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
2017-05-31林素英
林素英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中产生,而在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从这可以说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85-01
调查表明,大多数初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思想品德课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个乐学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呢?
一、用案例导入新课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消费者的权益”时,我先展示给学生一个案例:据某报报道,在某市场,一名女顾客让四五岁的儿子在洗手间的过道处小便,正在工作的女保洁员担心这样会把其他客人滑倒,便上前劝阻。女顾客勃然大怒,一边用恶劣的语言辱骂保洁员,一边上前揪住保洁员的头发,让她给自己的儿子跪下道歉,并且一巴掌打在了保洁员的脸上,接着又从保洁员手里抢过拖把打她的头。保洁员被打蒙了,几乎说不出话来。小男孩也被妈妈的所作所为吓傻了,怔怔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的妈妈。接着,我马上提出问题:(1)女顾客的行为侵犯了保洁员的哪些权利?(2)假如你在现场,针对女顾客的行为,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劝阻她。(3)保洁员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请你为保洁员提两条建议。同学们沉默了片刻,就议论起来,并说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同学们探索问题的欲望空前高涨,有的说要求女顾客向保洁员道歉,有的说这样被人侮辱,面子上过不去,应该打女顾客,因为她不仅侵犯了保洁员的生命健康权,还侵犯了保洁员的人格尊严权,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学生的看法分别作出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知识:(1)作为消费者应该自觉履行义务,遵守商场的规定,维护商场的秩序。(2)作为公民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应该遵守公共道德,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贡献。(3)作为父母应该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子女、做好表率。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索的欲望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里面的家庭保护内容时,我使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以漫画“孩子怎么还没回来”为情境进行讨论,这样一下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家长只顾自己一时的快乐,忘记对孩子应尽的保护职责。这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学生应该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后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进入听课角色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思索的欲望。
三、寓教于乐,增强教学趣味
思想品德课所教授的基本原理,如果不采取积极有趣的娱乐方式教学,就会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成为简单被动的空洞教条说教,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反之,如果寓教于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愿意主动地学习。所以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趣味性和感染力,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例如,在讲“我知我家,我爱我家”这一框题时,课前就做好调查工作,知道学生其实很爱自己的父母,只是现在和父母在学习与娱乐、穿着与打扮等许多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沟通,矛盾很多,导致孩子嫌父母唠叨而父母则认为孩子越大越不听话,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将学生所关心的这些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在解决自身实际问题上有所借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四、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手段合理化的切入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师生关系”时,有的同学说“某某老师偏心”,“某某老师太严肃了”,“某某老师和我们关系不错”……。同学的讨论已经明显偏离了“师生交往新观念”这一主题,但也反映出他们渴望缩短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思考之后,我找到了切入点,提出“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这一观點,大家的思路和讨论立刻转移到了“师生沟通的方法”这一内容上来,把现象和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切入点上,引发了兴趣,从而引起了积极思维和主动讨论。
2、设疑、解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地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加强自身教学艺术修养,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最有效地达到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