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2017-05-31万小琼
万小琼
摘 要: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对象——学生和教材出发,设计出高质量的、有技巧性的提问内容, 就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44-02
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进行思考。
一、观念先行,奠基课堂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如:我在教《鸟的天堂》的第三段(群鸟纷飞场面)时,完成了预设教学任务,正要总结此段,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一位学生冷不丁地站起来,满脸疑惑地问道:“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乱”了起来。此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从同学们的议论声中,我就知道刚才那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谁能帮他解开这个谜底?
生: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但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因为鸟儿晚上宿在树上,一早就会飞出去觅食。如果在较大的树林里,往往整天都会有很多鸟儿栖息在一块儿,那是由于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虫子、果子、嫩叶等食物一定非常丰富,鸟儿当然不愿再远行了。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树大叶茂,所以慕名而来。
生:我还有补充,这儿不但自然生态环境好,人们的保护意识也很强,这儿的人们不许捕鸟,怕破坏自然环境,这样,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啊!
生:鸟儿离不开树,树离不开鸟儿,人们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鸟与树是那么和谐,人与自然也是那么和谐,怪不得巴金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说得好,同学门思路开阔!由和谐的自然之美想到了人们的精神之美、行为之美。
……
教师要从尊重学生出发,应怀着宽容与鼓励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善于把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从而使学生的对话热情一浪接一浪,对话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从而使文本在对话中创造性地延伸拓展,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
二、提问的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问题要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乐于接受。如教学《找骆驼》一课时,可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提问:(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3)商人为什么会找到骆驼?(4)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如此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重、难点的教学容易攻克。
四、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关键点提问
要把小学语文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因此,需教师深挖教材,抓住关键点,精选提问。
课文关键点,大致包括:①课文的重点。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如《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究败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同是一个南郭,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齐缗王时只好偷偷溜走?该组问题既能准确体现文章重点,又扣住了该单元“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训练要点,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②文章的点睛点。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部分。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可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海上日出》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作为点睛之笔,照亮全篇,就有设疑讨论和体味的必要。③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比如《难忘的一课》,动情点在“我”和师生共同的爱国主义感情上,抓住课文最后感情的爆发处设置问点,是不难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的。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既要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三者不可偏废。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也必然推动教师自身在教学上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