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2017-05-31赵向东

魅力中国 2016年2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出现,网络视域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更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网络视域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度,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有63%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的渠道方面选择网络和电视,而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仅占27%。由此可见,网络视域下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面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現状

1.大学生利益倾向化明显

市场经济既改变了经济模式,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效率优先以及竞争原则下,社会消极现象在不断蔓延,人际关系也逐渐趋利化,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95后”,他们追求潮流,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思想上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倾向,追求个人利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往往只注重个人利益,忽略社会利益。二是价值观念呈现多元性特征,价值主体多样性,造成了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2.大学生理想目标模糊

目前我国大学生在政治观念方面,主流是比较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主张以自我发展来看待政治问题,对政治理论课普遍冷漠,生活上追求物质享受,道德理想上评判标准模糊,诚信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协作观念较差。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政治观念形成时期,政治观念尚不稳定,思想又比较活跃、好奇心强,对外界的变化比较敏感。特别是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人云亦云,在政治信仰上呈现盲目性与多元化。

3.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不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用西方的价值观念来评价中国的现实,夸大了中国现在的困难和问题,过分注重个人的物质利益,淡忘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手段和教育渠道落后,鲜活事例少,与时代的结合度不高,造成了民族精神构建的总体效果不佳,使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诚信缺失、民族自豪感不强,不理解爱国的现实要求。

4.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普及化程度不高

调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已被学生所熟知,但需要进步一普及。73.09%的大学生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信心;45.73%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哪些”选择正确;30.67%的学生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选择正确,有 32.23%的学生不知道或不是很清楚或者选错项了;对“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主要表现”,选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比例分列第 7、6、4、2 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排第一的是“社会公平的缺失”;“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来自于家庭”。

5.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度不强

根据调查,学生对“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排在第一的是认为“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需要倡导”的占 70.25%;对“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实现是否需要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认为“是”的占 89.9%;对“是否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有 40%的同学没有选择“是”;调查显示,“66%的学生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其理论的精华没有深刻理解,22%的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对其比较遥远,11%的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过时没必要再去学”;在“您更乐于接受什么的方式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选择“思政课上老师生动的教学”的占 38.11%,位列第一,但同时在“思政课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回答“现实与理论教育存在差距”的占 46.46%,也是位列第一。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认可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思考

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是积极向上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居于较高的水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初步的了解。但不容否认的是,当今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令人堪忧。

1.教育内容不够明确

(1)教育内容过于抽象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一般价值的抽象升华,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这种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理论与大学生感性化、具体化、现实化的生活有很大差别,大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并将其付诸实践。一是夸大了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高高在上的信条,高于大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脱离了现实生活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大学生逐渐产生抵抗情绪,无法从内心接受并领会其深刻内涵。二是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导致在教育内容的制定过程当中不能正确把握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显得浅薄单一,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引起学生充分的共鸣,更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育内容不断变化。一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往往只从理论层面进行论述,未能充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照本宣科现象,无法将不断变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因此,对于本身对枯燥乏味的思想理论课缺乏兴趣的大学生们而言,更加难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成效。

2.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1)“思政课”教学缺乏活力。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仍然缺乏创新性,课程设置呆板、活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主体单方面的灌输传授,教育客体被动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探讨,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课堂气氛就显得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2)教学不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课程的设计除了要立足于实际还必须追求课程价值的最大化,以取得最佳的课程设计效果。而我国课程设计的最大价值,就是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为契机,创设最有价值的课程计划、标准及各类基本教材。课程的教育价值不在于仅仅培养人才,更突出地表现在能够实现和满足人的需要方面。调查发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取向普遍侧重于政治性灌输,功利性较强,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

(3)教学脱离社会实践。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和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具有较高的价值认知水平和明辨分析能力。但是,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理论高于实践,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阅历不足,眼高手低。一是单一式理论教学和考核方式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同虚设。二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验的实践教学的展开,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教育管理不到位

(1)大班授课针对性不强。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加缺乏,因而只能实行大班授课制。这种模式的授课方式由于缺乏针对性,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接受能力,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无法一对一地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具体的教育方案,往往按照教师的进度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师与学生只是扮演了“演讲者”与“观众”的角色,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2)教育缺乏持续性。一是高中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渡不合理,未形成由良好的衔接机制,大部分高校对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除了高考分数几乎一无所知。二是当前高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融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当中,而且在课程设置上基本设置在大学一、二年级,而在大学三年级与四年级期间却基本不设置相关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没有形成长效性。

4.辅导员队伍质量下降

(1)辅导员专业素质欠缺。当前,许多高校辅导员的水平与其专业教师的角色相差甚远,选拔任用制度不合理。一是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往往是由本校刚刚毕业的学生担任,虽然熟悉学校的事务,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专业素质不足,所以在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二是辅导员群体大都不是专业科班出身,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辅导员专业素质教育,缺乏成为优秀专业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所以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显得力不从心。

(2)辅导员思想上不重视。高校辅导员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任务,随时关注大学生学习及情感上的变化,他们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正确选择,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調查发现,一部分辅导员从心理上不太认同甚至抵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自身价值观扭曲,不能为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做好表率。一是国家与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未能充分履行辅导员的职责。二是部分辅导员自身道德素质不高,有的甚至曲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而不能以身作则,难以树立好的榜样,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模糊,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严重影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效。

(3)辅导员行为上应付了事。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实际情况是高校辅导员兼任除专业课授课以外的所有学生管理工作,事务繁杂多样,往往被戏称为“大学生保姆”,而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却被学校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占据,缺乏足够的重视,疏于开展实质性的教育工作,在行为上敷衍了事,无法有效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5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已经逐步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一环纳入到了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普遍问题。一是长效运行体系不健全,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力度还不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二是深化创新机制不健全。高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不能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和大学生的要求,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更新实践活动内容,导致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许多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育考核办法、绩效指标和考核条例,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操作不规范。四是思想内涵建设不健全。许多高校普遍倾向于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而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建设重视不够,出现了流于形式、忽视内涵的倾向。

6.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深度和广度,整体协调性不足

高校校园文化对当前社会结构的变动、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思想文化的激荡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影响。一是缺乏明确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一些高校单单重视显性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隐性的精神文化建设,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导致其发展结构不尽合理。二是缺乏丰富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有些高校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难觅。有些高校娱乐型活动较多,科技型文化较少,导致校园的学术气氛不浓,科研成果不多。三是缺乏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缺乏完善长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负面的网络文化消解了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念。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庞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并出现了多种价值评判标准并存的局面。这对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势必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削弱了校园文化的精神整合作用,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参考文献:

[1]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4)

[2]欧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程化研究[J].前沿,2014(3):38-39.

[3]张立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

作者简介:

赵向东(1982.6-)男,汉族,甘肃庆阳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文学学士,讲师,主要从事教学和媒介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