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2017-05-31肖琳
肖琳
摘 要: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有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把握住课堂的灵魂。因此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策略的探究很有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共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54-01
在小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就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只有将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才能使教学场景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
一、教师的激情是点燃师生情感共鸣的火花
一堂语文课是否充满生机,关键在于教师的感情是否投入,如果教师进入了角色,产生了激情,那么就将成为点燃师生感情共鸣的火花。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闪现。教师的激情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导”、“读”、“讲”等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那么教师的“导”应要求精练,必须动情,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进入蓄势状态。教师的“读”,应准确、流利、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严辞,或清新明快。教师的“讲”应当声情并茂,激动之时可用手势等体态语言,将课文中的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通过教师的喜、怒、哀、乐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激起学生感情的火花,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
二、通过创设情景,激发情感共鸣
小学的课文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包含作者强烈的情感。在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利用挂图、幻灯、多媒体、板画等再现课文的情境,给学生营造出与朗读目标所吻合的情感氛围,把书面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的情绪被默默地牵引达到饱满的状态,使有感情的朗读成为学生情感宣泄的需要,呼之欲出。例如,《江南》一课,为使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江南水乡江水如蓝,清可见底,碧绿的荷花衬着娇艳的荷花,一群群鱼儿在水中快乐嬉戏的动人美景,使小朋友真正体会到江南的“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种美景中坐着小船,采着莲蓬,多像在一幅画中游览。在这种情景的感染下,学生们都能把这篇课文读得响亮而富有情趣。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指導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时,在黑板涂上蓝色的大海,浪尖上飘着朵朵鲜艳的花瓣,再这样引读: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与(大海)同在,与(人民)同在。只要有浪花的地方,我们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爷爷将(在大海中永生)。歌曲“春天的故事”和着同学们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更激荡在每个人的心头。
三、精读品析,感受情感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生动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感知作品美的欲望,力求与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最为感人的场景是爸爸妈妈在病房里相互关爱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当作者推开门一看,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只见妈妈躺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教学这段时,我先让学生静静观察画面,然后说说感受,并以不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掀起学生爱的涟漪,使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爱的强烈冲击。此时,我让学生静听歌曲《爱的奉献》,边听边回忆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事。当音乐结束,学生从回忆中回到课堂,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已完全从文本走进了生活,他们的内心正被汹涌澎湃的激情激荡着,正被感恩的情怀浸润着。
四、合理想象,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必由之路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为了让孩子们触景生情,我在教学《放小鸟》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将窗户内外两只小鸟的“深情呼唤”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两只小鸟的叫唤,让孩子们感觉到了它们之间的深情。于是,借此引领孩子进行合理想象:那两只小鸟可能是什么关系?它们在交流什么呢?于是,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想象成了小鸟与鸟妈妈(鸟奶奶等)。它们身临其境,扮演各自的角色,将平日里家人之间的关系演绎得惟妙惟肖。在他们充分想象、交流的基础上,我又提问:作为文中的“我”,听了它们的叫唤,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想象,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分别、苦寻、重逢、相聚的感情波折,他们体验了其中的悲欢离合,还认识到了小作者的善良。孩子稚嫩、纯真,天生对弱小动物有怜悯之心,再加之课堂上想象环节中教师的引领,相信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行为准则。
五、感悟体验,以情生情
教学时我们应借助课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通过朗读、品味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领会语言的意蕴美,体验语言的情趣美,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生命桥》一文,描写了一群被逼至悬崖边的羚羊,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不得不用牺牲老羚羊的方法来摆脱困境的壮举。猎人们被这个情景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看了这个故事,学生的内心有怎样的感触呢?对羚羊、对动物、对所有的生命在面临绝境时所创造出来的奇迹,又有怎样的理解?教学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学生此时的内心:有的看到羚羊被狩猎队追杀而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为人类的不光彩行为感到惭愧;有的为羚羊未来的命运担忧;有的看到老羚羊用自己的身体做“桥墩”,为年轻羚羊架起生命之桥时,被羚羊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所震撼……此时,学生的情感在感悟体验中生发,与作者、文本产生了共鸣,从鲜活的语言文字中,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和教育。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脱离了感情,就是麻木的、冰冷的文字,就会失去生命的底蕴。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让语文教学呈现活力与生机。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达到“情感共鸣”这一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