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2017-05-31吴建民丁疆辉宋晓明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县域城镇化

吴建民+丁疆辉++宋晓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偏差、产业结构的城镇化响应系数和城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系数,以河北省县域为研究对象,系统评价了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结果证明县域城镇化严重滞后于非农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绝对推动县域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也没有有效引致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进步,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没有实现良性互动;通过与全国层面对比,发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合理化程度低,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有着独特的内涵和规律。整体看,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差,实现二者的互补互动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关键词:城镇化 产业结构 协调分析 县域

引言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经历由工业经济为主要推动力向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共同推进的转变过程,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双重任务,妥善处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一般认为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城镇化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支撑和拉动作用;产业调整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是产业调整的载体,理想状态是二者能够协调发展。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本质上是保持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是合宜的发展模式,适应和改变产业结构的能力是判断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城镇化与工业化是否协调是城镇化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从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研究的对象来看,研究主要聚焦在全国、大区、省级等大区域层面,揭示了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本质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方法进步和理论进展,奠定了研究基础,但忽略了对县域层面的研究。县域经济是组成市域、省域甚至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在当前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城乡改革的核心议题;县域城镇化是构成全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城市现代要素向农村的扩展和辐射能力,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是稳定农业基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求,是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然,对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缓解大城市压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上讲,县域城镇化可以通过资源配置和调节供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实际上县域城镇化并没有绝对反推非农产业的发展,面临更迫切的产业支撑问题,疏忽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客观逻辑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城镇化。同时,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机理和尺度效应是不同的,县域城镇化与大城市或中心城市相比,在政策环境、资源拥有、资金调配等方面面临的约束较多,从研究大中城市或大区域得出的经验和理论总结未必能指导县域城镇化与产业发展,需要有适合县域层面的城镇化与产业理论。因此,研究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鉴于此,本文选择河北省县域为分析单元,构建了能够解释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分项指标,涉及到绝对性、相对性和合理性三个层面,评述了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县域层面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内在逻辑,为县域城镇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偏差。通过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可以直观地研判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反映了城镇化水平与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偏离程度及变动趋势,公式为:

r(2)=m/M-f(2) /F (1)

r(3)=m/M-f(3) /F (2)

上述公式中,r(2)、r(3)为城镇化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偏差;其中,m为城镇人口,M为总人口,与一般研究相同,以县域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表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f(2)、f(3)、F分别为县域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和总产值。从公式看,当城镇化率超过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份额时,数值为正;当城镇化落后于产业结构变化时,数值为负。绝对值越大,说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偏差越大,城镇化越偏离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绝对值越小,偏差越小,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同步性越好。

2.产业结构的城镇化响应系数。产业结构的城镇化响应系数指的是城镇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响应和反馈作用的程度,刘艳军等(2009)率先提出,吴雪玲等(2013)对其进行了产业细化,基本公式为:

R=(m/M)/( f/F ) (3)

R(2)=(m/M)/( f(2)/F ) (4)

R(3)=(m/M)/( f(3)/F ) (5)

其中,R為非农产业的城镇化响应系数,R(2)为第二产业的城镇化响应系数,R(3)为第三产业的城镇化响应系数;f为非农产业产值,m、M、f(2)、f(3)、F的含义与公式(1)-(2)相同。模型(3)-(5)隐含的前提条件是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存在着密切联系,这符合城镇化的一般规律,高质量的城镇化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产业结构的演进也会推动城镇化进程,二者互为因果。从模型看,当城镇化率与产业份额的比值增大时,说明城镇化快于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会带来生产要素的规模化,有利于生产和消费在城镇的集中,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度越大;当城镇化率与产业份额的比值变小时,说明城镇化慢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的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较弱。因此,数值越大说明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作用强度和反馈越大,反之,表示作用的强度减弱。

需要说明的是产业结构的城镇化响应系数的测算值应该在合理区间运行,数值过小当然不好,但如果数值过大,则出现了“过度城镇化”,这也是脱离产业结构具体形态的反映,是一种“病态城镇化”,超过了合理区间的系数值并不是越大越好。

3.城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系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是否合理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标准,所谓“合理”只能是相对的;故文章选择全国的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作为参照系并借鉴区位商方法来推导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系数。县域城镇化区位商可以表示为:LQ(u)=(m/M )/ (m(T ) /M(T ))、产业结构的区位商表示为LQ(i)=( f /F)/( f(T)/F(T)),Q(u)、LQ(i)是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区位商,根据区位商的计算公式和内涵,如果区位商大于1说明县域城镇化或产业结构的调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越接近1,意味着与全国整体水平相当;小于1,意味着落后全国平均水平。m(T )、M(T )代表全国城镇人口、全国总人口,f(T )、F(T )为全国的非农产业产值、总产值;m、M、f、F含义与前述公式相同,则城镇化-非农产业合理化系数 就可以表示为:

E=|LQ(u)-LQ(i)|=|(m/M)/(m(T )/M(T ))-(f/F)/(f(T )/F(T ))| (6)

进而,分解为城镇化-第二产业合理化系数E(2)、城镇化-第三产业合理化系数E(3):

E(2)=|(m/M)/((m(T )/M(T )-(f(2 )/F)/(f(2T )/F(T ))|(7)

E(3)=|(m/M)/((m(T )/M(T )-(f(3 )/F)/(f(3T )/F(T ))|(8)

式中,f(2T )、f(3T )分别代表全国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其他符号均与上同。理论上看,公式(6)-(8)系数值在0-1之间,越接近0,则认为相对于全国水平来讲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越接近1,则与全国水平偏颇越大,越是“不合理的”,但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要判断系数的变化是由于城镇化引起的还是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

(二)数据来源

文中河北省县域城镇人口数据来源于2002-2012年《中国县(市)经济统计年鉴》及2013年、2014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自2013年,《中国县(市)经济统计年鉴》更名为《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中的县域总人口及乡村人口数量,由于年鉴中并无城镇人口数据,我们的做法是把县域人口总数减去乡村人口总数,结果即为城镇人口数;其他有关河北省的数据均来自2002-2014年的《河北省经济年鉴》。全国数据则来自于2002-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河北省县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镇化协调性分析

(一)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特征

2001-2013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表现如表1所示,表1刻画了河北省县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非农产业和城镇化演变的趋势和规律;在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1-2008年在全省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逐年上升,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2008年之后虽有降低,但仍占到县域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第三产业在县域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年际变化不大,始终维持在3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份额较低,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与此相适应的是非农产业不断增加,12年增长了7.38个百分点,县域非农化率的提升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发展推动的。明显的,河北省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迟缓,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001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率为8.71%,2013年为15.03%,城镇化率提高了6.3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53个百分点,落后于非农产业的增长;同期,全国层面的城镇化率由37.66%增至53.73%,年均提高了1.34个百分点。比较而言,县域城镇化表现为初始程度低、发展速度慢的特点。城镇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民向工业就业转移,也是向服务业就业转移,城镇化过程也是非农化过程;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应该与产业历程紧密衔接,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应该与产业结构演化的阶段发展阶段相吻合,脱离了产业具体情况的城镇化质量不高,甚至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从上述讨论看出,河北省县域经济非农化快速发展并未有效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并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

(二)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偏离

依据公式(1)-(2)测算出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结果见表2。整体看,2001-2013年县域城镇化水平远低于非农化水平,城镇化与第二产业偏差的幅度与第三产业偏差相比要高出很多,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二者之差为-25.63。县域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但更落后于第二产业水平,城镇化进程没有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从第二产业角度,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滞后县域第二产业发展,县域第二产业远超前于县域城镇化,偏差值最高达到-42.50个百分点。2001-2007年偏差值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该阶段县域城镇化率从8.71%上升到12.15%,增加了3.44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57个百分点;相应地,县域第二产业份额从45.34%增加到54.65%,提高了9.3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55個百分点,城镇化速度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导致偏差值逐年增加。从2008年始,偏差值大致呈现递减趋势,从-41.87减至-37.66,偏差值降低了4.21个百分点,2008-2013年县域城镇化率从13.04%增长到15.03%,第二产业份额从54.91%降低到52.69%,伴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减弱,偏差值逐渐减小,但绝对偏差值仍然很高,县域城镇化与县域第二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差距,县域城镇化有了第二产业的基础,但第二产业并未有效推动城镇化。说明河北省县域第二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集中程度有限、规模效益低,较分散的空间形态及对初始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难以实现生产向县城或小城镇集中,导致城镇化严重滞后。

从第三产业角度看,2001-2013年县域第三产业占县域GDP基本上维持在30%左右,年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伴随着县域城镇化的进程略显加快,偏差值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城镇化率落后第三产业份额仍达16个百分点以上。究其原因,是由于县城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满足不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影响了小城镇对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保证,是县城或小城镇发挥聚集作用的前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缓解县域城镇化滞后状况并带动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产业结构的城镇化响应分析

根据公式(3)、(4)、(5)测算出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的城镇化响应系数值,做成相应趋势图(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1-2013年非农产业的城镇化响应系数略微升高,由2001年的0.113增大到2013年的0.178,增长了0.065;该阶段河北省县域产业非农化率由76.98%增长到84.36%,城镇化水平和非农产业水平都有了提高,城镇化稍快于非农产业的变化,城镇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能够带来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撑程度虽不明显但作用深度日益扩大;相应地,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消费的增长、消费投资渠道在城镇的集中客观上有利于城镇化的推进。

进一步考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城镇化响应系数,工业化的城镇化响应系数由0.192增加到0.285,增长了0.093,略显增长;第三产业的城镇化响应系数由0.275增长到0.474,增长了0.199。第三产业的城镇化响应系数远高于第二产业的城镇化响应系数,对第三产业而言,城镇化能够繁荣地方市场、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需求和消费扩张、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奠定了城镇化的基础,推动了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镇的集中,提高了城镇化率。对第二产业而言,县域城镇化还不能有效提高产业要素的生产效率,难以实现要素的规模和集聚效应,反过来,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未有效带动城镇要素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产业比重高而城镇化率低的现象。整体看,县域城镇化未能推动新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县域非农产业的城镇化响应系数提高主要是由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相互作用带动的。

(四)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的合理化分析

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程度低,与全国层面有较大的差距。由系数的内涵可知,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系数值偏高(见图2),三个系数均在高位上运行。从图2看,城镇化-非农产业结构合理化系数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绝大多数年份维持在0.65-0.67之間;2001-2013年全国非农化比例由85.61%增至89.98%,河北省县域非农化率由占全国水平的89.92%增至93.73%,增幅为3.83%,而县域城镇化率由占全国城镇化水平的23.14%增加到27.97%,增加了4.84个百分点,略快于非农产业的变化。与全国水平相比,河北省县域非农化与全国水平趋同,而城镇化与全国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县域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发展相比是不合理的。

在构建的三个合理化系数中,城镇化-第二产业合理化系数是最高的,系数值从2001年的0.77扩大到2013年的0.92,增幅达0.15,越来越偏离全国水准。2001-2013年全国第二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5.15%减少至43.89%,期间虽有波动,但大致有降低的倾向;河北省县域第二产产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5%以上,2008年达到了54.65%,远高于全国水平。站在全国视角,河北省县域第二产业相对值高,而城镇化相对值低,造成了城镇化-第二产业合理化系数偏高;但这种现象不是由县域城镇化的相对提高引起的,是由第二产业产值的相对提高导致的;县域城镇化与第二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很差,二者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缺乏相互促进的动力。

进一步分析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合理性,2001-2013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第三产业合理化系数值从0.55收缩到0.43,与全国水平虽有差距但逐渐减小;进而探讨形成原因,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40.46%稳步增长到2013年的46.09%,2001年河北省县域第三产业比重是全国第三产业比重水平的78.21%,2013年降低到68.71%,直接引致了系数值趋向全国水平,这不是因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同步发展引起的,而是由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造成的。由此看出,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性仍然不高,二者虽有关联但强度不够;城镇化在刺激第三产业生产要素的转移与效能发挥上仍有欠缺,第三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不足也影响到了县域城镇化的进程。

结论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发展实际情况的实证分析以及与全国水平的相对分析,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长期以来,河北省县域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县城及小城镇发育水平低,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协调问题,城镇化整体滞后于非农化水平。从非农产业结构看,河北省县域第二产业优势突出,但没有反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大幅度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县域城镇化有了产业基础但缺乏产业动力,这可能与县域第二产业的内部构成有很大关系;县域城镇化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的偏差逐渐减小,原因是由于第三产业发展过慢造成的,服务业并没有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力量。河北省县域城镇化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城镇化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县域城镇化突破的关键环节。

其次,河北省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化的互动能力差,县域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响应程度低。一方面是县域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方向不清晰,没有以推进城镇经济发展为取向,未根据城镇经济的要求而展开,致使非农产业结构的改变对推动第二或第三产业的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产生的效能低,影响到的城镇规模效益的提高;二是虽然县域城镇化的集聚效应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县域城镇化初始规模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而县域地方财政有限,主要依靠政府力量主导下的县域城镇化推动资金明显不足,难以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并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客观上造成了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没有实现良性互动。提供良好制度保障,引入社会资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是推动县域城镇化并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再次,通过与全国层面城镇化的比较,发现在县域层面出现了高第二产业低城镇化率现象,工业化没有成为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也未带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应地出现了低城镇化低第三产业份额现象,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进步的耦合程度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相脱离;说明县域城镇化的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及经济效率都不如中心城市或大中城市。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县域城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县域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还有待检验和证明;但无论如何,要实现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包含产业结构和城镇化两方面内容,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城镇化、通过城镇化带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补互动才能有效保障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县域城镇化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城镇化
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