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家文化玉石璧用途与源流问题研究(上)

2017-06-01

收藏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玉璧武威齐家

齐家文化玉石璧用途与源流问题研究(上)

□ 王裕昌

齐家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自1924年发现以来,迄今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500多处,发掘遗址30多处。自20世纪60到70年代开始,齐家文化的玉石器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甘肃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两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齐家文化的玉石器,使得齐家文化玉石器开始受到考古工作者的重视。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学术界对齐家文化玉石器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对齐家文化玉石器的面貌有了初步了解。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齐家文化玉石器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近年来还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海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有关齐家文化玉石器的文章,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市文物局、北京艺术博物馆,以及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文物局、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合作推出了“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览,举办了“齐家文化玉器研究学术报告会”,召开了“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等三项学术活动。2016年甘肃省博物馆牵头青海、宁夏三省区23家文博单位举办了“玉泽陇西—齐家文化玉器”展览。同年10月,广河县又召开了“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论坛”,国内外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会。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一方面引导国内外专家学者更加关注齐家文化及其玉文化,进一步推进学术界对齐家文化及其玉文化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使社会大众因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而能够更多地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的盛况,进一步了解齐家文化及其玉文化的特征,感受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陇西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在齐家文化玉石器中,尤以玉石璧的出土数量最多,堪称齐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关于齐家文化玉石璧的研究,以往主要侧重于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及材料来源等方面的问题,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用途、源流等方面,大都停留于一般性的推测,则少有深究。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及20世纪90年代以前征集并入藏国有文博单位的相关资料的解析,重点地探讨一下齐家文化玉石璧的用途与源流问题。其中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天水师赵村与民和喇家等遗址发掘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是目前认识齐家文化玉器与玉文化的典型标本。

一、齐家文化玉石璧的发现

(一)科学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的重要遗址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因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沿洮河一带进行考古与调查时,最初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由此而定名。该文化分布地域广阔,东起泾水、渭水流域,西至河西走廊西部、湟水流域及青海湖畔,南抵白龙江流域,北达内蒙古西南部及宁夏南部,主要分布地区即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其中心区域在甘肃中西部及青海东部,在上述区域范围内已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500余处。其中甘肃境内发现遗址约1000余处,青海省境内发现450余处,宁夏境内发现10余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就开展对齐家文化遗址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曾大规模发掘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张家嘴、姬家川遗址、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遗址、武山傅家门遗址、青海乐都柳湾墓地与民和喇家遗址,挖掘了一批齐家文化的聚落房址、墓地、祭祀遗存,获得大批石器、陶器,以及骨器、铜器、玉器等重要资料。其中,玉石器约3500余件。据已公布的资料,齐家文化的玉石璧是齐家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最有特色的一种器形,基本为素面。分玉质和石质。在整个齐家文化分布区内都有发现。甘青地区的重要发现,见于广河县半山瓦罐嘴、武威皇娘娘台、永靖秦魏家、广河齐家坪、天水师赵村、武威海藏寺、积石山新庄坪、平安东村、武山傅家门、乐都柳湾、民和旱台、尖扎直岗拉卡、西宁沈那、同德宗日、民和喇家、大通长宁,以及灵台桥村、庄浪县苏苗塬、秦安堡子坪、静宁后柳沟村等遗址。征集的形制或玉质较好的玉璧,还有静宁晨光梁、榆中县甘草店、会宁老鸦沟村油坊庄、定西三十里铺、定西内官营镇及其清溪村、渭源七圣村、永靖新庄坪、民和马家村等地的发现。宁夏南部的固原张易乡、海原海(黑)城镇山门村、彭阳白阳镇店洼村、隆德城关镇与沙塘乡页河子、凤岭乡胜利、温堡乡街道、奠安乡梁堡等地都有发现。据初步统计,考古发现与征集的齐家文化玉石璧,总数在450件以上。主要出自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海藏寺和广河齐家坪、永靖秦魏家、积石山新庄坪遗址、天水师赵村遗址,以及青海乐都柳湾、民和喇家遗址。这些遗址大都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应是研究工作的基点。这里简要地归纳一下这些遗址玉石璧的出土状况及其形制特征。

图1 武威皇娘娘台出土圆形玉石璧

图2 武威皇娘娘台出土椭圆形玉石璧

图3 武威皇娘娘台出土方形玉石璧

图4 武威皇娘娘台出土圆角方形玉石璧

图5 武威皇娘娘台出土不规则形玉石璧

图6 武威皇娘娘台出土圆角三角形玉石璧

1.武威皇娘娘台遗址

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位于武威县城西北约2.5公里处的一个土丘上。该遗址于1957年、1959年由甘肃省博物馆进行了三次发掘,1975年又进行了第四次发掘,揭露面积560余平方米,出土一批陶器、石器、玉器、骨器,以及铜器、卜骨等①,出土的玉器有玉石璧、玉璜、玉钺、玉锛,玉琮芯、玉璧芯,以及一批绿松石珠,其中最多的是玉石璧,多达264件②,是目前所知出土玉石璧数量最多的一处。而M48随葬玉石璧达83件,是随葬玉石璧数量最多的一座墓葬。遗址中出土的玉石璧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圆角方形、不规则形、圆角三角形等六种形制。

图7 武威海藏寺遗址出土圆形玉璧

图8 武威海藏寺遗址出土圆角方形玉璧

图9 武威海藏寺遗址出土不规则形玉璧

图10 广河齐家坪出土圆形玉璧

图11 广河齐家坪出土圆形玉璧

图12 永靖秦魏家出土圆形玉璧

①圆形(图1),③青白玉质,边缘有黄褐色沁斑。玉璧近正圆形,璧面平整,断面不等高,一边高,一边低,边缘打磨较粗糙,中孔单面钻成,孔呈一面大,一面小,钻透处留有裂纹毛刺,未做修饰。直径8.8、孔径2.4~2.7、厚0.9厘米。

②椭圆形(图2),④绿色玉质,近石。外缘不甚圆整,多磨面,器面一道斜切的截锯疤痕。一端斜切一刀,器体厚薄不一,不平整,中央凸,向外缘渐斜,抛磨基本光滑,单面钻打孔,孔壁倾斜度小,存有打孔毛茬。直径6.1×7.1、孔径两面分别是1.7和2、厚0.4~0.8厘米。

③方形(图3),⑤青灰色大理石。方形,两边缘有切割台面和打断面残痕,另两边缘为倾斜的打断面,圆角有磨面,器体厚薄基本一致,一面平整,一面基本保留原始粗糙面,抛磨光洁,两面对钻,对接处呈亚腰形,存有旋痕。长5厘米,孔径两面分别是2.1和2.4、中央 1.7、宽5.6、厚0.7~0.85厘米。

④圆角方形(图4),⑥灰白略带绿色玉质,石性大。圆角方形,边缘两侧为打断形成,外缘可谓周整,有磨面。器面上一道截锯疤痕,器体厚薄不一,一面平整,抛磨光滑。一面粗糙不平,倾斜明显,为敲击剥打之结果。单面钻打孔,孔壁倾斜度小,存有打孔毛茬及旋痕。直径14.1厘米,孔径两面分别是5.8和6.1、长15.7、宽17.8、厚0.7~2.3厘米。

⑤不规则形(图5),⑦青间糖色玉质。边缘两侧打断,形成不规则形。外缘基本圆整,有磨面。一端斜切一刀,器体厚薄略不一致,一面平整,一面稍不平,这一面上存有浅的管钻痕迹。单面钻打孔,孔壁斜度小,存有打孔毛茬和切割痕迹。直径3.4~5、孔径两面分别是1.2和1.5、厚0.2~0.4厘米。

⑥圆角三角形(图6),⑧青灰色大理石。外缘基本圆整,有磨面。一面简单抛磨,另一面保留着粗糙面。单面钻打孔,孔壁倾斜度略大,存有打孔毛茬。直径24.1、24.7、25.3,厚2.1~2.2,孔径两面分别是6.5和7.2厘米。

2.武威海藏寺遗址

武威海藏寺遗址南距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仅有1.5公里。1983~1985年在武威海藏公园湖底及海藏寺东侧的海藏河岸发现一批齐家文化玉器、玉料、石器、骨器、铜器。玉色有白玉、青玉、碧玉。其中玉璧37件,石璧47件,最大的1件玉璧,直径为15、孔径7.5、厚0.5厘米。有1件玉石璧为圆角方形。因还有大量的玉石器半成品、毛坯、原材料,所以,该遗址被认定为是一处齐家文化的玉石器加工作坊址。因这里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距离很近,故而被推测应是皇娘娘台遗址的一部分。⑨遗址中出土的玉石璧有圆形、圆角方形、不规则形等三种形制。

图13 永靖秦魏家出土椭圆形玉璧

图14 永靖秦魏家出土圆角方形玉璧

图15 永靖秦魏家出土圆角方形玉璧

图16 积石山新庄坪出土圆形玉璧

图17 积石山新庄坪出土圆形玉璧

图18 积石山新庄坪出土三璜联璧

①圆形玉璧(图7),青色玉质,有褐色和红色沁斑。体扁平,呈规则圆形片状;内外缘十分规整,薄厚均匀,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经过打磨修饰。通体打磨圆润光滑,素面无纹。直径15、孔径7.4、厚0.6厘米。

②圆角方形玉璧(图8),⑩青色玉质。体扁平,呈不规则方形,圆角;薄厚不均,中心有一单面穿圆孔,管钻痕迹明显,两面均有长度为7.5厘米的开料痕迹。直径7.5、孔径3、厚0.6厘米。

3.广河齐家坪遗址

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发掘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清理墓葬118座,出土了一些玉器。并在遗址上发现玉璧与玉琮,以及石璧、铜镜等重要遗物。遗址中出土的玉石璧主要以圆形为主。

4.永靖秦魏家遗址

永靖秦魏家遗址位于永靖县莲花城西南的台地上。1959年和1960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过两次发掘,揭露齐家文化墓地两处,面积达1011平方米,出土石璧5件,40多件绿松石珠。其中两件石璧为随葬品,分别出自75号墓与123号墓。据介绍,该遗址出土的玉石璧,有圆形、椭圆形与圆角方形三种形制。

①圆形(图12),青绿色石质。外圆边缘有一道切割痕。直径10.7、孔径3.5、厚1.4厘米。

②椭圆形(图13),白色石质。有黑斑沁。最大径16.7、最小径11.8、孔径4.7、厚1.5厘米。

③圆角方形(图14),青色石质。有黑点沁和朱砂。外缘经过打磨。长15.5、宽13.5、孔径4.6、厚1.4厘米。

④圆角方形(图15),白色石质。外缘先琢后磨。直径23.5、孔径7、厚2厘米。

图19 积石山新庄坪出土不规则形石璧

图20 天水师赵村出土玉璧

图21 天水师赵村出土环形玉璧

图22 天水师赵村三璜联璧

图23 武山县傅家门遗址出土残石璧

图24 武山县傅家门遗址出土残石璧

5.积石山新庄坪遗址

临夏积石山新庄坪遗址位于积石山县银川乡新庄坪村的银川河台地上,距大河庄和秦魏家两个齐家文化遗址约10公里。1989年10月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调查,获得一大批齐家文化遗存。其中有9件玉石璧,绝大部分为圆形,有一件半成品呈不规则的方形,还有一件圆形青玉璧和玉璧芯同为一体的一组器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标本,对我们研究齐家文化玉器加工工艺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出土的玉石璧最大的1件直径19、厚0.6厘米。历年来在积石山新庄坪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玉器,有玉琮、玉璧、玉环、三璜联璧、玉锛、玉凿、玉璧芯等,尤为重要的是还发现了有领玉璧与牙璋。

6.天水师赵村遗址

师赵村史前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太京乡西7公里处的耤河北岸第二级台地上。该遗址文化内涵分为七期,第七期文化属齐家文化遗存。1981~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天水师赵村遗址,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存有26座房址、3座陶窑、17个窖穴、1处“石圆圈”祭祀遗迹、3座墓葬,以及一大批陶、石、玉、骨角器等。其中玉器9件,有玉琮1件、玉璧1件、玉环2件、三璜联璧2件,三璜联璧组合玉片3件。另外,还有1件残石璧、1件石璧芯。这批玉器虽然出土数量不多,但却十分重要。大部分出在地层中,少数出自房址中。质地莹润,制作精细,鉴定为软玉。由于这批玉器均为发掘出土品,所以材料就极为重要。尤其是玉璧与玉琮同出于一座墓中,这在甘青地区尚属首见。它无疑对探索两者的关系及其功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玉璧、玉环、三璜联璧造形规正圆润,工艺精巧美观。

图25 武山县傅家门遗址采集石璧

图26 武山县傅家门遗址采集石璧

图27 乐都柳湾出土石璧

图28 乐都柳湾出土石璧

7.武山傅家门遗址

武山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山县西南约25公里的榜沙河岸第一级台地上,隶属马力乡傅家门村。1958年甘肃省博物馆普查文物时发现了该遗址,1991~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后经历了三个年度五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齐家文化石璧5件。其中3件系发掘出土,2件为采集。5件石璧的制作与形制都较为规整,基本为圆形,但3件残缺,2件完整,具有较为丰富的考古学年代信息。其中一件石璧,直径13.8、孔径4、厚1~1.5厘米,另一件残石璧,直径约9.5、孔径约3.7、厚0.46厘米。时代特征较为鲜明,与师赵村齐家文化早段基本同时。推测傅家门遗址中这两件石璧的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前。

8.青海乐都柳湾遗址

乐都柳湾遗址位于乐都县之东湟水北岸的台地上。1974年至1980年由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工作队共同进行过多次发掘,在齐家文化墓地出土石璧一件,形制不甚浑圆(图27),直径10.8、孔径5、厚0.5厘米。在同时期的也出土有小玉璧一件,形制为圆形(图28),直径7.4、孔径2.1、厚0.6厘米。玉石璧通常置于人骨架胸部。另外还出土了一件玉璧芯(图29)。玉璧芯置于人骨架的上腹部,直径5.5、厚0.7厘米。

9.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东部民和县的南端,地处黄河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海拔高度1800米左右。遗址面积约20多万平方米,是黄河河谷小盆地中的一处齐家文化时期中心聚落。1981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民和县博物馆调查民和喇家遗址时征集了7件玉器,有玉钺、玉刀、玉锛、玉璧、玉环等,后来又征集了1件玉璧与1件玉琮。1999~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玉器与玉料100多件。器类主要有玉钺、斧、锛、凿、大刀、玉璧、三璜联璧、璜、环、璧形饰、璧芯、琮芯、圆形玉片、三角形玉片、玉管、玉条形器,以及玉料或玉料残块等,还有绿松石片饰、绿松石管饰等。出土的玉璧形制大多为圆形,但也有个别不甚浑圆。

④圆形玉璧(图33),1981年在民和喇家遗址L∶1采集,呈浅绿色,含黄褐色,质较差。平面近圆形。厚薄不匀,一面起弧。直径27.1~25.6、孔径6.7、最厚处1.2厘米。

⑤圆形玉璧(图34),1981年在民和喇家遗址L∶2采集,呈青绿色,有深浅不等的絮状纹理,边缘有黄色玉皮,表面有三道绺裂纹。制作较好,平面基本呈正圆。中部穿一孔。直径18、孔径5.5、厚0.7厘米。

图29 乐都柳湾出土玉璧芯

图30 民和喇家遗址出土圆形玉璧

图31 民和喇家遗址出土椭圆形玉璧

图32 民和喇家遗址出土圆形玉璧

图33 民和喇家遗址采集圆形玉璧

图34 民和喇家遗址采集圆形玉璧

⑦三璜联璧(图36),喇家M17墓葬外围墓口填土中出土,外形近圆形,孔不成正圆,近桃形圆。三件璜形玉片连接的形式是各穿一孔呈一字形缀联。直径9.45、孔径4.5、厚0.43厘米,系孔为单面穿,孔径0.43~0.22厘米。其中,两件璜形玉片呈深青绿色,一件璜形玉片呈浅青绿色。三件璜形玉片的连接密合较好,其中两件取自同一件玉料制作的深青绿色璜形玉片之间的连接密合无间;另一件浅青绿色璜形玉片与这两件深青绿色璜形玉片之间的连接,虽然也成密合状,但略有错缝,并在两玉片角相接处呈不密合的凹缺状。由此推则,这件浅青绿色璜形玉片或许是在原三璜联璧使用过程中残断一块之后而另补的,所以在玉料以及璜形玉片连接处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

除上述这些考古发现外,历年来还在许多遗址出土了大批齐家文化玉石璧,并进行了采集或征集。这些采集品或征集品的数量远远大于考古发掘品。据庄浪县博物馆李晓斌、张旺海介绍,1975年在桥村遗址出土了47件齐家文化玉器,有玉钺、斧、刀、璧、环、璜、玦等,其中玉璧、环、多璜联璧12件。1975年在庄浪县良邑乡苏苗塬遗址出土玉璧、多璜联璧、玉环等18件,另在庄浪县水洛、南坪、盘安、万泉、柳梁、赵墩、杨河、阳川等乡镇出土齐家文化玉石璧10多件。1961年在秦安县兴国镇堡子坪遗址出土玉石璧5件;1964年在秦安县兴国镇杨家坪出土玉璜1件;1984年在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一个齐家文化祭祀坑中发现3件玉璧。1981年天水市文化馆收到礼县宽川乡一农民交售的一组三件玉璜(三璜联璧)。征集的这些玉石璧大都收藏在当地市、县博物馆。

图35 民和喇家遗址灰坑出土圆形玉璧

图36 民和喇家遗址出土三璜联璧

图37 民和喇家遗址出土圆形玉璧

图38 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环形玉璧

另据罗丰介绍1960年以来至1999年,先后在宁夏南部的固原县中河乡、张易乡、河川乡上台村、隆德县沙塘乡及和平村、海原县海(黑)城镇山门村、彭阳县古城乡、兴隆镇等地出土并征集了一批玉石器。器形有玉璧、三璜联璧、四璜联璧等。

此外,在甘肃天水市、陇南市、定西市、白银市、临夏州、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的多个地点发现玉石璧。这些零散征集品,有的也收集在古方主编的《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卷》一书中。如甘肃省静宁县晨光梁玉璧、榆中县甘草店玉璧,会宁县老鸦沟村油坊庄玉璧,定西市安定区三十里铺玉璧、内官营镇及其清溪村玉璧,渭源县七圣村玉璧,定西县团结乡高泉村玉璧等。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家村阳坪遗址、喇家遗址和宁夏原州区河川乡也采集有玉璧。

以上这些发现,是目前认识齐家文化玉石璧的资料基础。

(二)齐家文化玉石璧的年代

关于齐家文化各典型遗址之间的年代序列,已有三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种观点是1979年谢端琚提出的,他认为各典型遗址由早至晚顺序为:天水七里墩(包括秦安咀坪)—大何庄—秦魏家—皇娘娘台。第二种观点是1987年张忠培提出的,他将齐家文化分遗存为三期八段,一期包括瓦家坪K82.5、柳湾M267、皇娘娘台F8等典型单位;二期包括皇娘娘台遗址、秦魏家下层遗存为代表的一些遗存;三期包括大何庄F7、秦魏家墓地的其他一些墓葬(上层墓葬)为代表的遗存。第三种观点是2001年水涛提出的,他把齐家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六段,第一期包括柳湾一段;第二期包括柳湾二段、皇娘娘台二段和三段、齐家坪一段、秦魏家三层;第三期包括柳湾三段、皇娘娘台四段、齐家坪二段、大何庄下层和秦魏家二层F段;第四期包括齐家坪三段、秦魏家二层晚段、大何庄上层及尕马台遗址。

很显然,第一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出入较大,两者的顺序几乎是相反的;而第二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出入不大,两者的顺序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后者更加细化且全面一些。这三种观点,实际上反映了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在齐家文化分期这一问题上不同阶段的认识。

参照上述几位考古学专家的分期分段研究方案,笔者根据年代学对出土玉石璧的齐家文化遗存进行一些梳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叶茂林等于1981年至1989年对甘肃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两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后,在发表的《甘肃天水师赵村史前文化遗址发掘》报告中明确提出,“根据天水师赵村第七期文化遗存的若干迹象,表现出年代上较甘肃中西部同类遗存要早的特征,应属齐家文化早期阶段。同时,它在面貌上也有自身特点。对比发现,无论从陶质陶色、纹饰和一些重要器形上,表明它和马家窑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师赵村齐家文化遗存的发掘,对于研究齐家文化的起源、分期、类型以及和其它文化的关系等有着特殊的地位,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新材料。同时,师赵村齐家文化遗存,是迄今为止在甘肃东部地区发掘的、内容丰富、规模最大的一处聚落遗址,也是目前所知齐家文化较完整聚落的首次揭露。”武威皇娘娘台墓地,在张忠培的分期中被归入二期,在水涛的分期中被归二期和三期。永靖秦魏家M75为该遗址的下层遗存,在张忠培的分期中秦魏家下层遗存被归入二期,在水涛的分期中亦被归入二期。乐都柳湾墓地M980和M1046为该墓地偏晚阶段的遗存,从随葬的陶器来看,应归入水涛所划分柳湾三段—即三期。民和喇家遗址F4出土的陶器,具有齐家文化较晚的特征,F4无疑应属于齐家文化偏晚阶段的遗存。由于齐家文化在甘青地区的分布较广,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我们可对齐家文化进行区系类型与分期进行研究。按照区系类型来分,可将其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以师赵村类型和七里墩类型为代表,中区以秦魏家类型为代表,西区以柳湾类型和皇娘娘台类型为代表。按照早、中、晚三期来梳理的话,天水师赵村遗址第七期文化属于齐家文化早期遗存,武威皇娘娘台墓地属于齐家文化中期的遗存,永靖秦魏家遗址属于齐家文化中期或中期偏晚的遗存,积石山新庄坪遗址的年代应与秦魏家遗址大体相当,其年代亦应大体相当,属于齐家文化中期或中期偏晚的遗存,而乐都柳湾墓地属于齐家文化中期偏晚的遗存,民和喇家遗址属于齐家文化晚期遗存。

齐家文化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其测年数据大体在公元前2183年~公元前1630年之间,一般被推定在距今4200~3600年左右。仅据已公布的资料可知,目前所见的齐家文化玉石璧,在齐家文化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遗存中都有发现。

注释:

①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②墓葬登记表中登记了208件。

④~⑧刘志华、孙玮《武威黄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石器》,《故宫文物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八期(总248期),第94页,2003年11月。

⑨梁晓英、刘茂德《武威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石器作坊遗址》,《中国文物报》1993年5月30日。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第47页,图三.12。

(责任编辑:田红玉)

Qijia wenhua yushibi yongtu yu yuanliu wenti yanjiu

Wang yuchang

猜你喜欢

玉璧武威齐家
六器之首 苍璧礼天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鲁故城大玉璧
重任在肩
格物天圆
——中国历代玉璧纹饰的演变
01-02合刊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武威所出西夏买地券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