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异军突起

2017-06-01杨尚勤何予平王茂林

甘肃农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业态农产品电商

■杨尚勤 何予平 王茂林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异军突起

■杨尚勤 何予平 王茂林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突出亮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做出重要部署,必将推动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在广袤田野上异军突起。

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需求结构升级,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近极限,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难以为继;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务工环境趋紧,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抓住农村三产融合,就抓住了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牛鼻子”。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优势,推动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应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吃农家饭、住乡村房、享受绿水青山、体验农耕文化的消费需求,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作为农村的新型产业形态、现代旅游的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据统计,2015年全国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人数达22亿人次,经营收入达44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0%;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未来仍有巨大的需求空间,将长期处于黄金发展期。

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给出了具体方向: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这对已经蒸蒸日上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无疑又是一阵春风来。

需要指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不仅仅要有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等资源禀赋,还要有交通、食宿条件等做支撑。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上。一些地方不考虑客观实际,不作科学论证和规划,就盲目上马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最终花了钱没人去,投资打了水漂。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要与交通基础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民俗文化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因此,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村电商作为一个条目单列出来,表明农村电商作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被寄予厚望。据统计,目前全国累计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点约30万个。这些遍地开花的服务点,携商贸、物流、金融、供销、邮政等各类社会资源而来,不仅完善着农村的经济链条,也改善着农村的民生环境。但同时应清醒地看到,农村电商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面临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物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第一道难题。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只有这一进一出顺畅了,才能让城乡资源优势得到互补,也才能使农村电商做大规模。从农产品上行看,如传统的水果物流,为了保证顾客收到货不变质,往往需要在七成熟时候采摘,但是这样要牺牲掉部分口感。如果完全成熟时采摘,则对运输时效和温控提出较高要求,需要整个储运环节的冷链保鲜,这样必然使物流成本增加。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从工业品下乡看,农村人口比较分散,很多快递公司难以将触角延伸到村级用户。针对这一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实施快递下乡工程。

制约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低。蔬果、鲜肉、海鲜等大多数农产品,目前仍以非标准化的状态存在,难以在电商平台上形成规模流通。而且,多数产品没有品牌化,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包装和营销,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由于国内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滞后,导致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现象屡屡上演,国内生鲜电商网站的很多主打产品都是国外农产品。针对上述关键环节和制约瓶颈,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可谓“接一连三”,具有天然的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特征。截至2015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预计,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26万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左右,规模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基地拥有率达到50%。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一是主产区加工业落后,产加销未能整体构建,缺乏产能转移承接平台。二是初加工水平低。每年产后损失3000亿元,相当于1.5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即使在补助政策实施地区,现有初加工能力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薄弱的初加工环节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三是主食加工滞后。主食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绝大部分主食的加工、供应以小作坊为主,一些主食产品的标准和技术规程缺失严重,技术、工艺、装备研发滞后。四是布局比较分散。农产品加工企业85%是规模以下企业,95%是点状分布,产业分工和资源共享程度低。

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中央一号文件从五个方面部署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优化结构布局。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是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四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提出要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初加工等设施建设。五是推进多种业态发展。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要打造好平台和载体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打造有效的载体和平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三园”和“一体”。“三园”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园,“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重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发挥科技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农业科技园”主要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农业技术推广样板、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返乡创业园”主要为吸引聚集返乡农民工、下乡大学生等各类人才,为他们在农村创业创新提供政策扶持和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田园综合体”主要是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三园”“一体”是集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一号文件还首次提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这些将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载体和平台。另外,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一直高度重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产业扶贫,这两项工作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紧密相关,都是很好的平台和载体,有必要统筹规划布局、合力推进。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之一,是有深刻用意的。从其重要性来看,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从其实现途径来看,农民从事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增收空间有限,而近年来各地的实践表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巨大空间;从问题导向来看,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过程中,重视了引入社会资本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却忽视了农民的参与和收益,使农民变成了旁观者。

因而,需要特别强调,无论是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还是通过其他形式和途径,都必须把握好一条重要原则,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主体是农民,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让农民群众自己干、自己闯;另一方面要引导进入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可以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也可以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还可以推行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加大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三大瓶颈制约。一是用地难。长期以来,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很难下到农村,农村土地整理、村庄整治出来的建设用地,也通过“增减挂钩”指标进了城,农村的地难以用于农村发展。二是融资难。因缺乏有效抵押物等原因,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做大做强。三是人才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知识和能力难以适应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要求,特别是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

为破解以上难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务和人才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文件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文件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严禁违规违法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会所。在农村金融创新方面,文件提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在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方面,文件提出要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有关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返乡的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的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等。(摘自《农村工作通讯》)

(编辑:王骏杰)

猜你喜欢

业态农产品电商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谢先文:面对新常态 开创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