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肩而过的遗憾
——总制片人孙强讲述采访经历
2017-06-01
擦肩而过的遗憾
——总制片人孙强讲述采访经历
在全国范围内拍摄“非遗”纪录片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当本刊记者问及拍摄的经历,总制片人孙强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在农历丁酉鸡年大年初八,延安下起了鹅毛大雪,山川仿佛披上了银装,着实让人看不清。但是严寒与大雪并没有阻挡《非遗中国行》栏目摄制组工作人员的脚步,他们在当地著名农民画绘画大师冯杉云老师的陪同下前去拍摄采访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大师高凤莲。天公不作美,寒风裹挟着大雪席卷而来,当摄制组一行来到山下时,皑皑白雪俨然封锁了前进的道路,大雪封山,万籁俱寂,只有寒风呼啸而过。当时工作人员不禁赞叹道:从遥远的距离赶来,大雪却阻隔住了我们采访剪纸大师高凤莲老师的进程。万般无奈之下,摄制组费尽周折,终于联系到高凤莲的女儿,她说母亲在不久前刚刚去世。得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高凤莲去世的噩耗,让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惊愕了,低沉的气氛笼罩着摄制组的每一个人,如果能够再早一步,或许我们就能够抢救出高凤莲大师的传奇故事,就能为这样一个中华民族中的艺术瑰宝挖掘出不可多得的影像资料,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魅力和技艺……
高凤莲大师是陕西延川人。1986年开始从事布堆画;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期间,由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到陈列馆展出剪纸和布堆画;2000年,她的作品参展“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作品《陕北风情》获特等奖;2001年参展“山东省威海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作品《黄河人家》获金奖。高凤莲的民间工艺作品独树一帜,风格粗犷质朴、抽象生动,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超群的技艺。她的剪纸作品从远古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现实中的农家生活、生产劳动、民族风情,无所不包。在中国北方农村数以万计的民间剪纸作者中,高凤莲大师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向高凤莲授予了“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抢救“非遗”刻不容缓,如果我们能早一点知道她的病情,如果我们能早一点赶来……这种“擦肩而过的遗憾”让大家失去了再现民族瑰宝——高凤莲大师剪纸艺术的画面,让人痛心和惋惜。我国很多优秀的、不可复制的传统技艺就是因最后一代传承人离世而消亡的,我们要加倍地努力,用镜头为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放歌。
所谓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因用愿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传承延续着。中央电视台《非遗中国行》摄制组此次采访的就是八音坐唱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梁秀江,他属于世代传承,从9岁开始学艺,绝对是一个八音队伍里的多面手,梁秀江老人对记者说:“我对牛骨胡、勒尤、竹笛伴奏及演唱都很拿手,除了这些,我还要在八音队做曲目的执行编排,演出时我还要担任演员。我的这些技艺都是祖祖辈辈世代传承下来的,1959年,我9岁时开始拜师学艺,师从父亲梁德超,父亲又是从祖父梁小盖那里学习技艺的。”
据传,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梁秀江说:“我生长的巴结一带是兴义八音的发源地,巴结八音演唱的内容很广泛,除了一些贺喜、立房、祝寿等传统曲目外,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还加入了一些歌颂党和人民政府的内容。每年新春正月,我们八音坐唱队一唱就是十天半个月,布依族的乡亲们也都来争相观看,成为了布依族人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
梁秀江说到他热衷的“绝活儿”更是如数家珍:“巴结八音在解放初期就多次进县城参加调演并获奖。而八音的空前繁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巴结所属区域的者磨村、新寨村、者安村、梅家湾等八音演出队先后成立,他们走村串寨,演出不断,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1991年5月,巴结民族文化站建立,我还荣幸地担任站长,领导说是为了提升巴结八音队的表演能力。”这样就更激发了梁秀江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他从自己的演出收入中拿出了近万元资金制作服装、道具、乐器。梁秀江说:“我们这支文艺队以老艺人罗连华、王顺义为艺术指导,以阿香、阿旦、阿朵等为骨干,全队20余人排演了《敬酒歌》、《共产党是布依族的大救星》等一批颇有质量的节目,在县、州级调演中多次获奖。1991年9月,我还带领着八音队应邀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这样的荣耀让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在北京参加首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八音《布依婚俗》优美的演唱,震惊了中外观众,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明珠”,并获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展示奖。1992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