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中国践行现实与未来

2017-05-31李全中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国企改革

李全中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事实为依据,从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实基础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混合所有制实践过程中的发展困境与障碍,并以国企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混改”为切入点,提出畅想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未来实践步骤与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改革所有制经济结构提供理论参考框架。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企改革 制度经济学

混合所有制经济内涵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相对单一所有制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制度安排。从广义上来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是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化融合,也可以是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的制度化融合;从狭义角度而言,混合所有制经济专指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融合,同一资本属性、不同权属主体之间的资本融合则不能称之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如不同国企之间、不同民营资本之间的融合等。我国的所有制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其中的“多种所有制”即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该种经济制度既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基础,也秉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实基础

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来看,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制度化融合构成主要内容,这与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相契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是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公有制经济指导、支持和监督非公有制经济的的发展。因此,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实基础既包括推动生产力发展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性,也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升经济发展效率、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迫切性(见图1)。

(一)必然性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客观经济规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反之则形成对于生产力继续进步的桎梏。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来看,在实行单一公有制经济的条件下,社會生产力增长缓慢,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行业垄断程度较高时,居民消费水平降低,社会贫富差距变大,垄断行业活力低下,缺乏竞争力;在民营经济占据主流、按劳分配得到充分贯彻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迅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得以涌现,这实际上都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匹配程度形成的差异,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良好实践证明。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而公有制经济下的单一产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一发展要求具有根本冲突。从西方国家私有制经济的发展经验来看,市场对于资源的调节能力越强,往往就是全社会产权所有制流动越频繁的时刻,所有制融合发展的前景也就越好。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的条件下,通过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有其发展的必然性。

(二)迫切性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实基础还包括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和深化国企改革的迫切性。在我国经历了经济呈现两位数增长的“黄金十年”之后,GDP增速进入下降通道,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体制性弊端也逐渐呈现。一方面,国企利润负增长、缺乏市场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活力遭受制度性制约,经济资源和参与主体运作效率呈现两头不对称分布,制造业和服务性转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停于口号,民营经济一方面具有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观愿望,同时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一系列制度和操作、管理上的顾虑,改革迟迟不落地则极大地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困境障碍

在我国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必然性和迫切性面前,依然存在一系列障碍,归纳起来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认识误区、理论争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操阻力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壁垒(见图2)。

(一)认识误区

混合所有制在我国的改革试验还处于摸索时期,期间人们对其有一系列认识误区,包括“甩包袱”思想、“一混就灵”思想、“一卖了之”思想等,即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公有制企业甩开发展包袱、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国有资产或股份打包卖给民营经济主体。事实上,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公有制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发展空间和资源,利用民企较高的经营效率增进利润增长空间。混合所有制改革绝对不是打包甩卖国有资产,即便是500强的民营企业也有经营不善而倒闭的案例。正确的认知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是在公有制主体下,实现国有企业资源、资金实力和民营企业运作效率的结合和双赢。

(二)理论争议

在学术界,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是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化”运动、是否需要保留一部分特定企业列入“禁止混改清单”、公有制成分和非公有制成分在混改后的各自股份比例多少为宜等。对于“私有化”陷阱,一些观点甚至列举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来说明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性;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关乎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应列入“禁止混改名单”,目的是保持纯公有制经济在以上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在混改后的占股比例,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也采取较为保守的态度,这都不利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持续有效推进。

(三)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操阻力

在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操作中,目前最大的阻力为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和国有企业产权难以界定。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国有企业管理层提供了寻租、腐败的可能性,伴随而来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将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而国有企业中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职工集体股的产权边界又较为模糊,因此国有企业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保持慎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由于参与占股比例小,且与国企相处时处于资源和政策劣势,对于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不能掌握企业控制权和话语权的顾虑较多,民营资本对企业缺乏了解和渗透,缺乏安全感,形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来自人的阻力”。

(四)非公有制发展壁垒

长期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造成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产权主体地位、市场准入以及享受政策方面遭受歧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对于非公有经济产权侵犯的行为屡见不鲜,政策限制民营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准入机会,私营经济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这些看不见的壁垒无形中加深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隔阂,非公有制经济的普遍弱小使其丧失了与公有制经济融合发展的可能性,结果就是行业进入壁垒不断提升,混合所有制改革陷入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隔阂日趋加深的恶性循环。

混改未来:国企改革与引导民间资本

从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实基础和多重障碍分析出发,笔者预测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未来将是漫长且呈阶段性的。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和民营资本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将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阶段发力点和落脚点。笔者将这个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归纳为“一体两翼”(见图3),“一体”是将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对等化、改革过程中穿插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两翼”则分别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针对对象: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这两个“翅膀”,一个要“管”,一个则要“引”。

(一)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改革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未来要扇动的第一个“翅膀”,针对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对于竞争力强的企业,不限制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参股地位,对于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国企,则要在保持绝对控股的基础上实行混改,此为“分类推进”;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通过清晰划分国有资本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业务来推动企业投资目标的分离,在国资委之外单独设立国有资产产权转移重组监督管理部门,实现政府、国资委、专门监管部门的三方面权力制约;对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我国已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可为健全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提供指导。

(二)引导民间资本

引导民间资本是推进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过程中伴随国企改革而扇动的另一只“翅膀”,将其放在国企改革之后,是因为民营资本相对国有资本在市场中处于劣势,民营资本追逐利润的特性要求资本融合后的运营实体安全,民营资本看到优质、安全、有保障的国企资产和资本融合计划才会投入其中,因此,与对国有企业的“管”不同,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于民营资本更多的是要“引”。

国有企业冗杂的管理和审批程序、高度行政化的办公机制、对于民营资本的轻视、傲慢态度都需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前后进行改善,民营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企业中也要拥有与股东身份相匹配的地位和权利,而这些要求归根到底,都要落脚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关注和使用,能否摒弃传统的“大家长”思想、引入现代股权合伙制关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甚至成败。

结论

如前文所述,可以预测的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征程是漫长且呈阶段性的,这与我国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思想和尚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密切相关。在我国GDP增速进入下降通道的今天,技术进步和经济体制创新是资源经济难以为继的条件下我们唯一可以借助的经济增长力量,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提升国有企业发展的速度和为民营资本发展提供指引,明确了方向,对于改革的驾驭者和参与者构成考验。

猜你喜欢

国企改革
新形势下国企改革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浅谈国企改革中如何做好人才开发管理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国企改革深层破冰时与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