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打造“新型智慧北京”

2017-06-01张伯旭

中国信息化 2017年12期
关键词:智慧北京建设

文 | 张伯旭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曾任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大兴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主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北京一直致力于智慧城市领域的创新实践,于2009年率先提出建设“智慧北京”,掀起了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大潮,“智慧北京”建设领跑全国,并实现了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地区从“跟跑”到“并跑”的提升。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北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分级分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要求,继续实现创新突破,建设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北京”,打造新时代的首善之区。

一、关于“新型智慧城市”的三点认识

(一)大转折——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

历史总是迭代前进的,从创新角度来看,技术和制度是两个重要诱因,交替牵引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与美国泰勒思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自动化与丰田管理思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与ERP、MES等。从创新视角来看智慧城市发展,我们目前正处于从“技术创新牵引”到“制度创新牵引”的重要转折点。

继互联网之后,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作用效力递减,只是在推进更宽的网络、更大的数据库、更快的处理速度,缺乏颠覆性技术实现质的提升,带来更加显性的成果。从信息技术可预期的演进来看,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大规模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也无法明确预估。因此,体制机制、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等制度领域创新将成为现阶段引领新一轮智慧城市爆发的突破口。

(二)大变革——从“硬件驱动”到“数据驱动”

提高技术创新成效的主要路径就是尽可能加快技术应用普及,映射到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加快各类设备、系统的部署,用硬件驱动智慧城市发展,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初期成效显著,但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信息孤岛”等问题。

制度创新的主要路径是通过组织优化、流程再造,最终实现效率的大幅提升,其基础就是数据。围绕城市大数据的规划、采集、流通、分析、反馈、修订等全生命周期,用信息流优化来驱动各领域系统建设完善,将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

(三)大回归——从“系统”到“系统的系统”

2008年,IBM将智慧城市定义为“系统的系统”。在技术思维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初期,更多的强调用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单一或局部问题,而忽略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性、关联度。进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在大数据条件下,我们需要回归到城市本真,用城市学的视角推进整体性建设,用数据流串联各业务系统,进而实现“系统的系统”。

这其中,政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城市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通过一系列大系统、大工程,引领了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在市场驱使下,社会信息化应用进展神速,已经远超电子政务。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随着数据的作用从量变到质变,政府作为城市数据的集大成者,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向城市安全、环境、信用、公共服务等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硬骨头”发起进攻,取得更大的成效。

综上所述,“新型智慧城市”相较“智慧城市”而言,主要体现三个“新”,一是新的战略重心——构建一套适应城市特色、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二是新的思维理念——从通过上设备、做系统,解决城市单一或局部的表象问题,到通过合理规划数据流,串联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问题;三是新的攻关方向——从城市视角出发,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系统性解决城市复杂性问题,提升市民获得感。

二、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

北京作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先行者,多年建设中形成了一批如“网格化管理”、“数字奥运”、“800M无线政务网”、“政务云中心”、“北京通”等引领全国的优秀实践。但同样面临着创新后继乏力、市民获得感不强、在治理“大城市病”过程中未能充分释放智慧效能等问题。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智慧北京”建设要实现全面跃升,进入“新型智慧北京”阶段,重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一是综合解决“大城市病”,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中提出,要“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蔡奇书记强调,“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提出“疏解整治促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新一轮平原百万亩造林、住有所居、交通拥堵治理、均衡教育、医疗改革、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平安北京’建设”十四项重点工作,“新型智慧北京”建设要重点围绕其展开布局,做好全面支撑,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综合治理能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形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城市治理能力”,强调要“加强精细化管理”。近年来,“智慧北京”建设为城市各领域精细化管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综合治理、精准预测、科学评估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是“新型智慧北京”建设的重点突破方向。

三是先行先试,打造新时代的首善之区。目前,北京市具备良好的网络条件、庞大的数据基础、广泛的应用环境,作为首善之区有责任和义务先行先试制度创新,推进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北京”建设,抓住时代机遇,实现理念转变、模式转变与创新引领,为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探路,打造国际智慧城市建设样板。

三、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打造“新型智慧北京”

要实现理念、模式、路径的转变,不可一蹴而就,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推进“新型智慧北京”的转型发展。

一是以城市副中心为试验田,先行先试制度创新。充分利用城市副中心的“示范性”,以解决城市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依据,探索打破原有制度体系,尝试建立新的智慧管理机制。如:用城市数据模拟,科学规划副中心硬件设备部署;探索新的数据采集流通管理体系,建立各部门之间,及其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合作共享新机制;建设副中心城市大数据中心,对城市地上、地表、地下、空中全空间进行三维建模,实现可计算、可推理、可全息感知的多位动态时空信息管理;推进机构改革,探索试行契合大数据时代的“预见性”、“预测性”管理方式,改善优化目前普遍存在的“各管一段”、“九龙治水”、“整体协调”的管理方式。

二是围绕治理“大城市病”,用数据强化“新型智慧北京”建设成效。选取城市亟待解决的,同时也是市民体验感最强的交通、环保和市民服务等领域,以数据流牵引业务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成效。例如在交通领域,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将各类“专车”、“快车”、“网约车”、“拼车”、“代驾平台”等平台和软件的数据,地图企业数据,以及气象数据、产业规划数据、医院、学校等影响交通业务的数据均纳入交通大数据中,根据交通管控、指挥、运输等各项业务,搭建实时仿真路网模型,对交通运营状况的演变进行预测和分析,科学引导城市交通,同时,根据民众意见反馈,实时优化,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实践的交通管理新模式。在环保领域,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污染源进行划分和监控,包括水资源、空气质量、放射源等自然环保条件,可能产生污染排放的企业,将各个领域和步骤的数据融合成整体,更好地分析污染源和污染程度,并将环保预测信息与出行信息、健康管理信息、安全领域信息等相融合,衍生出一系列分析结果,服务民众。在公共服务领域,从数据层推动同类项服务的汇聚整合,进而整合管理与服务领域的线上数据资源、服务资源,真正形成“一口式”的服务办理,提升市民的体验感与便利感。

三是架构“新型智慧北京”大数据全景图,逐步推进城市运营整体性应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城市病”治理缓解、城市安全与社会稳定、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城市管理业务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数据驱动模式,推进精细化、精准化业务管理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架构“新型智慧北京”大数据全景图,推动城市大脑建设,形成城市运行决策指挥大厅和对城市运行整体控制系统,对城市重大事件进行实时处理,全面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市民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智慧北京建设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北京,北京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