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丹丹一家人共度的48小时
——第26届中国新闻奖纪录片类一等奖作品《请你替我活下去》创作纪实
2017-06-01刘书含
文/刘书含
我与丹丹一家人共度的48小时
——第26届中国新闻奖纪录片类一等奖作品《请你替我活下去》创作纪实
文/刘书含
2015年1月14日21∶08分,我拍摄制作的《请你替我活下去》在北京卫视《生命缘》节目中播出,引得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而其实这样一部真实动人的情感之作,拍摄仅用了48小时。这48小时,却是我与丹丹一家人度过的最艰难、最痛彻心扉的2天2夜。时隔两年,如今下笔,心头仍会流泪。
真实的中国故事,参透深刻的生命命题
记得应该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我接到友谊医院肝移植中心曲伟医生的电话,因为多次拍摄《生命缘》,我们已经成了很好的朋友。电话那头,他语气低沉地说:“有一个小姑娘,7岁,现在已经昏迷,家属准备捐献器官了,父母说孩子之前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生命缘》,你们要不要过来看看?”接到电话,我心头一紧,没有犹豫,放下电话直接去了友谊医院。
到了医院,在狭长的走廊尽头,我第一次见到了丹丹的父母,他们俩坐在医生办公室的沙发上,低头不语。医生介绍我们认识,或许是听到了我们是《生命缘》栏目的,妈妈的眼中一下子闪现出了泪光,哽咽得说不出话。我拍了拍她的手,爸爸开始跟我讲述女儿从发病开始的经历,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故事。而这一家,正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当丹丹妈妈说道:“她还那么小,我真的接受不了”,那一刻,我泪如泉涌。同样作为母亲,我当然能够懂得她的痛苦,我们开始将心比心地交流,而丹丹父母,更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倾诉对象,跟我讲孩子患病情况,他们的心情,选择的纠结。有些话,他们无法跟彼此说,却更愿意跟我讲,或许因为他们的内心一样煎熬,彼此说多了只会徒增悲哀。而我作为一个“陌生人”,却获得了他们的信任,我更感激丹丹父母对我无条件的倾诉,才让记录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真实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丹丹一家人,用孩子生命的最后48小时,诠释了生命的大爱和真谛,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的信仰与任何事情都无关,它源于人心最质朴的善良,源于对他人不计回报的付出和赠与。
创新纪录片表达方式,用镜头语言讲故事
当天晚上,医生允许我跟丹丹父母一起看望孩子。走到孩子的床前,看到她已经失去了意识,而妈妈已经不忍心再看女儿被病痛如此折磨,但是她又不想让女儿听见或看到她哭泣(其实女儿听不见更看不到),自己蹲在地上把头埋在膝盖上哭了好一会儿。就是这样的一个瞬间,被镜头捕捉到,这短短的几秒钟,足以传达镜头外的万语千言。而在整部片子中,充满了这样温暖、动人的被镜头凝固的瞬间。
当天晚上,本以为丹丹能够顺利度过,医生帮忙联系了全国顶尖的神经外科专家,准备第二天进行会诊,可谁都没有想到,就在我们离开医院后不到20分钟,丹丹就失去了自主呼吸。我们赶回到医院时,丹丹已经气管插管了。妈妈一路惊惶地从走廊一边拼命跑向女儿的床头,但是因为医生正在抢救,爸爸就用尽所有力气抱住了妈妈……夫妻俩只低声说话,妈妈更是满脸悲伤却听不到哭声,镜头里充满了痛彻心扉的无奈、无助,更让观众感受到,这对年轻父母所承受的一切,如鲠在喉。
此时,年迈的姥爷倚在墙角的哭泣,古稀之年的爷爷眼里的绝望,无助的父亲站在门口双手合十的祈祷,不知所措的妈妈在走廊背靠墙壁的眼泪……无数的镜头,组成了这样一部40分钟的纪录片。而我在整整48小时的拍摄中,很多时候是流着眼泪固定机位,真实记录着发生的一切,我们和丹丹的父母无眠无休同命运。最终,我们用感受式的采访,内心独白的讲述,创作了这部感动亿万观众的催泪之作。我们始终相信,感同身受的共鸣就是纪实节目最坚实的力量之源,用镜头记录最震撼人心的画面,最触动神经的生死一幕,最直指人心的情感地带,带领观众真正触摸和感受生命的力量。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让好故事有更深远的影响
在整整48小时与丹丹父母的陪伴中,我感受到有一个声音不断地在提醒我:不,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它更应该有一个充满希望和爱的延续的结局。因为丹丹父母从知道女儿的病可能无法医治的第一刻,就想到要把孩子所有可以利用的器官无偿捐献出去,去帮助其他人不再经历同样的痛苦。因此在片子的后半部分,我把更多的内容放在了这些充满温情和希望的章节上。
丹丹父母最后的心愿,是留下女儿的一绺头发,当作永恒的纪念。他们走进病房,与女儿做此生最后的告别。母亲最后一次为女儿梳头,最后一次亲吻孩子的额头,最后一次牵起女儿的手,最后的最后,她剪下女儿的长发。而我们看到的是,走出病房外的夫妻,拿着女儿的头发,放在嘴边微笑着亲吻,这一刻,妈妈是笑着的,在节目配音时我们也选用了一段带有希望的音乐。
丹丹年仅7岁的生命,却挽救了5个家庭。她捐出了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和两个眼角膜,我们拍摄到了其中3个家庭,让丹丹的父母在绝望中,看到了女儿生命延续的希望。
节目播出之时,国家刚刚公布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将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部片子为推动公民加入器官捐献行列起到了示范作用。
后期制作延续情感,拓展故事外生命的内涵
整整48小时全程纪实跟拍,我们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下这闪烁人性光辉的大爱故事。拍摄的带子加在一起比我的身高还高,16页稿子,收到了制片人13页的修改意见,但是我们仍觉得有欠缺。而让我们最为纠结的是,从我们接触到丹丹的第一刻开始,她就已经陷入了昏迷,如何把她之前健康、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健康的不易?我们在后期制作时,加入了大量丹丹生前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她面对镜头的笑脸,仿佛让我们觉得这个生命并未走远。最终让我们坚定这样编辑的原因是,丹丹的父母更希望这部片子是留给女儿短暂一生的永恒纪念。
而这部片子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让人们看到了人性在最痛苦的边缘爆发的坚韧和顽强,更引发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要如何生活,如何善待我们的亲人、朋友和陌生人。这些隐藏在我们生活褶皱中的善良和温暖,被翻开在阳光下,温暖着所有人。
因为跟丹丹一家人共同度过的这48小时,在他们最无助和最痛苦的时刻,我寸步不离地守在他们的身旁,早已忘记记者的身份,而是像朋友一样的陪伴,直到今日,我跟丹丹父母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这更是一段生死相依的生命之缘。
后记
节目拍摄之初,谁都没有想到这部48小时由一名摄像加一名记者拍摄出来的片子,会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节目在北京卫视黄金时段播出当晚,本地收视2.55,全国收视0.55,同时段全国排名前三,在微博、微信和视频网站也同样引发热议,视频内容转发上百次以上,评论超过上百条,很多观众表示“流泪看完了节目”,被社会各界誉为“2015年感动中国之作”,小丹丹更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小英雄”。这份荣誉让我更加坚信,拍到好故事、讲出好故事、做出直指人心的故事,靠的绝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和信任。我们与被采访者的关系,更应该建立在将心比心和推心置腹的基础之上,我们永远跟病患、跟家属、跟医生在一起,不走捷径,不图巧劲儿,用一种原生态的方式进行记录,用记录者生命的投入去交换被记录者生命的感动。
《生命缘》也将继续以更有价值高度的新闻情怀、媒体价值和社会责任感,来传递正能量。
作者系《生命缘》节目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