。不要真情实感,不需形式创新,只需把大段捣烂如泥的“汪国真”“史铁生”“周国平”们注入固定模板,便会催生大批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此乃应试教育下的集体分泌物。
文章接下去继续抨击“固定模板”式作文的弊端,形象阐述自己的“作文智慧”观。如此“新辟一角”的考场智慧,让阅卷老师赞叹:此生甚有先见之明,机智!
三、巧设一线
叙事类文章构思之“精”,来自线索设置之“明”与“巧”。广东一位考生以《带您去看花海》为题,述说“外婆”和“我”親近自然感受美的经历,作者将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较为零散的材料围绕“看花海”打造成一条构思金链,既伴随着认识自然的远与近、感性与理性,又融入了孝文化,自然胜人一筹。
四、再深一层
构思各类散文、议论文,都要避免同类反复、在同一平面上展开的误区,而应该“往下钻探,深入一层”。2015年高考浙江卷给出关于“作品与人品”的材料。有位考生以“一杯春醪寄余心”为题,先论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高度的一致性”,“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彼此最真实的内心”,笔墨触及这两层的考生也许较多,但此文第三层的论述就显出独到之处了:作者以“内心追索”诠释“作品与作者品性的背离”,其思想已触及人格心理学等层面,且能自圆其说,显示出立意的深邃与新颖,这就是“再深一层”的魅力。
五、反弹一曲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所给材料的大意是:女大学生举报父亲违反交规,父亲遭警察处罚并被警方曝光。虽然材料中也提到“也引发一些质疑”,但很多考生还是“求保险”,为“小陈”“警方”唱赞歌,不敢“反弹琵琶”。有位考生则拟题《给高速交警的信:最差的处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作者在文中新论迭出:“执法者对违法者的批评,应考虑其社会效果,更应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未经定罪就在公共平台上广泛传播的做法也是应该摒弃的。”虽然论述尚欠透彻,但能自圆其说,不禁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
六、智选一体
这里的“体”指文体,“智”是指合理选择。2015年山东卷提供的是关于“丝瓜藤和肉豆须”的材料,有位考生拟题《听来的两则故事》,开头先声明两则故事是在高中宿舍“熄灯后夜谈”时听来的,其一可名之为“‘虎猫改名记”,另一则可名为“哥俩说大雁”,情节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强,结尾亮出主旨:“做一个务实的人吧!”如此以叙为主,寓哲思于“浅显”的文体,叙为旨设,议由事出,立意演绎生动有趣,给人吹来一股清新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