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2017-05-31王金练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圆形周长创设

王金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45-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核心。因此,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提高思维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兴趣总是与情境相伴随。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形成“什么是圆的周长”这一概念,我首先安排了驴拉磨的运动画面,然后画出驴所走的线路,指出驴走一圈的路程就是圆的周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观察,非常形象地认识了圆的周长。之后,我又让学生拿出学具圆,叫他们用手指出周长,并部:谁能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反映强烈,跃跃欲试。大家通过讨论、操作,最后得出:用线条在圆上绕一周,再量一周的线长也能得到周长。老师精心设计了问题情境,提供了辩护权知识的现实背景,而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对“周长”这一概念获得了感官的认识。这时,老师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画圆的线,用不同的长度(半径),分别画出大、中、小三个圆,画完后再让学生填空:线(半径)越長,所画的圆就越( ),周长也就越( )。由于学生已经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轻松地认识了周长,并初步地认识了“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为周长的计算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问题情境应是轻松的、愉悦的、富有趣味性的,应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看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用圆形,改用其他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的行不行?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这可是大家平时都见惯了的,怎么就没注意到呢?为什么要用圆形?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学生们开始动手起来,有的认真观察起圆形来,有的三两人一组讨论起来,然后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而老师并不及时进行总结、下结论,而是出示课件:小动物们乘坐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上行进时的情景。画面滑稽可笑,妙趣横生,学生笑声不断。这样的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圆形周长创设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巧算周长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周长小诊所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