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新思维

2017-05-31李战奎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思维供给侧改革管理

李战奎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基于新常态背景,我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宏观战略。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政府需要不断优化经濟管理职能,利用新思维开拓新的发展局面。进行供给侧改革,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把握时代特征,在科学化、合理化的基础上,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利用新思维,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宏观经济调控 管理 新思维

“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依旧良好,但受限于产业结构性的矛盾,特别是产业升级转型导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存在着较多未知风险。2015年我国出口呈现负增长,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增速下滑,从2010年到2015年下滑8%,与此同时,包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与固定资产投资等在内的多项数据,都表现出了需求侧对经济的带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需要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我国产业升级与新常态化发展,通过实践路径打破传统经济模式,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供给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利用新思维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措施。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会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趋势,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GDP平均增速约为10%。如表1所示,我国GDP总量从2000年的9921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增加了6.4倍,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增长也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趋势。2015年,我国GDP增速首次降到7%以下,宣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发展阶段。在新常态化的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诸如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利润减少、资本边际效率减少、产品供需不平衡、市场机制发展不够成熟等问题。

自“十二五”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增速减慢,其根本性原因在于市场供需结构与比例的脱节。一方面,以传统钢铁产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出现产能过剩的严重问题,且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生活化与现代化市场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国内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情况尤甚。而供给侧改革将满足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结合市场的供需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并且加大市场所需的供给力度,以创新方式引领供需平衡的协调发展。我国在“十二五”时期,供给侧的变化远远快于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经济增长受货物以及服务净出口的影响并不大,反而居民消费需求占GDP比重的提高幅度,以及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不断增加。从市场需求方面而言,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正在不断提升,并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下,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方面,我国GDP中居民消费占比将不断上升,预计2030年将达到60%左右的水平,经济发展以消费为主要驱动增长模式;另一方面,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攀升,预计在2030年达到65%—70%的水平,产业结构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我国作为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大概百分之五十的储蓄率。但储蓄率在未来会因为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下降,人们将选择多种投资方式,不拘束于单一的存款投资方式。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总体储蓄率在2030年之前,维持在35%以上的情况,依旧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我国的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当中的高比例不会有太大变化。

“十三五”期间,为了更好的推动供给侧改革,政府需要深入了解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产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措施,采取新的思维,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

自凯恩斯学派成立后,宏观经济管理的代表性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应运而生。该学派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源自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利用,市场则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十九世纪初,萨伊定律对供给的作用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通过减税与国企改革的实践,美国与英国都取得了一定的供给侧改革成果。美国供给学派在实践与理论中提出,较高的税率会抑制资本的供给与私人投资,导致产出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需要减少税费、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与宏观干预,更有助于推动生产发展。紧缩的货币政策是供给学派为美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经济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盟委员会将结构性改革视为经济复苏的三大支柱之一,通过结构性的改革、供给侧宏观调控措施,包括第三产业自由化发展、劳动力市场改革与鼓励创新、提高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等,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对于国际上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侧重点与理论依据有着细微的不同。国内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更多的是兼顾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政策来讨论。贾康,苏京春(2014)通过窥视两种管理政策的政府宏观调控取向,分别提出了支持两种管理取向的理论学派主要内容,即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的理论演变与发展历程。刘霞辉(2013)通过窥视英国与美国的供给侧管理政策典型案例,提出两国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供给效率的提高,但是政策的切入点有所差异。由此可见,在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国情并采用新的符合时代发展与市场发展路径的改革思维。贾康、徐林等(2013)作为我国新供给经济学派,提出了有“新”有“立”、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供需平衡和结构优化、从供给端发力的经济主张。根据新供给经济学,金年海(2013)认为政府要通过制度提升经济增长的程度与持续性,解除对企业这一主要供给主体的约束。

从理论结合实践的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推动市场经济在新常态路径下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是当今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它是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结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劳动成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等都在悄然上升,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维持目前的生产活动。从劳动成本来看,其价格上升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下降,人口红利逐步削减,而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又是相对固定的。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增加,步入老龄化阶段,青壮年劳动人口比例减少,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劳动人口的经济贡献力,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自然环境管理与开发成本方面,伴随着我国逐渐加大环境管理与监督力度,企业的安全与治污成本逐渐加大,尤其是对于高污染与高耗能的传统制造业,更是导致资金压力倍增。而在技术进步成本方面,一部分企业在面临高昂的劳动成本支出时,都会选择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用科学技术提高产品生产率,从而降低人工劳动的支出,但是这种生产方式还处于发展阶段,并未成熟,也是对企业科技研发水平的考验。为了促进高效低成本的产品更新换代,企业的投资方式逐渐转变为单一的“沉没成本”,而需要注意的是,沉没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无法估计和预算的成本,企业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甚至可能拖垮企业使之面临倒闭的危机。所以,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施加在企业上,就肯定要通过提升产品价格维持其生产和经营。在当今买方市场,一旦产品价格上升,顾客将降低购买欲望,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销售量,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率一旦减少,就会造成生产过剩。总体上看,产品“滞销”是导致经济新常态化的诱因之一。

(二)产品供需结构错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居民基尼系数的调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凸显我国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鸿沟越来越大的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导致需求对市场的推动作用力减弱。“十三五”期间,我国做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目的是促进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从生存型消费理念过渡到发展型消费,这是一项重大的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居民消费需求大幅度提高。更长远的理想状态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能够在2020年把恩格爾系数降低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另外,产品的“供需错配”是造成最近几年我国经济难以跳出固有发展模式的原因之一,造成发展速度缓慢。造成供需错配的原因,是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没有达到预期和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海外购买造成的。因此,解决供需错配必须从供给端发力。

(三)资本边际效率下降

资本边际效率按照凯恩斯原本的构想,是指一种刚好可以能将一项产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总和与该产品重置资本或供给价值相吻合的一种贴现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生产力大幅度下降,而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大力刺激国内投资,激发消费。在政府的推动下,资本边际产出效率逐渐下降,政府干预促进投资的大幅度增长,必将引起产品供给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这是呈明显正相关的两个经济现象,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必然需要投入更加大量的投资。正因如此,企业的获利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而减少。企业得不到预期的投资回报率,面临较低的利润,往往对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投资的意愿降低,趋向保守型的投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间联动效应的影响,比如第一产业投入的资金减少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其表现为第一产业的资金和设备投资比重降低,导致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缓慢,投资结构稳定性差,相关部门投资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而对于一些资金过度涌入的产业,投资的增加同时带来了产能过剩,造成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速度放缓。

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新思维

基于新常态经济发展路径,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采取新思维,应对新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宏观经济调控要改变侧重需求调节的传统方式,采取适应当前经济现状的新政策举措,从目的、对象、手段和周期等方面做出改变。

(一)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目的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目的,主要在于创新力的培育与制度机制的完善,要充分调动供给对需求的带动作用,进而推动产业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构建良好的经济制度体系,来实现市场中经济主体的理性。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主要是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才有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对象

经济新常态趋势下,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产能、资本过剩问题一直存在,这双重矛盾导致产业、产能过剩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化解。在此阶段,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的对象应从资本与资源要素,转向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创新要素,大力进行制度与科技创新,将是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的新着力点。

(三)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并愈加成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也采取了新的方式方法。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理念,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更要从单一行政手段转变为兼顾行政与市场手段。面对此前过度的行政干预,扰乱市场正常发展秩序的情况,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采用新思维,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法律,代替过多的行政干预,使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被市场自然淘汰,同时用政策法规监管和限制不良企业的发展。

(四)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周期

在传统需求管理理念下,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主要针对短期内的市场问题,所以实施周期较短。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下,市场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并且始终处于动态变化阶段,所以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往往无法取得最佳治理效果。而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侧重于不断完善新经济发展要素与制度,通过与市场发展趋势的同步化、协调化管理,将有助于为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纵观全球多个国家,目前都在积极关注供给侧改革,而美国的新经济计划更是催生了长期发展高新技术的战略。面对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我国也应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措施,并设定中长期战略,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策略

结合新常态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与社会背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应采取新思维、新策略,通过完善市场化的监管体系,强化積极的财政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过渡,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举措。供给侧改革战略下,要促进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部门应制定产业创新发展的长远规划,并加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自主发展,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改造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需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企业需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逐步摆脱落后工艺的束缚,开发新的项目,采用现代工艺推动企业活动的创新。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不能忽视粮食和食品的供给问题。为了保证粮食的自给率,我国必须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以满足国民需求,利用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第一产业稳定发展。利用技术革新和信息化、自动化的高效生产,使农业生产摆脱落后、污染严重和安全性低的传统生产模式。与此同时,通过降低制度性成本,确保我国流通效率的提升,实现我国供给侧改革战略目标,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

只有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增加国民经济发展活力,才能引领我国经济在“新常态”发展趋势下稳步前进。这就需要企业居于主导地位,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进行推动;需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并依法依规;需要科学系统化的发展体系;需要合理有效地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实现现阶段从要素投入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跨越。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解决产业过剩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合理优化资源、化解过剩产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双创”等战略计划给予了小微型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企业创新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层面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规划,如加速折旧、改革资源定价机制等措施合理引导企业转型,同时通过税费改革为企业减负,助推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由市场机制取代政府管制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就是政府做到简政放权,即“不滥权,不越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让市场机制有效地分配资源。一方面,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在保证政府效能的前提下进行宏观调控,优化机构设置、完整职能配置。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采用新思维鼓励非公有资本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的活力。促进现代企业制度走向成熟,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企业的权利,优化经济结构,更好地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结论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主动转变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希望能够通过结构性的改革,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驱动现代化经济发展。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兼顾短期改革策略与长期改革的目标、宏观调控与简政放权等问题。唯有从多个层面与维度共同发力,采用新的发展思维,才能够有效解决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立足新思维与新理念,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改革政府管理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推动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新思维供给侧改革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光的反射教学新思维