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女神穆洛娃的巴赫柔情
2017-06-01
小提琴女神穆洛娃的巴赫柔情
从“不安分”的跨界开始,再以“农家女孩”的方式返璞归真,理性的巴赫终成美妙的琴歌。
近日,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大师穆洛娃与拜占庭学院古乐团的乐手们在上海演绎了巴赫。
尽管穆洛娃和乐团以巴洛克乐器来营造复古的氛围,但坦白地说穆洛娃演奏的巴赫并不像我们普遍印象中巴赫的风格。
小提琴女神的柔情巴赫
若说海菲兹(Jascha Heifetz)的巴赫精准而冷峻,穆特(Anne-Sophie Mutter)优雅而深沉,希拉里(Hilary Hahn)干净而单纯,那穆洛娃则是温柔而多情了。她的“不同”让我们看到了在理性与优雅之外,巴赫也可以充满女性的柔美,也可以用整个乐团的声音来浅唱低吟。
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穆洛娃几乎在每个跃进都用了一个短小的渐强与急弱,而在每个段落的结尾又加上了一些呼吸般的自由速度。
更妙的是乐团的声音如同她弓梢留下的彩虹,仿佛空气与时间的流动都为之停顿片刻。
行板的第二乐章中她对那几个长音(二分音符)的处理果真如天籁的人声一般——一段克制的吟唱后加上一个妖娆的气音,不得不让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情歌的唱腔,而她底子里的古典韵味又让她的音色更接近花腔女高音娜塔莉·德赛(Natalie Dessay)的声音。
在乐器的选择上穆洛娃似乎也刻意地追求柔美。她换上音色温暖的羊肠线,又使用一把现代制琴师做的巴洛克琴弓,或许都是为了隐去现代提琴的“器械感”。
那声乐性十足的柔情款款却又这般内敛,如同在一个小小空间里对着自己吟唱的邻家姑娘,而挤在窗台外窥听的人们早已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难怪乐评人蒂姆·阿什利曾在英国《卫报》写道:“ 聆听穆洛娃演奏的巴赫,是你所能体验的最棒的一件事。” 当然,柔美二字远不足以概括穆洛娃的演奏风格。
她的演奏风格中的精神内核,其实来自她不安分的成长经历。
叛逃偷渡躲避克格勃密探
穆洛娃从一开始就不是个“本分”的古典音乐演奏家。1959年出生的她在莫希科音乐学校学琴的时候“不幸”跟了一个整天忙于上台演出的音乐家,列奥尼德·柯岗(Leonid Kogan)。事实上穆洛娃是跟着柯岗的助手学了八年琴。
宿舍里的那些外国学生们对她的影响倒是更大些。他们手里有各式各样的西方音乐的磁带,包括摇滚、流行和爵士乐。
生活在前苏联的穆洛娃是绝不可能在市面上见到这些被视为“资本主义毒瘤”的音乐的。而恰恰是这些音乐在她心里种下了一个向外界探索的愿望和一种不甘的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