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程《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的开发与设计
2017-06-01王海燕
文/王海燕
创新课程《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的开发与设计
文/王海燕
在职业能力要求层面,国际传媒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在知识理论框架上,创新课程《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该如何根据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设计?就上述问题,在调研了国际传媒典型企业后,笔者认为国际视野、熟练使用英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新媒体技能为重点的专业技能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是国际传媒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与素养。该调研结论直接服务于《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调研 课程开发与设计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强以及国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人才的大量需求,国际传媒专业近年来一直比较热门,针对如何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国际传媒人才,北京吉利学院英语专业国际传媒教研组设置了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传媒行业要求的采写编评摄等媒体核心技能的应用型国际传媒人才。学生在刚入学第一学期就将学习《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课程,该课程属国内首创。该课程是英语专业国际传媒方向的专业基础课,4学分,后续课程包括国际新闻采写编、国际传媒视频工作坊、新媒体技术与国际传播、国际传媒综合实训等。
一、国际传媒人才所需职业能力调研与分析
《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课程在开发与建设层面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为在知识框架上,该课程如何根据国际传媒职业能力与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设计;二为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项目,以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上述问题,教研组深入走访了蓝海电视台、伟达国际公关公司、一点资讯等典型传媒企业,就从事国际传媒工作的人员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及课程实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通过深度走访、对话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学习,课题组认为从事国际传媒的工作人员需具备以下职业能力和素养。
1.职业能力方面。一是能够将英语作为对外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国际传播是一种跨国、跨地区、跨文化的信息传播。从事国际传播的专业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并熟悉不同国家、地区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对传播带来的影响。在所调研的企业中,因工作都有涉外性质,所以要求员工都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内外工作和业务的联络和协调,例如在伟达国际公关公司,员工往往是跨几个时区用英语进行电话沟通;在蓝海电视台近200人的工作团队中,外籍员工占到40%,主持人、节目主编、撰稿等主创人员全部为西方国家的专业团队。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内容,如果员工不具备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将很难适应工作需要。
二是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从事国际传播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国际视野主要是指人们能从世界的高度了解国际社会,了解对象国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正确面对本国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己在国际交往中应有怎样的行为与态度,是一个人在全球化视野下具有的意识、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国际传播具有跨文化特性,旨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尽量寻求某种共识,这就需要传播人员具备较强的文化修养和沟通技巧。课题组在蓝海电视台调研中发现,该电视台主要面向西方受众传播,这就要求节目的制作理念、形式与包装及表达方式要符合目标受众的信息消费方式,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充分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是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国际传媒企业需要大量的优秀国际新闻(信息)采编人才。调研发现,蓝海电视台对外传播的节目形态非常多元,节目制作与完成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国际传播技术能力,如较强的新闻发现能力、成熟的新闻采访以及写作和编辑能力。在融媒时代,在庞大的全球信息网络下,更需要国际传播人员具有高超的信息检索、搜集加工、梳理引导的能力。
四是了解新媒体,熟练使用现代传播技术。当前媒介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得到长足的发展。新媒体开展国际传播具有很多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和特性,如能突破传统手段在跨国传输、节目落地等方面的局限,又有助于于实现综合传播和传播效应最大化,所以,国际传媒单位招聘工作人员从以前比较青睐外语人才,扩大到招聘网络科技、电子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国际传播人员熟悉专业性较强的传播技术和网络传播规律。
2.职业素养方面。一是关注国际传媒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国家的传媒政策和中外传媒体制的差别以及各自不同的传媒形态。通常情况下,传媒形态的变化往往来自技术革命和国际传媒政策的制定。这就要求传媒从业人员能够紧密关注传媒技术层面的最新变革和动态,并密切关注国家传媒政策的制定和发展变化,积极对各种变化进行关注、思考和实践。
二是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了解国情与世情。从事国际传媒工作,要求从业人员能够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关注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相关的媒体报道,通过关注这些重大事件及相关报道,了解国情、世情,深化对国际传播工作的认识。
三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善于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的国际传播人才。在国际传媒领域,学习外语及新闻专业背景的人才多,而实际工作又要求工作人员必须随时面对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并积极学习其他专业的背景知识,这就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二、课程定位及设计思路
基于广泛的调研和对职业能力的深度梳理以及《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课题组对该课程进行了定位分析,认为该课程应有机融合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结合国际传媒实践所需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相关内容整合而成,并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提升从事国际传媒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
通过对新闻及国际传播等相关课程的分析和整合,调研报告认为该课程主要搭建以下理论框架:使学生掌握国际新闻的含义、分类、新闻价值、国际传播功能与作用、国际新闻的竞争、媒介体制及内部运营管理、受众、对外报道、传播全球化与媒介融合等基础理论;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热点及重大新闻,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国际视野。
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充满了实战色彩,强调学生对课程的高度参与,突出任务导向,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走上讲台,合作学习,主要表现为设立《今日国际》栏目,让学生以记者、编辑身份参与当日国际新闻的收集、汇报(国际新闻向国内的报道);设立《今日中国》栏目(国内新闻向国际报道);设立《单词看天下》栏目(摘要新闻报道,并提炼英文关键词)。同时,该课程将通过案例分析、情境设置、任务完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表1)。
表1 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实践证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是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国际重大新闻及热点问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以后从事国际传媒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二是通过合理的栏目设计,让学生走上讲台,能看新闻,能讲新闻,在讲新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词看天下》等栏目将英语学习与新闻讲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职业能力培养上也是一种新的探索;三是加强学生对新闻背景以及相关知识领域的学习和拓展,培养复合型国际传媒人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四是通过学期论文和读书笔记的写作与汇报,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文献研习能力。
三、课程目标设计
1.课程总体目标设计。该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主要包含理论、实践、职业素养三个层面。
一是在理论层面,使学生掌握国际新闻的含义、分类、新闻价值、国际传播功能与作用、国际新闻的竞争、媒介体制及内部运营管理、受众、对外报道、传播全球化与媒介融合等学习模块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论文和读书笔记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二是在实践层面,通过大量国际新闻传播案例的分析及学习,使学生尽快了解传媒与公民、传媒与大众生活、传媒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时政和国际社会,提升对国际关系的认知。
三是在职业素养层面,通过大量国际新闻传播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传媒集团生存现状和国际传播的竞争,树立良好的传媒意识。
2.课程具体设置。在能力目标项目化的教学指导思想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有两方面。
一是能力目标(基本层):能够运用国际传播的知识解释国际传播现象;能够理解新闻与信息、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的关系;能够了解新闻媒介(传媒)的运行体制及媒介的内部管理与运行,并运用该知识解释(国际)传播各自不同的表现;能够了解国际传播体系及当代国际传播的竞争,能够理解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的经营模式与经验等;能够了解国际传播受众定位与对外报道的原则、技巧;能够了解全球化和媒介融合时代国际传播的新变化。
二是能力目标(提高层):学生能够通过对上述理论、案例的学习、关注和分析,养成关注传媒行业、国际热点及最新报道成果的职业习惯,提升媒介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实习及社会实践打下较好的专业基础。
除能力目标外,该课程还根据讲授的知识领域,设置了相应的知识目标(如表2)。
该课程的素质目标主要表现为:通过多频次的国际新闻传播案例的分析及学习,使学生尽快了解国际传媒与公民个人、国际传媒与大众生活、国际传媒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关联,树立良好的传媒意识,提升学生的国际传媒媒介素养。
表2 相应的知识目标
3.课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的工作任务表现为常规栏目训练和论文写作相结合。常规栏目工作任务主要表现为:完成《今日国际》栏目内容汇报,让学生以记者、编辑身份模拟将当日国际新闻向国内报道;完成《今日中国》内容汇报,学生模拟完成国内新闻向国际受众报道;完成《单词看天下》栏目,做新闻摘要报道,并提炼英文关键词。以上栏目为每次课的常规训练项目,分别由三个学习小组承担,每次课每组汇报5-10分钟,教师讲评,这项工作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关注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良好职业习惯。
每位同学必须在如下论文提纲中任选一个,完成研究报告(论文),论文作业满分为15分,占总成绩的15%(如表3)。
表3 论文提纲
4.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到课情况(20%)、课堂表现(25%)、论文作业(15%)、期末考试(40%)。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今日国际》《今日中国》《单词看天下》等常规栏目完成情况,以及参加课程讨论等表现。论文作业主要表现为学期论文完成及汇报情况。期末考试主要以学生运用专业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该课程强调过程性考核,并注重平时成绩的评定与管理,强调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结论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迅速发展,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如火如荼,设置英语专业国际传媒方向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国际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应努力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认知,让学生能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北京吉利学院
[1]刘笑盈.国际新闻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2]周康梁.做严肃的电视:英国电视为什么好看[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
[3]郜书锴.媒介融合时代的国际传媒业[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4]财经国家周刊.民营蓝海电视台海外“叫卖”中国概念[EB/OL].http://news.sina.com.cn/m/2010-07-20/174320720192. shtml,2010-07-20/2017-03-27.
[5]北京商报.民营电视台落地50余国家地区 拒绝播二手内容[EB/OL].http://news.sina.com.cn/m/2010-07-19/101520709017. shtml,2010-07-19/2017-03-27.
[6]刘笑盈,赵卓伦.关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J].对外传播,2012(02).
[7]史安斌.论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短板”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新闻界,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