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孙眼中的徐诵明中国病理学奠基人

2017-06-01邢大军

北广人物 2017年19期
关键词:北平病理学大学

外孙眼中的徐诵明中国病理学奠基人

外祖父徐诵明的一生坎坷而又灿烂。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唯有“爱国”二字。我至今尤不忘他当年的教诲:一个人一生没有成就没有关系,但绝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

中国现代病理学是20世纪初从国外引进的。徐诵明是我国病理学的奠基人,在开创、建立中国病理学,培养病理学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时,中国没有中文的病理学教材,于是徐诵明将日本病理学家木村哲二博士的《病理学》著作(上、下册)译成中文。1920年,他出席医学各科名词审查会议,为“病理学”名词定名,负责审定了病理学的中文名词,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在于:奠定了用中文讲授西方医学的基础。那时,很多教会学校用英文授课,而徐诵明开了先河,坚持用中文讲课,使用中文医学名词,成为我国第一个用中文讲授西方医学的人。病理学是医学之本,而徐诵明最早在中国建立了病理学科,他定的病理学中文名词如“梗塞“”血栓”等一直沿用至今。

他一生坎坷而又灿烂

如果说,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如一部厚重的大书,那么“,徐诵明”这一章值得后人大书特书。这位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的老人,一生担任过五所大学的校长(北平大学医学院、北平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沈阳医学院),被誉为“大学校长的典范”,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奠基人,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先驱。

1989年10月20日,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共同为徐诵明举办百岁庆祝大会,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代表卫生部党组致辞,赞扬这位百岁老者:“一生爱国、治学严谨、知才善任、宽厚待人、作风正派,兢兢业业办教育,受到了教育界、医学界的尊敬和拥戴。在医学教育上,徐老可谓是用中文讲授西学的先河。”在画家徐冬冬心中,外祖父徐诵明正是这样一位“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的儒雅学人。“外祖父徐诵明的一生坎坷而又灿烂。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唯有‘爱国’二字。我至今犹不忘他当年的教诲‘,一个人一生没有成就没有关系,但绝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徐冬冬说。

第一个病理学教研室

徐诵明,字轼游,别号清来,1890年10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城关镇一户贫寒的塾师家庭,5岁入读私塾,13岁考中秀才。1904年,这位天才少年离开故乡天姥山,考入浙江高等学堂预科(浙江大学前身)。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清政府腐败无能,浙江更是掀起了沪杭甬铁路风潮。国已危,家安在?怀揣科学救国思想,徐诵明隐瞒双亲,东渡日本求学。在东京,他与章太炎结识,并由其介绍加入同盟会。

“我曾问过公公,在他心中,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老人家只回答了八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他曾奉命把炸药从日本带回国内,以备革命之需,可见当时这样一群先行者是以一种何等心态来面对民族出路的。”徐冬冬回忆。

1909年4月,徐诵明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堂预科,1910年毕业后考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1年10月,年仅22岁的徐诵明毅然放弃学业,于11月归国驰援武昌起义,在上海加入了徐锡麟之弟徐锡骥组办的陆军卫生部,担任革命军上尉连长。

不料,次年政局变化,孙中山辞去大总统一职,失望的徐诵明重返日本学习,1913年考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由于成绩出众,1917年留日期间,即受聘于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1918年毕业后,留九州大学从事病理学研究。这期间,徐诵明与同样旅日求学的郭沫若、夏禹鼎、钱潮、陈君哲、刘先登等人成立“夏社”。不料,这一爱国举动被日本设在中国旅顺的特务机关发现后,向外务省密报:在九州帝国大学,以徐诵明、郭沫若、夏禹鼎等人为首的中国留学生从事反日活动,建议驱逐。

1919年秋,徐诵明回国后出任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病理学教授。作为当时我国唯一的病理学教授,他率先从日本引进了病理学,创建病理学科,填补国内空白,并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病理学教研室,担任室主任。鉴于教学中一直没有相应的中文教材,1936年,他将日本病理学家木村哲二博士的《病理学》著作(上、下册)译成中文。

北伐战争爆发后,国民革命军收复武汉,徐诵明特地赶赴汉口,任第二中山大学医科教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医处卫生科科长。北伐军攻克南京后,他又赴宁负责接管鼓楼医院。此后,徐诵明谢绝何应钦提名他担任军医处长之职,决心重回教育界,北上出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1929年,他创办了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前身),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西医医院。

绝不与日伪沆瀣一气

1932年,北平大学校长沈尹默辞职,徐诵明被公推为北平大学校长。1937年1月—5月,兼任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掌校期间,他推崇和赓续“思想之独立,学术之自由”的办学方针,校内民主自由气息浓厚。北平大学也由此发展成为当时集女子文理、法商、工、农、医于一体的国立大学。

“当时,公公心中只有国家利益,只问学问,而无党派得失。包括中共一大代表、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等在内的许多进步教授,都在北平大学任教。”徐冬冬回忆。1932年至1934年期间,徐诵明看到范文澜和许寿裳为人诚恳,工作认真,即先后聘请他俩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的负责人。1935年,日伪炮制“冀察政务委员会”,有过旅日经历的徐诵明成为争取对象,在未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就在天津一份日本人办的报纸上公布其为委员。对此,徐诵明先后9次严词拒绝“,吾不应富贵而失去吾对国家及吾本人人品的尊严”,坚决要求把自己的名字除去,绝不与日伪沆瀣一气。随后,他更与蒋梦麟、梅贻琦、胡适、李蒸等人联名,通过路透社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华北自治的意愿,揭露日本侵华的企图。

1937年2月,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王世杰密电徐诵明,要其严密注意学校的“反动气焰”,并要求解聘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的五名“红色教授”——陈豹隐、李达、程希孟、许德珩、沈志远。“为此,公公专程赴南京找王世杰理论:‘学校聘请教授,一向只问学问如何,不管政治派别。大学校长的任命权在教育部,而教授的聘任与解聘,责在学校,教育部怎么好越权下令?’”早在1928年,大革命进入低潮时,徐诵明的学生、共产党员贺诚肄业到了上海,生活困顿。徐诵明得知后,认为贺诚为人正直,成绩优良,故补发了校方借故扣发的毕业文凭,使得他可以在上海开诊所谋生。

其实,贺诚的诊所——达生医院,当时是中共地下党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在此召开重要会议。新中国成立后,身为卫生部党组书记的贺诚,才将此事告知老校长:“您是为我党做了大贡献的人。”徐老这才恍然大悟。他的学生黄树则、马旭等,在新中国成立后也都成了新中国卫生事业的领导者。

邢大军据《光明日报》整理

猜你喜欢

北平病理学大学
北平的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想北平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